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对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气骨”含义阐幽发微,并以此发端,对高诗进行全面剖析,认为高诗的“气”指的是作品的思想情感,这与作家本体的意气有关。由于作家本体意气骏爽,故其诗在思想情感上才呈现出一股纯正清明之气;高诗的“骨”主要指作品语言的端直坚实,端直坚实才算为“正骨”。高适诗的骨力具体表现在庄重、典雅、质朴、明快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古代文论中常提到文气,它包括文章的特色、气魄、风格等,而这些又主要是由作家的气质、才性、学识、习惯、意志等决定的.气质、意气等的形成,有的认为是“天赋”,有的认为主要是靠后天的学习锻炼;对于文章的气,有的认为以气魄、气势为主,有的认为以理为主,有的认为以神为主,但都一致认为为文必须有气.本文从最早提出文气之说的曹丕开始到南朝刘勰再到唐宋韩愈、李德裕等,引述分析了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文气的见解,理出了从“文以气为主”说到“文以理为主”再到“文以神为主”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唐代干谒与文学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谒活动不仅影响着唐代文人的风神气质和唐代文学的品格境界,而且还有效地影响着文学传播这一文学本体发展之外的层面。干谒本身是一种功利性和自觉性很强的信息传递方式,当干谒活动需要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凭借物时,一种特定的文学传播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孕育了多向性和多层次的文学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4.
严羽“气象说”评述朱东润先生在谈到南宋诗论家严羽的“诗之法”时曾说:“此中气象之说,最为不易捉摸”①也未作任何解释和说明.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我认为要准确地把握严羽的“气象说”,必须首先界定“气象”这个概念.“气”、“象”或“气象”一词都并非由严羽首创.早在先秦时代,哲学家们已看出了“气”与“象”的联系,日《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且有《管子·内业》日:“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可见,老子虽在论述“精”、“象”同“道”之关系,然却已萌发了“气”与“象”有某种联系的思想.荀子就说得更清楚了,“凡奸声感人而道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主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荀子·乐记》)那么,何谓“气”?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气”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并且有其自身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气”,《说文解字》:“云气也.象形”.就文字学范畴讲,最早是指云气,雾气;但从中国思想史这个角度讲,最早是哲学范畴内的概念,即哲学家们所谓的万物之源.《老子》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的  相似文献   

5.
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上颇具影响的哲学思想,与二程哲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密切联系:二程哲学不仅继承了魏晋玄学的本体论思路,其哲学本体“天理”观的提出也受到魏晋玄学名教自然观的影响;二程哲学以“气”论性的思想,以及通过圣人教化“涵养”来培养人格的思路也来源于王充之后的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天人合一”、“诚”和“情”的思想也对二程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他们提出了“圣贤气象”的精神境界作为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气质”这个词语经常挂在人的嘴上,流露在文人的笔瑞:“此人气质好”“此人美在气质,美在风韵、才情等等”.那么,什么是气质?什么样的气质才是好的坏的,或美的丑的?因此探索气质的奥秘,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我以为,气质既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又是对人类本体,文学本体的评价的重要尺度.据此,试作以下阐释.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气”论主要包括思想精神之气、个性气质之气及生理生命之元气三个层面。道德精神之气关系到作家品格及作品的思想价值;个性气质之气关系到作家的艺术个性及创作风格;生理生命之元气关系到作家生命的存在及创作如何才能顺利展开。古代“文气”论所涉及的这些理论在当代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阳光 《学语文》2003,(5):29-29
《沁园春·长沙》“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释为“同学们意气奔放 ,正强劲有力” ,语意明显不通。“书生意气”当为“意气风发之书生气”,故应释为“(同学少年的)青春朝气和革命气概(当时)正蓬勃旺盛”。《书愤》“气如山”释为“积愤如山之重”。释“气”为“气愤”是不恰当的。此诗前四句飞扬着对收复北方信心十足的“豪气”(因为“早岁”不知“世事艰”) ,后句则充溢着愤慨、无奈的“悲凉” ,此类写法在南宋诗词中比比皆是。另外 ,“山”取喻为“高”而非“重” ,“气如山”即“豪气冲天”之意。“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之豪迈…  相似文献   

9.
明代哲学家薛碹以“物镜之喻”阐述心与理的关系,对心和理作了区分,被黄宗羲评论为“犹二之也”。但他实际上最终却是要达到心理合一的境界,实现超越的本体境界。他指出了心理不能合一的原因是气禀、人欲使心昏而理不能明,并提出了依靠“敬”的道德修养方法来实现心理合一。他更多地是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强调心理合一。  相似文献   

10.
明代哲学家薛碹以“物镜之喻”阐述心与理的关系,对心和理作了区分,被黄宗羲评论为“犹二之也”。但他实际上最终却是要达到心理合一的境界,实现超越的本体境界。他指出了心理不能合一的原因是气禀、人欲使心昏而理不能明,并提出了依靠“敬”的道德修养方法来实现心理合一。他更多地是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强调心理合一。  相似文献   

