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瓦罐在由"土坯"变成"陶器"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裂纹,就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样.这些"裂纹"在大师手里会成为巧夺天工的契机,出现"点石成金"的教育景致;在拙劣者手里会成为不堪回首的败笔,产生学生"破罐破摔"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实践中,许多受教育者就象破罐一样,在身心的某个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或深浅或明暗的“裂纹”.这些“裂纹”有时会成为育人者巧夺天工的契机.出现“点石成金”的教育景致:有时也会成为育人者不堪回首的败笔,经常出现的“破罐破摔”后果让育人者既头痛又无奈。可是在面对“破罐破摔”的尴尬时如何才能实现点“裂纹”成金呢?这个话题一直困扰着许多育人者。最近读到一则名为《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的小故事,才猛然醒悟其中的奥妙——育人者只有用心去呵护“瓦罐上的裂纹”.才有可能在“破罐破摔”发生的前后或者因势利导或者悉心点拨,才有可能成功地引导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或长或短时期的思维迟钝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低谷”,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4.
数学离不开计算。然而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比如:看错运算符号、抄错数字,颠倒运算顺序,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毫无道理的错误。在寻找错误原因的时候,我们的许多教师和家长都会将原因轻易的归结为“粗心”、“马虎”。尽管老师家长一再提醒、一再告诫学生要细心、要认真。可是学生还是错,甚至是一错再错。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批改学生的计算试题时,遇到学生出现错误的情况,都会不由自主地说:“这个学生真粗心。”家长在看自己孩子的作业或试卷时,遇到学生在计算上的错误,也会说:“又粗心了,以后仔细点。”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对于学生的计算错误首先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难道都  相似文献   

6.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当自身的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出现了不平衡或已有的知能储备不足,难以解决问题或思维过程出现“短路”而导致思维流受阻时,大多会以问题的形式向教师“求援”。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援助”并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难关,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是否得以维持,而且还关系到教学过程是否能顺利延续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或长或短时期的思维迟钝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低谷”,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这一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期或转折点,学生  相似文献   

8.
聂兰 《山东教育》2004,(8):9-10
在给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拓展的时候,有时会让学生说几句名言警句,很多学生脱口而出的竟是“相信自己,我也可以!”“只要你说,你就对!”“快乐地学习,高兴地成功”等等。这时往往会先是一愣,继而师生便都会心地笑起来,因为他们说的是我的“教学格言”。这些所谓的格言常常出现在我们的话中。  相似文献   

9.
“问题注释”是指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由于编校等原因而出现的错误注释或虽不是明显错误而语焉不详、犹有可解的注释,前一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后一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对“问题注释”进行恰当的利用,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者,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一个问题低头不语或无动于衷,这种现象我们素称“卡壳”。这的确让许多教师都头痛。在这种课堂上,怎样才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呢?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的加深,中国迫切地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的口译工作者,同时对口译工作者的培养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和新提法。在对外汉英口译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思维模式影响或对出现的新词汇和新提法敏感度不够等各种原因都会造成口译中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文章以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为例,通过分析学生现场口译的录音归纳学生在口译过程中出现的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并提出在口译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避免“中式英语”的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很多学生在英语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作为教师,如何对待和纠正学生的错误,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纠正错误的次数、类型和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不分青红皂白,统统采取“有错必纠”的做法,以求达到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获取高分为目的。其实教师的这种纠错态度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学生一开口就会被教师打断纠错,以致使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用英语;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尊心强,要求独立,渴望得到尊重,不喜欢别人的管教。所以,每个班里几乎都会有“刺猬”学生出现。他们固执任性,冷漠尖锐,敏感自私,稍不注意,就会对老师“不敬”,或与同学发生正面冲突。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常令老师们头痛不已。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艺术课堂中,缺乏活力的现象不乏存在。学生或对老师的讲解缺乏兴趣,神游于教室之外;或对老师的提问表示沉默,缺乏参与的热情等等。长此以往,课堂教学效果日趋下降,学生和老师都会陷入一种“僵死”的状态。那么,如何激发艺术教学的活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思维、语言、行为的“活性因子”,让艺术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们在教学中把“快乐学习”引入了艺术教学,在这个有益的尝试中,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活了起采。  相似文献   

15.
杨淑娟 《四川教育》2006,(11):26-26
[编辑观点] 课堂讨论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讨论中学生随时都会产生新的思想,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如果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一味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课堂讨论有可能会偏离讨论的目标和讨论的方向。教师的“导”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导”的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失落了课堂讨论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16.
《班主任》2006,(8):10-10
“认识你自己”(特尔斐神庙铭文)应该成为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因为人生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己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过程就是净化自己的过程。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每个生命体都会获得新生,融入到更广阔、更有作为的生命场之中,而群体的生命质量也会得到和谐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常会听到老师讲,哪几个学生十分聪颖、发展全面,很讨人喜爱;哪几个学生经常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很让人讨厌。这两类学生,每个教师都会碰到,大多数教师都会对他们产生不同的情感:对前一种学生容易产生“偏爱”倾向,对后一种学生易产生“偏恶”倾向。这两种倾向的出现对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很不利的。一、“偏爱”的不利影响“偏爱”实际上是由于教师情感的失控,而对学生产生的认识的偏执。有这种情感的教师往往会被学生的“外秀”所迷,故充分信任,百般表扬,越看越顺眼;而对于另一部分学…  相似文献   

18.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呢?”“怎样能防止这样的错误出现呢?”这似乎是每个小学数学老师都会自我发问的问题.确实,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教师为了使学生在练习中减少错误,总是挖空心思,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19.
根据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或一个简单而又有趣的游戏,或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场景,为学生创设一个或神秘或有趣或宁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游历”;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游历”的过程。“游历”让教学充满了趣味,学生在学习中,会自觉地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细致的观察,会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体验;“游历”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异常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这里放飞自己的心情。  相似文献   

20.
乙白莲 《初中生》2007,(7):17-17
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大多数学生都遇到过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回忆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了暂时性的遗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