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以“东坡文化”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的书院式育人场域,通过开发多维拓展、有机融合的“东坡书院”课程,构建符合“双新”背景、具有地方特色的“东坡书院”课程体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推行知行合一,促进学生素养提升;推动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境界;提升学校品质,辐射并服务区域发展,在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湖湘文化中的“实事求是”内涵异于考据学中的“实事求是”,是经世致用的方法论。“实事求是,不敢不勉”是湘籍士人的座右铭。城南书院在经世致用方面的教学改革领全国之先。城南书院改制为现代师范学校后,其优良教育传统“实事求是”被确定为学校教养学生要旨。毛泽东求学、工作于湖南第一师范8年,深得该校教养学生要旨堂奥,在随后的革命生涯中把实事求是的湖湘文化传统改造成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命题,成为了世界最大政党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3.
在二十世纪末中国书院研究勃兴的过程中,陈谷嘉先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主持和组织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书院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为书院研究的兴起和书院学的建立奠定了厚实的资料基础;探讨书院研究理论,提出了书院学的概念,对书院的定义进行了辨析和论述;打破了以往教育史研究视角的局限,将书院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和方法;梳理以书院制度为主线的书院发展历史,深入研究书院的德育教育等问题,提升了书院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出版了书院研究的重要著作;积极探索传统书院现代化的道路,使古老的岳麓书院成为现代学术研究和人材培养的重要基地以及全国书院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实施书院制管理模式后,书院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对所在书院是否有归属感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采用自编《大学生学校归属感调查问卷》,以南京审计大学3 682名在校生为调查对象,探讨书院文化塑造对在校大学生归属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学生的书院归属感总分稍高于中值水平,党、团员与群众差异显著;有学生干部任职经历与没有学生干部任职经历的学生之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在情感-精神归属感维度,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站在广义的书院文化这一视角,审视书院文化在古代日本的传承与演绎,一可以梳理出作为官立的大学寮;二可以提示出作为私立的大学曹司。日本不仅承袭了中国的汉字文化、科举文化、儒学文化,更承袭了来自中国的书院文化。不过,在经历了大学寮的“消逝”之后,日本教育逐渐呈现一种“本土化”的转向,也就是以“往来物”“有职故实”为教育内容,标志着日本书院文化的转型,亦为后来江户时代“书院文化”的勃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教育史上,中国传统书院的出现,一开始作为民间学术传播、图书收藏的私人讲学机构,对官办学校起到了竞争、冲击、补弊起废的作用。明清时期,政府通过经费控制、人员任用等办法逐步加强对书院的控制,淡化了中国传统书院自由讲学、著述的学术特色,及至现代中国,书院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一种象征。作为文化传承机构,传统中国传统书院与现代西方高等教育中出现的高等研究院,它们之间有何异同?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不同学术研究机构,中国传统书院与西方高等研究院是否有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以上问题的回答,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在传统和现代化之间找到有益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7.
住宿书院是哈佛大学坚守自由教育理念的强有力工具,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为哈佛大学本科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并且发挥出巨大的实践价值。它营建了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景观,守护了自由教育传统理念,推动了课程与教学改革,培育了文化共同体。哈佛大学住宿书院建造运动对中国大学书院制建设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应厘清书院与专业学院的职能边界,推动“两院”协同育人;扭转科研为主的教师评价导向,激励教师悉心育人;丰富书院建设的理论研究,促进书院继承创新。  相似文献   