11.
“大学之道”,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仁爱”精神。在本体上作“明德”,在工夫上发用为“亲民”,在境界上呈现为“至善”。“明明德”亦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里的“知”,“意”是“知”传达给“心”的一种指令;担当意识则是“意”在担当层面上的一种变现,是“仁爱”精神对个体生命践行自身存在意义的一种要求或指令。“仁爱”与“担当”亦是人之为人的义务。现代大学生必须践行担当意识,做好自己,善待他人,成就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2.
苏雪林凭借成名作《绿天》和《棘心》,赢得了“闺秀派女作家”的声誉,运用精神分析学说中“梦文本”与“潜文本”相关理论,指出苏雪林早期散文创作集《绿天》的伪“女性气质”。通过对《棘心》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和美学风格的分析,指出苏雪林早期创作与“闺秀派”不仅相去甚远,而且呈现出阳刚、雄壮之气。  相似文献   

13.
在理气关系问题上,黄宗羲主张理气合一于气的气本论.在黄宗羲看来,气与道为体,兼有形上形下,既是天地间的唯一实体,也是世界万物的本体.以“实体即本体”为原则,黄宗羲不但改变了程、朱理气论的基本结构,而且也改变了程、朱理气合一的基本方式:理只是气的虚灵之性,不具有实体的意义,因而也不是世界万物的本体,因此,理不离气,气必有理,理气是一物两名的关系;作为世界万物本体的气,是理气合一的中和之气,而中和之气作为理气合一的至极体段,主宰着气的流行,因此,气自为主宰,使气的实然状态与其应然之性逐步统一.通过对朱熹理在气先、理承气动等观点的批评与调整,黄宗羲实现了理气的合一.  相似文献   

14.
本是一篇视野开阔、内容厚重、富有理性思维的好章。作站在时代的高度,强调人只要有意气,就能成功。李白、杜甫、毛泽东有意气,苏子、岳武穆、天祥、苏武、张骞有意气,邰丽华有意气。他们的成功,是有意气。“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这是理性思考后开出的一朵有特色的小花。  相似文献   

15.
对人类解放的论证是马克思一生的理论主题.马克思从哲学本体论、现实社会层面、基本方法上科学阐释了“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哲学本体论上,马克思从“类主体本体”到“实践本体”再到“社会关系本体”的推进与提升中,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人类解放的根据;在现实社会层面上,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客观条件出发,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考察中发现了超越现实的无产阶级、谋求全人类解放的力量;在基本方法上,马克思通过“人体解剖”来理解“猴体解剖”的方法和经济学论证方法,阐明了资本逻辑运行的本质,论证了人类解放实现的可能性.马克思以解放为轴心对“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问题的回答,在当今世界语境下,为全人类的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诗歌与新诗在譬喻修辞上的表现,可以论述者很多,而本论文则锁定在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本体、喻体皆为视觉形象者,与新诗中本体为视觉形象,喻体为听觉形象与心觉者作一比较,来考察其中的相通与相异之处,其共通点在于,不管喻体为何,一个譬喻修辞就是一个意象,因此就能彰显出主、客之间的对待,并突出譬喻中的本体,也可以说就显示了作者对本体的认识、但是就其相异处而言,魏晋南北朝诗歌主要以视觉形象比拟视觉形象,较着重于“形似”、“以易知说明难知”;而新诗有时以听觉或以心觉来比拟视觉形象,则较着重于“神似”与“创新”,以及因知觉、心觉相沟通而造成的美感。  相似文献   

17.
“正大气象”是指书法艺术所具有的清雅刚健、雄强深厚的精神气度与宽广的审美视域、高远的艺术境界。近年来,“书德”受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的侵害或污染,加剧了书坛急功近利、追名逐利风气的蔓延。当代书坛出现了种种“怪现状”,书坛部分人“人文性营养不良”,呼吁书法“正大气象”回归。“正大气象”养成与回归需要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抓起,要在学理层面对“正大气象”的审美内涵、特征、养成等方面进行培养;在创作层面,呼吁书法家们形成追求“正大气象”的自觉意识。书法家都要有自觉意识与责任担当,有意识清扫审丑之风,革除媚俗之习,这就有可能真正往去丑扬美、去怪扬正、去俗扬雅的正路上走,从而养成风清气正、高古雅正的书法审美追求,“正大气象”的美好局面就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8.
源于“太虚之气”的“天地之性”是先天的纯善,是人的本性所在;而同样源于“太虚之气”的“气质之性”则昏明晦暗,含有恶的成分,会蒙蔽先天的善。纯善的“天地之性”在人类社会中具有超越性的价值追求指向,人们通过“善反”使“气质之性”归于“天地之性”,并不断追求最高的人生修养境界,使道德境界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9.
袁青 《文教资料》2010,(2):100-101
《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集中体现了王阳明良知学说,主要包括:良知的基本内涵——良知是心之本体;良知具有即体即用、整体性、知善知恶三个特点:恢复良知本体要依靠“此心存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的作圣之功;心之本体——良知本身不动,但心落实到现实中的“照心”和“妄心”则有动静之分——“照心非动.妄心动也”.  相似文献   

20.
译界对于translationese的理解与翻译一直存在争议。在国外译界对这一翻译术语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需着重对国内译界有关该术语的译介与研究现状从本体研究、综合研究、具体实践研究三个层面进行回顾与总结,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课题创新性、综合研究、英汉双向翻译、定义创新性、汉语译名统一性五个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深入本体、拓展实践、加强批评的研究出路,以期推动对其更加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