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摩了许多新课程的研讨课,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争取发言时,高高举起的手就像伸长了的鹅脖子。他们有的单腿跪在椅子上举手,有的干脆就站直了身体举手,嘴里还不时嚷嚷着:“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教室里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当发言的学生站在讲台边或在自己的位置上“表现”自己的时  相似文献   

2.
梁健 《广东教育》2005,(5):58-58
新课程研讨课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争取发言,高高举起的手就像伸长了的鹅脖子。他们有的单腿跪在凳上举手,有的干脆站直了身体举手,嘴里还嚷着:“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时,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接下来,有的学生与同桌“交流切磋”,有的开始搞小动作,注意力全不在发言学生身上。  相似文献   

3.
敖卓回 《师道》2004,(7):38-38
观摩了许多新课程的研讨课,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争取发言时,高高举起的手就像伸长了的鹅脖子。他们有的单腿跪在椅子上举手,有的干脆就站直了身体举手,嘴里还不时嚷嚷着:“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教室里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研讨课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争取发言,高高举起的手就像伸长了的鹅脖子。他们有的单腿跪在凳上举手,有的干脆站直了身体举手嘴里还嚷着:“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时,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接下来,有的学生与同桌“交流切磋”,有的开始搞小动作,注意力全不在发言学生身上。而上课的教师一直微笑着注视这一切这样的课堂表面上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课堂活动,而实际上,缺少了学生的倾听,缺少了一份沉静,学生的获益并不比正襟危坐的课堂多。《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第二天清…  相似文献   

5.
戴雪琴 《教师》2011,(31):72-74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教师指名一位学生作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唉!”有的嘴里嚷着“又不请我!”便不再听课:有的迫不及待地马上与别的同学交流.根本不听发言同学在讲什么;还有的同学呢,发言的同学还没有讲完,就一边高高地举起了手,一边大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整个处于游离状态,老师或者发言的同学讲得眉飞色舞,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6.
【情景描述】案例一: 学生进行口算练习,答对。 师表扬:百发百中,祝贺自己! 生鼓掌:棒棒棒!我真棒! 学生算对一题,教师即送上一个小奖品,一个学生太激动了,上台领奖时差点摔倒。接着其他同学对拿到奖品的同学鼓掌表示赞扬:“棒棒棒!你真棒!”得到奖品,又受到同学的鼓励,简直是名利双收,于是举手的学生渐渐多起来,“老师,我来,我来”的声音此起彼伏,有的学生甚至把小手举到老师的眼皮底下。礼品快送完了,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7.
悄悄话     
在我刚刚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当我面对着50双调皮而又可爱的小眼睛时,我对自己说:“一定要严肃起来,给学生来个下马威。”其实,这也是老教师对我的忠告。我非常严肃地讲了课堂纪律,然后开始上课,同学们就像受了惊吓一样,呆呆地坐在那儿,唱歌放不开,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就连我问的最简单的问题也没有人举手。就这样,40分钟的课结束了,学生们走了,我自己坐在教室里想:音乐课应该是欢快、活泼、歌声悦耳的。我这上的什么课?为什么学生们一点也不高兴?为什么没有悦耳的晚上回到家里,我躺在床上,心想:是不是我不适合做一名教…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如强劲的东风吹进了课堂,走进了师生的生活。为了打破“要发言,先举手”这一课堂陈规,一年前,我尝试着让自由式回答这一举措走进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无须举手,就能自由发言。刚开始,学生觉得十分新鲜有趣,发言积极性普遍高涨,个个争相发言,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但随之也产生了许多的  相似文献   

9.
病症描述:课堂上经常看到一些不良现象:有的学生发言很积极,但是他只想着自己发言,别的同学在发言,他还在"嗯嗯嗯、我我我"地举手,结果轮到他发言时,他还在重复别人的答案;也有的人,自己发完言,就万事大吉了,再也不去听别人是怎么说的;还有随大流者,举着手心却不知神游到何处了,对于老师的提问、同学的回答一概充耳不闻……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这样一种规律:学生年级越高,举手发言的越少,到了初三、高中已很少有学生举手。许多教师无奈,只得采用“点将式”、“火车式”、“集体问答式”等方式提问,这更加重了学生对“举手发言”的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坦言自己有心里障碍,这手就是举不起来。如何解决这一现象成了许多教师苦恼的难题。据《文汇报》报道: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在课堂教学中试行“不需举手,自由发言”的新做法,打破了“要发言,先举手”的课堂陈规,深受学生欢迎。经过近一年的试行,如今这一举措正在大境中学全面推行。大境中学…  相似文献   

