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对我们更好地走入他们的心灵世界,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广州市的高中、职高、职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其主要特点、偶像教育环境及其环境期望作了归纳与相关性分析,藉此对青少年教育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薛晓阳偶像崇拜,是当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及其教育策略是德育理论研究的新内容。一、青少年偶像崇拜及其教育干预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虽然不像许多人所夸张的那样已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诸如崇拜明星、伟人...  相似文献   

3.
偶像崇拜是时下青少年群体一个普遍而又引人注目的现象,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是我们对其进行正确引导的先决条件。本文从社会环境及青少年心理特点两方面入手讨论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真正原因,并提出了符合青少年心理的偶像崇拜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成为青少年教育的一项重要议题。本文试图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多元异质、感性表象、善变娱乐、潮流群体性等特点入手,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成因进行社会、个体及文化的多维度探究,并提出几点粗浅的青少年偶像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5.
偶像崇拜作为当今社会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少人认为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会产生消极影响。然而,青少年偶像崇拜所带来的教育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发挥着独特的德育功能。偶像崇拜是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普遍性和小龄化、多元性和功利化、娱乐性和世俗化、独立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梳理偶像崇拜对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和正面效应,挖掘偶像崇拜的德育价值,建构偶像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特点等方面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表现出新的特点。本文重点论述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典型特征:首先,媒介信息的商业化加剧了青少年的消费心理;其次,大众媒介的虚实交互性吸引青少年群体;最后,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趋向于表象化和易变性特点。针对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就青少年的教育对策进行了论述。对大众媒介自身来说,青少年教育需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媒体素养的培育,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认同感,学校和家庭也应为青少年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7.
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存在于青少年中的亚文化,是青少年时期的过度性要求.本文立足心理学的角度,从风摩一时的“超级女声|“现象来透视偶像--榜样教育,对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予以正确回馈,以期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青少年偶像崇拜产生的心理成因有自我认同的需要、心理归属的需要、从众行为的需要等。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征表现为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冲动性和多样性,崇拜偶像的类型和方式对青少年偶像崇拜分别有着不同的影响。我们应该对青少年进行合理的引导,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青春期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一直是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的现象,有其自身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综合因素造就了青春期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多样性和不成熟性,认真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成因,引导青少年在人生转折时期正确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道路,是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本文对当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征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以期正确引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  相似文献   

11.
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及榜样偶像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总体特征,偶像崇拜对青少年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家长教师对偶像崇拜的态度及教育干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榜样偶像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并寻求榜样偶像教育的新途径以正确引导青少年,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聂黎萍 《江苏教育》2023,(12):48-50
偶像崇拜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个人对偶像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泛偶像时代,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中小学生常常会陷入偶像崇拜的误区。班主任要理性看待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充分发挥偶像崇拜在中小学生情感发展、价值认同和追求方面的作用,挖掘偶像内在的人格品质与精神魅力,突出教育引导和榜样优化。班主任应将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偶像榜样化”和“榜样偶像化”,增强偶像的教育性和榜样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几乎是贯穿青少年时期这一过程始终的.本文对当前有关偶像崇拜的研究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学校流行文化建设、开展学校心理干预工作及完善偶像教育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普遍存在 如今,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普遍地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青少年自我把握能力和分辨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被明星表面的风光所吸引,这时候家长和学校,甚至社会,有必要对青少年的追星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医疗卫生等方面,分析了青少年体育明星的偶像崇拜现象对社会多方面造成的利与弊,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明星偶像崇拜的正效应,使其正效应得到放大和传播,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更多更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商洛学院学报》2017,(1):69-73
中国社会经历了复杂、深刻和持续的变迁,从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基本脉络来看,青少年偶像崇拜呈现出崇拜的对象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偶像建构过程从官方构建到官方、市场、个体三者互构;青少年偶像崇拜由社会楷模到情感依赖等五个方面的特征,由此产生了挖掘优质偶像,发挥偶像的积极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和媒体媒介素养教育;规范公众人物的社会管理,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品味等引导当代中国青少年偶像崇拜对策的思考,以期能为现实的青少年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行为,本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等四大心理学流派的相关理论,较系统地探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背后的心理形成机制,梳理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成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是由于青少年的性本能、宣泄和归属等心理因素的需要。偶像崇拜既可以对青少年发展起激励和充实作用,也可能导致盲从、模仿等消极效应。为此,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系统分析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成因,探寻出引导其正面发展的路径,可以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实际治理的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19.
偶像崇拜是当前青少年成长历程中凸显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本文借鉴新弗洛伊德主义者的理论观点,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对偶像崇拜的成因及其负面作用进行剖析,旨在寻求将偶像崇拜引向正确轨道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已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特别是近几年发生的青少年因崇拜偶像而造成的悲剧事件,更引发了对这一问题的深思。青少年疯狂追星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和心理机制,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是该提倡还是反对,以及如何寻找有效的途径来引导青少年进行偶像崇拜,这些正是本文所要进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