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武本纪序     
孙文,即孙中山先生。他生前对体育很重视,尤其是武术。他本人也是武术爱好者,专门请武术家教过拳术。他多次赞誉过精武体育会。1919年,精武体育会创办10周年之际,由该会发起人之一陈铁笙编著了一本精武画册,名《精武本纪》,请孙中山先生题词作序。孙中山先生慨然应允,遂作此序。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2001,(9):5-9
1901~1949年 1909年 霍元甲(1869~1910)创建上海精武体育会,初名为精武体操学校。第二年,改名为精武体操会,简称“精武会”,传习武术。 1911年 天津中华武术会成立。 1912~1949年 武术论著大量出现。如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孙福全(字禄堂)著《八卦拳学》,唐豪著《少林武当考》《内家拳研究》《中国武艺图籍考》,姜容樵著《八卦掌》《太极拳术讲义》《秘宗拳》《青萍剑》《当代武人奇侠传》等。  相似文献   

3.
杨杰 《精武》2009,(8):59-60
上海不仅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也是众多武术汇集之地。自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举办了国术比赛以后,随着各地武术家来沪,许多拳种由此而扎根于上海。目前上海流行的拳种(笔者亲见)有山东查拳、十路弹腿、十二路精武谭腿、华拳、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花拳、沧州六合拳、少林大红拳、少林腾云门、少林心意门、少林十三抓、关东拳、太乙门、蜀中松溪内家拳、  相似文献   

4.
十二路弹腿     
熊征 《精武》2005,(3):10-14
弹腿是我国北方非常著名的武术套路,在以“北腿”著称的北方武术流派中,有很多是以该套路启蒙的。例如,练查拳的往往就在学练十路查拳之前先学弹腿,练华拳的也大多在学练十二路华拳之前先学弹腿,当年精武会还曾将弹腿作为基础功夫加以传授,其他诸如劈挂拳、八极拳、六合拳等门派也将其作为基础套路。  相似文献   

5.
1909年,一代大侠霍元甲与陈公哲、陈铁生、卢炜昌、姚蟾伯(史称"精武四杰")等爱国青年,为洗雪"东亚病夫"之耻,弘扬国术,在上海始创"精武体操会",1910年改名为"精武体育会"。精武会"强国强身"的宗旨,在华人社会中得到积极响应,数年间在全国各地及港澳、东南亚相继成立一批当地的精武会。佛山精武体育会(以下简称佛山精武会)于1921年7月6日成立筹备会,在众多热心精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的武术及其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也是各种思潮和现象不断涌现的时期。民国时期的武术从组织形式到功能及活动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华新武术》、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等武术组织对近代中国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民国时期推行武术的众多社团中,精武体育会无疑是最有影响的一支。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组织独树一帜的活动风格。那就是:以武术为核心,发扬国粹,弘扬东、西方文化精华。在此原则指导下,精武体育会大力倡导国文、摄影、国乐、游乐、球类活动等,极大地丰富了该会...  相似文献   

8.
精武体育会的创立及其"入世进取"的角色定位与近代民族主义目标相契合,是精武体育会立会、发展的时代与群众基础。在紧扣时代脉搏的基础上,精武体育会通过依附和吸纳包括军、政、商等社会名流,延聘各地域武术名家,并通过广向各分会、学校及社团派遣武术师资等形式构筑了武术传播的人际网络。广设分会是精武体育会武术传播的一大特征,由沿海而南洋的拓展路线,使精武会成为以武术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海外传播的领航者。精武会注重搭借各种媒介宣扬自我及个性化社团符号的打造,使其渐成为受众的一种普遍认同。精武会遵循和谐的传播与发展理念,从而使武术得以在延展后更大的多维空间中传播。  相似文献   

9.
张之江,河北省南皮县人,自幼爱好武术,辛亥革命以后,积极倡导恢复和发展我国武术。他曾于1928年创办中央国术馆,任中央国术馆馆长,并兼任中央国术馆体育研究会董事长、重庆青年会露天国术学校名誉校长,教育部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及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校长等职。著有《恢复民族体育与抗战最后胜利》、《国术教学宣传提纲》等文章及大量有关提倡发展武术的言论。在张之江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先后有24个省、市,300多个县(市)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1月21日,广州市武术协会武当拳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广州华夏大酒店隆重召开。原国家体委副主任、现中国武协顾问、亚洲武术联合会名誉主席徐才先生,美国梁强亚国际武当拳会长梁强亚先生,香港精武体育会会长董茉  相似文献   

