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代汉语名词末尾的“头”和“子”常被看作是后缀,常作轻声处理,这样的提法太过粗疏和笼统。其实,“头”和“子”是否读轻声,与它们的语法化历程关系密切。本文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为例,试图通过比较“头”“子”的异同,探讨二者语法化的进程,找到读轻声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很"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先秦到唐宋,“很”一直用作形容词。中古至今“很”与“狠”同用。元明以后“很/狠 形容词”结构中,二的地位渐渐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语意上“很/狠 形容词”以形容词为中心,语法上偏重于形容词作谓语,“很/狠”有了修饰色彩,作状语。到了清代,“很/狠”作程度副词的用法已大大多于形容词用法。此后,“很/狠”又分别用“很”和“狠”表示,“狠”用作形容词,“很”用作程度副词。现代汉语里,程度副词“很”又进一步虚化为表语气的副词。  相似文献   

3.
乐山话中,“dai^13”(音代)和“da^42”(音打)这两个音在人们口头使用频率极高,它们的用法都相当复杂,本文描写了这两个语音在乐山话中所表示的多种语法意义,并从历时的角度梳理这些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它们极可能有着共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自考教材《古代汉语》(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2000年3月第2版)认为古代汉语的“耻”、“辱”这一对同义词在语法动能上存在差别,通过对《左传》、《苟子》、《韩非子》、《国语》中有关“耻”、“辱”运用的语料分析,足以说明“耻”和“辱”都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它们在这方面的语法功能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二拍”中动态助词“着”分布的语法环境,将其句法分布归纳为12种格式,并讨论了与“V着”同现的几种特殊句式,以见动态助词“着”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表达“赞成”这一概念的动词有很多,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动词为:答应、同意、允许,根据它们共有的语义特征,可称为“同意”类动词,它们在语法、语义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情景法”教学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全方位、多感官体会英语语言,“语法法”教学又可让学生在现有的母语语言基础上理解英语语言,笔者以为,在英语新教材中应当“情景法”为主,“语法法”为枝,互相结合,再加上教师的努力,一定会产生突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韩佑先生,字刚羽。根据中国人的名与字之间都有一定联系的规律,“佑”与“刚羽”之间在意义上应该是有关联的。但乍一看,好似看不出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所以容易给人造成误解。本对此略加考证,揭示二之间较为隐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此处的“性”指的是一种语法范畴。性的概念是人类所共有的,但并不等于每种语言都有性的语法范畴。印欧语系的许多语言都有“性”的语法范畴.汉语一般用词汇手段表示性别,不构成“性”的语法范畴.但是,汉语的“阴…阳”两词同“性”语法范畴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比较了“两个”等数量结构与“一对”的异同,认为“两个”等数量结构只是单纯地表达对象的数量,而“一对”除了表达数量之外,还强调两个对象的共现性和关联性。这种意义上的差异导致了它们语法功能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从语义和语法特征方面对汉语的"一"及英语的"one"作一简要实证分析,可以揭示出二者在语义和语法特征及其用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词话》中带“儿”尾现象十分常见,尤其是动词重叠后“儿”尾现象更见特色。本文分析了十三种形式,有单音节的动词重叠,也有双音节的动词重叠,还有双音节和单音节结合的动词重叠,其中尤以单音节的数量为多,形式也多种多样,而且更具特点;动词重叠带“儿”尾的语法作用,与一般动词重叠的语法作用也有差别,即前者没有带宾语的,而后者带宾语常用。  相似文献   

13.
论隐喻中的"语法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定义、范畴对隐喻和Halliday提出的“语法隐喻”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语法隐喻”主要是语法性状的某种偏离导致语义上不同程度的变异,“语法隐喻”现象与隐喻现象虽在范畴上有相互交错的部分,却存在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教育中,转化“差生”的工作也很重要。“差生”的学习跟不上,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心。要树立差生的自信心,就必须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建立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用师生情感染他们,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点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语法隐喻理论出发,对《远大前程》原著及其由West改写的简写本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二者在语气隐喻使用上各自的差异,并试图找出人际语法隐喻的应用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希望能为同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准确使用动词,才能凸显语言的表现力。本文将从动词的时、体的语法范畴分析英日汉三语中动词时、体表现手法的异同,以期在对比中掌握各语中如何准确把握动词的时和体,并同时感知对比在语言学习中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Bloom field于1933年提出的"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概念,在语法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的理论区分因其存在"天然不足",给包括Bloom field本人在内的许多语言研究者带来了困惑和难题。本文就汉语语法学界围绕"布龙菲尔德难题"进行的研究做个简单的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是”及其复合体的使用频率很高,本根据其不同用法,从语义功能、语法功能加以分析,旨在指出“是”字的不同层面及使用规律,指出维语的相应译法。  相似文献   

19.
“即”和“既”是古汉语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音、形、义比较相近,却又有很大区别。通过“即”与“既”字形差异、用法差异和语法功能演变三个角度辨析,分析“既”与“即”虚化过程的清晰轨迹。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意义相近的表达式,外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常常会用简单熟悉的表达式代替复杂陌生的表达式,从而回避使用某个表达式或者出现使用错误。形容词AABB重叠式和"很+形容词"的区别在于:形容词AABB重叠式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状语,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事物或行为的生动鲜明的状态,具有描写性;"很+形容词"结构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谓语,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事物或行为的性质达到了充足的量,具有评价性。因此在教学上应该突出形容词重叠式的意义和功能,丰富练习形式,并增加语段和语篇的练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