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课经常会节外生枝的一个教学难点.我在两次试教中,一次是在本班,学生通过"对折"一致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注:提供的是普通平行四边形)第二次是借班试教,一番"对折"后有两位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有可能是轴对称图形".对此,我一语带过:"请问你刚才对折后,有没有得到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生答:没有)因此,你手上的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我以虚对虚,既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质疑,也没有说明"在什么特殊情况下,平行四边形将是轴对称图形?"但课后,学生的追问引起了我的深思.  相似文献   

2.
我就“商不变规律”的教学内容,进行两次试教。两次试教给了我很多启发,经历了不同教学追求下的课堂感受。  相似文献   

3.
爱之链     
我和我的爱人戴春有幸都是"九连冠"中的一员,这既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必然。2010年,崇川区组织"雏燕杯"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当时,我的爱人戴春工作才五年,想着"初生牛犊不怕虎",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报名参赛了。从最初的备课到一次次地试教修改,我都全程参与,尽可能地做好参谋。每次试教之后,学校"智囊团"都会提出很多的建议,一个人的理解是有局限的,但我们是两个人,可以互补;一个人的智  相似文献   

4.
5年前,笔者执教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公开课,根据当时执教情况,笔者写了个案例《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有幸发表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上(以下简称"原设计")。5年后的今天,我重新设计并试教这一课(以下简称"新设计"),同样取得较好的效果,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将两次教学的片段对比分析,形成一些思想,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5.
杨丽梅 《教育导刊》2003,(8):118-119
A.接到任务 5月28日我校要进行科研成果汇报活动.我将要承担一节"口语交际"课.我很兴奋,能参加这样的汇报课是一件很荣幸的事,虽然口语交际课对我来说是一种新事物,但我还是很乐意地接受了任务.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我和潘校长及同级老师最后商定口语交际课课题--《水果》.可是口语交际课到底怎么上呢?我请教同级老师,他们都认为和说话课差不多.接下来,我按照这一思想认真备课,准备试教.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现代化的生活节奏里已经习惯了隐匿自己的情感,情感的冷漠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常常发现有时在课堂上听读一篇文章,当读到动情之处时,孩子的反应不是眼中流露出一种情感的波动,而是一种漠然.但是在一次试教中,我意识到教师的情感比孩子更冷漠.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试教:"皮鞋推车"语言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及问题线索进行大胆的思考和想象,并能用较完整的语句进行表述. 2.在打扮皮鞋车和学编故事的过程中,萌发幼儿修旧利废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一些公开课上,开课教师在介绍自己的课时经常这样说:我的课第一次试教时如何,第二次试教时如何如何,第三次试教又如何如何。有的教师试教竟达10次之多。在为这些教师的“试教”精神所感动的同时,我不免为前几次试教时,尤其是第一次试教时听课的学生呜不平。为何?第一次参与试教的学生与最后一次参与正式教课的学生,他们所受到的课堂教育是不一样的,而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9.
我组织了一次研究课——手指点画《树叶宝宝》,前后两次试教,让我对艺术活动中教师语言的使用策略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从走上讲台的那天起,我人生中的许多"第一"--第一次试教、第一篇教学论文发表、第一节优课评比、第一个课题研究、第一篇著作序言、第一次课堂改革,都离开不蔡明老师的影子.  相似文献   

11.
<正>"小数的大小比较"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给跳远成绩排名的生活情境,总结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然而操作活动和材料的必要性却是我们争论的一个焦点,下面我将通过两次试教进行阐述。一、第一次试教出示跳远成绩:小明3.05米,小强2.84米,小刚2.88米,小军2.93米。师:谁的成绩好?生:小明好,他跳了3米多,其他人只有2米多。  相似文献   

12.
在学校教研组活动中,几位青年教师正在研究新世纪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单元的课该怎么上.在上了"5的乘法口诀"后,大家觉得这个内容不好上."学生大都已经会了,学起来兴趣不高""很多学生会背口诀了"……老师们找到了我,提出了困惑.是啊,学生已经"会了""会背了",课堂的立足点应该放在哪里呢? 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呢?如何引领这些青年教师呢?老师们纷纷要求我"以身试教",我笑着答应了,立即传来一片欢呼声!……  相似文献   

13.
在上三年级公开课《轴对称图形》时,从试教到正式上课我前后经历了三次教学实践,回顾整个实践与反思的过程,感受颇深。每一次不同的教学经历都引发我进行更为深层的思考与修改。应该说,三次上课教案的总体思路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成形,大体没有多少改变。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教研组活动中,几位青年教师正在研究新世纪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单元的课该怎么上.在上了"5的乘法口诀"后,大家觉得这个内容不好上."学生大都已经会了,学起来兴趣不高""很多学生会背口诀了"……老师们找到了我,提出了困惑.是啊,学生已经"会了""会背了",课堂的立足点应该放在哪里呢? 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呢?如何引领这些青年教师呢?老师们纷纷要求我"以身试教",我笑着答应了,立即传来一片欢呼声!……  相似文献   

15.
[案例]2009年,我有幸参加了我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自选的教学内容为"认识比".在认真钻研文本,精心设计教案后,我在本校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听课同事的评价是整堂课虽然看上去挺流畅,但有种教师走过场过教案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课经常会节外生枝的一个教学难点。我在两次试教中,一次是在本班,学生通过“对折”一致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注:提供的是普通平行四边形)第二次是借班试教,一番“对折”后有两位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有可能是轴对称图形”。  相似文献   

17.
一次试教──《在仙台》备课说明袁微子这次试教之前,我利用了两个晚上,断断续续地备了课。我先把自己设想成为一个五年级学生,从语文形式──词、句、段、篇来理解内容,进一步领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再从怎样让学生理解来考虑,着重抓了教材中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与此有...  相似文献   

18.
试教《认识小数》一课。第一次试教时,我先创设了购物的情境,出示了许多商品的价格信息(有整数也有小数),让学生对这些数分类,然后通过这个情境揭示了课题引入新课,接着我又换了另一个情境进行教学。试教后,对于情境的创设引发了我的思考。一、情境教学是否只是为引入课题《认识小数》这节课。  相似文献   

19.
《用计算器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的内容,下面是笔者对第100-101页的内容的两次试教过程与思考。一、第一次试教1.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2)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4)使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2.初步研究教材后,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基本流程(1)认识计算器。  相似文献   

20.
肖莉 《小学教学研究》2009,(9):41-41,43
很多教师反映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经典案例已被前人发掘尽了,剩下的课例都很平淡,像一杯"白开水"一样,没有什么感觉.其实不然,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为例,一位教师的两次试教,效果迥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