11.
使命与扬武:精武体育会与武术近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清末民初,肩负多重时代使命与责任的精武体育会禀承"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的宗旨,在上海开启了其弘扬中华武术的百年航程.在"入世进取"的有为精神支配下,精武体育会促进了武术从民俗文化向体育文化的提升,推动了武术城市化与国际化进程,开辟了全新的武术传播方式,并极其注重武术的和谐发展,精武体育会成为促进武术近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先锋与楷模.回溯历史是为了继往开来,以期研究能为置身当下全新时代环境中的武术发展提供些许启迪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1919年8月31日在上海,由吴志清发起正式成立了“上海中华武术会”。它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学界和商界。该会是继“精武体育会”之后的上海第二大民间武术团体。其宗旨是:发抒道德,锻炼体魄,起衰振弱,互相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西域教门"为线索,研究我国回族武术产生、表征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研究证实:回族是通过古丝绸之路输入并经过改造的一个外来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崇尚《古兰经》,其宗教文化与武术技艺相互融通;回族武术源于明代,与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有着密切关系,最具代表性的查拳始创于山东冠县人沙亮,这是目前有据可查的查拳大师;吴钟是另一位杰出的回族武术名师,他是八极拳在沧州地区的第一位传人;民间俗称的"昆仑派"存在有其合理性;在回族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查拳、华拳、腿拳、洪拳、炮拳、弹腿和摔跤,回族武术最终形成了"把式加跤"的特色。博爱、共享文化思想奠定了教门回族武术的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4.
吴英华系吴式太极拳宗师吴全佑之孙女,吴鉴泉之女。她继承家学,功深艺精,走架形神酷肖其父。1921年任北京国术馆及1938~1941年任上海国术馆太极拳教师。建国后被上海市体育宫聘为太极拳教练,从学者甚多。自1942年起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毕生致力于教拳传艺,门徒众多。为缅怀她的业绩,其女马江燕特为撰文《我的母亲》。  相似文献   

15.
武当太行拳——系旧时南京中央国术馆在筹备期间聘任的“编审委”负责人朱霞天所提供拳趟的一套“内家”拳术。究其源流,朱霞天在所著之民国版本《太行拳术》图书中未曾详明,只言之“齐鲁(山东)人未肯以此拳传授外省人。然则当之今日,则已传遍江南北矣。传人何速?述之原因……自昔霍元甲办精武体育会于海上。斯会成后,四海闻风,负笈来学  相似文献   

16.
中华武术渊源流长,历史悠久;流派繁多,各有所长。南方拳派精于拳法;北方拳派注重腿技,擅长以腿制胜、上下使招,要求“拳打三分、脚踢七分”,发挥腿法放长击远的优势。故有“南拳北腿”之说。在此所述的教门弹腿套路即是北派武艺中运用腿法特点的基础套路之一。  相似文献   

17.
韩起 《精武》2004,(10)
这篇文章是韩起左2004年第8期《精武》上《八极拳如何拳腿连发》一文的续篇,做的仍是对八极拳的"解剖"工作。韩起一直在努力探寻隐藏在现象之下的拳学本质。  相似文献   

18.
陈奎 《精武》2010,(8):13-14
黄宝锋博士自幼爱好武术,1967年在青协柔道班得以启蒙,其先后跟随国医曾宪真师傅,泰拳方野师傅及1972年投拜“中国唐手门”宗师吴鸿高师傅门下,黄教练为上世纪70年代擂台赛拳手,曾荣获多项金牌及优胜奖项,上世纪80年代义务担任香港中国国术总会公关主任、副主席及秘书长等职位长达十五年。近年加入香港精武体育会为永久会员。  相似文献   

19.
精武体育会的前身是1909年霍元甲等人创办的精武体操学校。自霍元甲先生逝世后,陈公哲、陈铁笙、卢炜昌,姚蟾伯等人乃于1910年发起建立精武体育会,地点在上海培开尔路73号。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武术为主兼包其它各项近代体育运动的综合性民间体育组织。  相似文献   

20.
《拳术述闻》原载《江苏省国术馆年刊》(民国18年,即公元1929年),未收入《孙禄堂武学录》(孙禄堂著,孙剑云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和《孙禄堂武学大全》(孙叔容编注)。《中华武术》2008年第4期公开披露了此文。孙禄堂写此文时,任江苏省国术馆教务长。此文记述了他在拳术方面的见闻,都是亲身经历,十分可信。可以视作他在民国12年(1923年)写的《拳意述真》的补充。此文只有1500多字,但言简意赅、意丰言深,对研究孙禄堂的武学思想,研究武术史,是颇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从此文探究孙禄堂先生的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