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要概括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提出了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学生活动"设计思路,总结了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我国建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需求,比较了国内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异同,在分析"三维目标"的"来龙去脉"基础上,阐述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17):17-18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九大核心素养,其中"社会责任"被放在了首要位置,突显了"责任"素养的重要地位。其实,"责任"素养贯穿于任何一种素养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责任"素养入手,因为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首要之责。  相似文献   

4.
<正>上海市大同中学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依托,形成了大同学子五大素养与八大能力。倡导与实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改革,服务社会,发展自我"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大同文化培育核心素养的基本思路。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解读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在秉持大同校训"笃学敦行,立己达人"及培养目标"学会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部提出要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试图从"素养"的本义出发,厘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并着重探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求在新时期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寻求一条切实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6.
培养"职业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追求,决定了高职院校应当促使学生成为职场中的优秀人才,故而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职场核心素养。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源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客观依据。在基本内涵上,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不是发展职场专业素养和职场基础素养,而是发展有关职场交往和职场活动的核心知识、技能和情意,具体体现为统筹素养、人际素养、科技素养、系统素养和媒介素养等五个要素。在培养方式上,采用"融入式"或"整合式"的教学活动,高职院校可以有效的、全面的促使学生养成职场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一所学校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哪里来?该如何创造性地达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如何做到既契合国家意志,又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如何搭建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校日常教学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再是"空中楼阁"?一、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即国家政策和学校实际相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三个板块、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三个板块分别  相似文献   

8.
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一生成功的根本,教师素养是这一"根本"的"根本"。教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的关节点,教师的核心素养观、核心素养教学与课改思维是造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素养。在核心素养时代,教师的育人思维、教育视野、工作方式、课堂角色悄然进入激变期,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师教育目标调适势在必行。面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使命,我国教师教育必须致力于造就四类教师,即"真人之师""生涯之师""超能之师""实践之师"。  相似文献   

9.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国家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制定了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高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地理立人"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核心素养"是可以通过课程加以发展的,"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的DNA,通过"核心素养"课程发展,可引导教师教学并培养学生因应现在的生活、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情意、价值。文章论述了"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与学科的关系、"核心素养"的课程定位、学校课程发展。指出"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可引导各学科内容的发展,基于各学科特性,结合"核心素养"的本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进而提出"核心素养的学校本位课程发展模式",包括"核心素养的课程研究""核心素养的课程规划""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核心素养的课程经营"等环节。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A2):61-62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界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对各个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属于新型且精心设计的一套人才培养的框架,学科素养同时又是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作为基础开展教学的。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高中数学开展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理论成果的提出是适应当前教学改革浪潮的重要研究成果,核心素养是学生成长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探索小学数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策略,可以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有效性,提高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本文简要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主要就加强小学数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核心素养"一词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不仅国际经合组织、欧盟、美国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制定了自己的核心素养框架,我国也于2016年9月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如何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但就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又有比较一致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分析教材和学情,深度设置生活情境和有价值的问题,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育素养,创造深度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表演、发言,实现"真学习",高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由此可见,教师的核心素养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前提,实现学生"真学习"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深度化教学策略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它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也是一次历史机遇,对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做到: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内容,明确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可理解把握、可操作实施的教学目标;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引导课堂活动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进而走向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6.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适应未来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出了具体要求。而评价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中心小学提出了"三色花"评价体系,通过"三色架构"对接核心素养的评价内容,"三合生成"落实核心素养的评价方法,"三力互动"滋养核心素养的评价主体,"三性并重"检测核心素养的评价成果,朝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研究》2018,(2):94-99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共识,但要让这种教育共识落地,就需要推动原本培养学生"双基"和"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由于核心素养与学生是浑然一体的,只有进一步强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责任,提炼学科课程的科学价值,激发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培育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和通用学习能力,才可能让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并具备习得核心素养的学习能力,保障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转变。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全面转型,还需要建设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引领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进入课堂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笔者尝试构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三点一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就本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等进行了粗浅探索。所谓"一心",即以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为中心;所谓"三点",即本学科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健康生活、法治观念等三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19.
正当今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要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因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势在必行。基于此背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开始,指引着未来教育发展方向,促使学生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栋梁之材。一、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核心素养本身是一种基础素养,也是伴随人  相似文献   

20.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回应了"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或者说"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最根本的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深化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