8.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书院成为中国现代文化教育机构改革特别是现代学校改革的重要制度和思想资源,书院史研究也随之兴起。这股“书院热”的社会背景是西式学校制度弊病的凸显及其引起的批判和反思,思想背景在于道尔顿制、导师制等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这两方面共同形塑了新的书院概念;同时展开的书院史研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暂时弥合了新书院概念与书院历史实践之间的割裂,并为新书院概念贡献了历史依据。这一重塑的书院概念成为中国教育史及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典范,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9.
文章依据庐山书院文化独特性,提出“望、闻、问、切”的旅游开发策略。书院文化旅游开发策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对于提升庐山书院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弘扬庐山传统文化精神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承担者,是学校运作系统中最为积极主动的要素。在宋代书院里,教师与学生同样是最为活跃的因素。由理学家们创办和主持讲学的宋代书院在古代书院中独具特色。书院教师大都有较深的书院情结,与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们的吸引下,大量生徒慕名前去求学。教师与学生以道相交,感情深厚,关系极为融洽,师生关系达到了一种令后人向往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11.
“去行政化”是近年我国舆论界和学术界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热议中最为突出的字眼,是针对高等教育实际办学中出现的种种不应存在于高校这一学术机构中的行政化倾向而提出的强烈呼吁,目前高校在“去行政化”方面并没有实质进展,要么停留于高台讲章,要么流于形式.这样一条通达实现高校变革的合理途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则困难重重.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传统书院倡导个性自由,重视学术创新,强调人文情怀,为现大学文化创新提供了许多启迪和参考.本文通过问题提出、传统书院文化的繁荣发展及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高校去行政化的启示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座源远流长的千古文化名山,中国文化史上众多的文化现象都可以在庐山的史册上得到体现。在庐山文化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白鹿洞所体现的书院文化:浓重的隐逸文化色彩、完备的书院教育体系和典型的书院建筑格局。  相似文献   

13.
白鹿洞书院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深远的文化影响而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如今白鹿洞书院依然环境优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书院的教育精神和文化意义得以传承和发扬。白鹿洞书院正在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试论良好的学校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时代的课题,探索学校文化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功能,将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作用的发挥。本文试图从学校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即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五个方面,阐述学校文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闽都书院源远流长,已经成为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都书院于明清之际传入台湾并产生深远影响.清代台湾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闽都书院渡台山长、教谕的辛勤教学及其提供的教材、典籍.清廷治台213年间,设立的书院有61所之多,遍布岛内各地,大部分深受闽都书院教育宗旨、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之影响.清初台湾还是移垦社会,文化与风气较为落后,动乱频繁,只能以武力维持社会安定.台湾能从“武治社会”儒化为“文治社会”,书院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之用,重在风度、淬炼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增长人生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青城小学依托青城书院185年的历史,构建了"青城书院文化"特色课程。学校注重从悠久历史、现状需求等挖掘特色校本课程的存在价值;从管理系统、专项工作实施小组、师资力量、三级课程的融合、多元评价等方面入手,确保特色校本课程的有效推进;学校品质发展变化明显,校外整合资源效益凸显,坚定了特色校本课程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中国传统书院文化、杏林文化和以此为主体的书院制建立的文化动因,分析了书院文化和杏林文化对医护专业学生的教育价值,从管理机构、导师制、学生组织、学生活动等方面介绍了深职院杏林书院的运行机制,回顾了杏林书院模式建立以来的学生管理和育人模式的实践,提出了杏林书院模式对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书院是现代学术文化社团的前身,“书院”育人模式为现代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学术文化社团活动已经成为育人的载体,给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科研实践机会和广阔的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使得学生求学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探求型”转变.研究学术文化社团的建设,探讨其发展规律和方向,有助于推进学风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术文化社团规范和繁荣.  相似文献   

19.
《嘉应学院学报》2015,(10):96-100
广州书院文化是广府传统教育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发源于南宋晚期,以广州范围内出现第一间略具规模的书院——禺山书院为标志;逐渐形成于明朝中期至清朝中期,以正德十二年陈献章入祀云谷书院为肇端;清朝中晚期,受益于阮元督粤重振岭南文教之风以及学海堂、菊坡精舍的建立,广州书院文化步入繁盛期;清末随着"书院改学堂"的新政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废除,广州书院文化由此走向衰落并逐渐凋零。  相似文献   

20.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独具特色的学校形式,它涵育了深厚广博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的内涵主要是:德业并重的目标追求;自由活泼的为学品格;创新争鸣的开放气度;谨严纯正的治学精神;知行合一的践履理念。本文对书院文化精神的这些内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