11.
一、当前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低效表现 1.课堂喧哗“课堂热热闹闹,课后风过树梢。”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停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敲得咚咚响,以致难以听清发言者的说话声;有的学生当老师没有让自己发表意见时,觉得这些与自己无关,于是自己干自己的事。  相似文献   

12.
又一节思想品德课。我领着学生学习第三课《诚实守信》。当我和同学们归纳了诚实守信的含义:“诚实是说话、做事表里一致,不虚假、不欺骗、不隐瞒;守信是说话、办事讲信用,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认真履行诺言,说到做到。”后,我让学生议一议——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诚实守信的看法。讨论相当热烈。不到十分钟,就有七、八位同学发言。他们有的颂扬北宋词人晏殊,对他的诚实大加赞赏;有的成语用“一诺千金”来比喻说话算数,信用高;有的用实例说明诚实自古以来就是“立身”的根本……突然,李鹏飞同学举手要求发言。我感到意外,更感到高兴。因为李鹏…  相似文献   

13.
上课时学生发言要先举手,能否有发言机会,取决于老师是否恩准,如不举手就发言属于违反纪律,我们管这叫做“乱插嘴”、“接下茬”。老师对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向来持否定态度,并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惩戒,甚至有学生三次不举手就发言便被逐出教室。但是,这样的纪律要求是否合适,我觉得很值得分析和探讨。教师不喜欢学生“接下茬”的理由是怕扰乱课堂秩序,再有,不举手就回答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良后果或者冠冕堂皇的理由吗?仔细想一想,似乎仅此而已。我倒是在寻找不利因素的过程中找出了不少有利的内容。从学生方…  相似文献   

14.
大家都知道,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大都不愿意举手发言了。举手就意味着被老师叫起来“说话”,而孩子在十六、七岁的时候恰是一个十分注重自己在他人心中印象的年龄,所以,生怕别人说自己“假积极”。于是,在课堂上便形成了谁也不愿主动发言的局面,久而久之自然会产生一种惧怕发言的心理。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在分析字的结构后,我让学生用“情”字组词,学生纷纷举手。一学生兴奋地站起来高声说:“我会组词——爱情。”教室出现了一阵骚动,有的学生捂嘴偷笑,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指手画脚……我愣了,微笑的脸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厉声说:“不要胡思乱想,另外组词!”学生们规规矩矩地静下来,接着组词:事情、情况、情节……一张张小脸索然无趣。  相似文献   

16.
冬冬变了     
今年开学初,我在901班上思想品德课,讲到“远大理想”这个内容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长大后想干什么?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考军校,有的说当医生,有的说当画家……大家畅所欲言,兴奋极了:忽然我注意到有一位学生,趴在桌子上不停地用手指转动自己的钢笔,与教室的气氛极不协调:我懒得理他,把目光转向了别处。可就在这时,那转动着的钢笔由于惯性的力量,居然飞离了他的手指,“啪”地一声重重地落到了前面的地上,兴致正高的同学们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的目光“唰”地全转向了我。“看来,不理他还不行!”我快步走到他的喳位旁,怒气冲冲地让他站起来谈谈自己的理想,可他装着没听见拒不同答,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  相似文献   

17.
许晓英 《新课程研究》2009,(10):157-159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了。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举起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  相似文献   

18.
“先举手,再发言”这是教师们过去在课堂上的教学要求。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认为这种教学要求已不切实际了。因为学生在老师提问后经过思考,就能得到答案。如果让学生先举手再发言,得到允许再说,不少学生就把答案忘记了,这对儿童思维的流畅性有一定的阻碍。于是,我在语文课上尝试让学生们只要想好答案不用举手就可以发表意见,也就是说可以无拘无束地抢答,创造开放性课堂,鼓励孩子标新立异,让张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相似文献   

19.
上课时学生发言要先举手,能否有发言机会,取决于老师是否恩准,如不举手就发言属于违反纪律,我们管这叫做“乱插嘴”、“接下茬”。老师对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向来持否定态度,并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惩戒,甚至有学生三次不举,手就发言便被逐出教室。但是,这样的纪律要求是否合适,我觉得很值得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案例一:上学期,我新接一个班级。在开学前几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整个课堂有些乱:学生随意发言的有之、不做随堂作业的有之、更有的学生上课不听讲……这可怎么行,我变得焦急起来。终于有一天,我在一次班会课上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个学生的解释令我大吃一惊:“老师,我们在公开课上不会这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