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2009—2017年中国涉农企业为样本,在测算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发现:(1)自主创新与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且2012年实施的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对涉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技术引进与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呈现非线性影响,存在以自主创新为门槛的倒“U”型门槛效应;(3)在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呈现互补效应,且互补效应在2012年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后变得更为显著;(4)国有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倒“U”的转折点大于非国有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倒“U”的转折点,能享受更多自主创新带来的红利,但国有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互补效应不显著;(5)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倒“U”的转折点小于传统行业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倒“U”的转折点,自主创新为其带来的红利期较短,同时单纯技术引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农企业会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企业内、外部R&D战略的互补性与替代性,考察企业的内部技术创新与外部技术力量应用之间的协调关系.建立企业创新绩效模型,利用1998—2010年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行业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的技术开发(即R&D总投入)与外部技术引进(即直接购买技术)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替代关系,技术开发正逐步替代技术引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增强;在技术开发过程中,内部R&D投入与外部合作R&D投入之间呈现出一定的互补性.本文结论表明充分利用外部技术研发力量能提高企业的新技术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3.
将工业技术进步依据来源细分为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包含技术消化吸收),并将二者纳入STIRPAT模型中的空间面板模型,分别研究两者对地区碳强度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结果发现: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均有利于减少全国的碳强度;相对于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更能减少区域碳强度;东部地区加强自主创新,中西部地区加强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进步的节能减排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199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影响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促进就业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自主创新对于促进我国就业增长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技术引进对就业的影响则并不显著;同时,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对就业的影响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摘要:由于R&D投入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外部技术机会既可能替代企业的R&D投入,也有可能激励企业的R&D投入以提高吸收能力。本文利用1998-2006年中国3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行业间R&D投入的关系,结论表明,整体来看,我国工业行业之间的R&D投入呈现出较弱的互补关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制造行业相互之间的R&D投入具有显著的替代关系,而制造行业与其它工业行业的R&D投入呈显著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6.
梳理国内外文献,对技术并购与自主创新是互补还是替代关系从理论、衡量方法和实证证据等方面进行综述,研究表明:目前并没有明确证据表明技术并购和自主创新之间是互补或是替代关系;技术并购和自主创新间的关系会受到并购公司自身吸收能力和目标公司创新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回顾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集群"技术引进代理人"的概念,结合集群自主创新的特点,基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一般关系,详细探讨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2003-2008年中国30个地区的平衡面板数据,在估算国外技术引进、本国自主创新和国内技术转移存量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上述三个技术指标对环境规制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转移对环境规制有显著正效应;出于本国环境技术创新数量和效率不高等原因,本国自主创新对环境规制呈显著负效应;且本国自主创新和国内技术引进对环境规制有显著替代作用;滞后一期环境规制水平会造成当期单位工业产值的环境投入成本增加,但从中长期看,早期为适应较高环境规制的环境投入会使企业在当期具有较大的环境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机遇期,确立了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新时期,技术引进再创新被赋予了自主创新重要组成的新内涵.本文简析了技术引进再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基本内涵,对多年来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促进新时期技术引进再创新的措施建议包括政府加强宏观指导,营造有利环境统筹协调;加强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加强共性技术的引进、转移与应用,支持企业技术联盟的发展;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配套相应评价体系,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对技术创新企业实行税收减免与融贷资金优惠政策;加强国际合作,发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公司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所讲到的内容,受到了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地位的提升所带来的首先是在人们思想领域里的一场变革。杨承训教授探讨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哪个更划算的问题,提出了在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关系中“以自主创新为主、技术引进为辅”的观点;不久前,经济学家胡鞍钢也就此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引进技术与自主…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ffects of the deregulation policy introduced in India in the mid-1980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imports and in-house R&D efforts. Using approp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t examin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olicy regime,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industry variation in technology imports in Indian manufacturing. In doing so, it introduces R&D efforts as one of the main determinants.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there is simultanei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imports and R&D efforts. To tackle this problem, lagged R&D expenditure intensity is adopted as a proxy for in-house R&D efforts. The empirical results reveal that technology imports were only weakly related with the past in-house R&D efforts in the protective regime. Deregulation promoted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technology imports and R&D efforts significantly.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after deregulation, the impact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demand conditions and technology-related factor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determining the inter-industry patterns of technology imports. Thus, unlike in a regulated regime where technology imports are viewed important for filling gaps in domestic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in a deregulated regime technology upgradation seems to be the major role of technology imports.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中国省际2003~2008年内资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技术转移、消化吸收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从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两种不同的技术转移渠道考察,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引进一方面对中国内资高技术产业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直接正面影响,另一方面作为调节变量显著提升了研发经费投入对产品创新绩效的边际贡献,国内技术购买对中国内资高技术产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消化吸收投入对中国内资高技术产业产品创新绩效贡献明显。进一步讨论,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中国内资高技术产业要注重消化吸收投入,提升技术吸收学习能力;要进一步繁荣国内技术交易市场,为中国内资高技术产业实施国内技术购买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13.
摘要: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重要标志,对引导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技术高速发展的动荡环境下,分析互补性技术融合、替代性技术融合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利用我国汽车产业343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新产品和专利数据,采用负二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替代性技术融合有利于促进企业开发更多新产品,而互补性技术融合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呈倒U型关系。同时,技术动荡性负向调节互补性技术融合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但技术动荡性对替代性技术融合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并购双方的技术知识特性的视角下出发,区分并购双方技术知识相似性与互补性不同的维度,以及结合双方自身拥有的知识规模体系,来分析其对企业后续创新绩效的影响,通过构建系统的理论框架进行梳理分析,并以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并购双方技术相似和互补与后续的创新绩效分别呈现倒U和正U型关系。同时,并购方的知识规模具有调节作用,对技术相似程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而对技术互补程度与创新绩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这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本文按照科技与经济发展过程,将新中国技术进步的历程分成五个阶段。从技术进步的背景、政策、典型特征以及取得成果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各阶段创新活动,并总结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基础要素,为现阶段更好地开展自主创新活动,进而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创新管理和创新经济学的视角,从理论上分析了自主创新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机理,提出了自主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应和市场竞争程度及人力资本水平对“自主创新–国际竞争力”关系的调节效应的假设,并利用22个中国制造业行业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自主创新的各个指标对中国制造业提高净出口率指数、比较优势Michaely指数、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说明自主创新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正日益重要。(2)市场竞争程度越激烈、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行业,在国际竞争中越能从自主创新中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5—2016年数据,采用层次回归模型,探讨中国中成药制造业的技术转移、内部研发能力影响其知识创新绩效、产品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国外技术引进与产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存在负向相关性,与产业的产品创新绩效存在正"U"型相关关系;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国内技术购买与产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与产品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相关关系;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内部研发能力对国内技术购买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相关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对国外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绩效间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企业家导向、未吸收冗余与自主创新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妹  高山行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720-1727
 探讨了企业家导向对企业内未吸收冗余的影响,以及运用权变的方法研究了未吸收冗余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通过对270家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家导向与未吸收冗余的关系呈倒U型;未吸收冗余促进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未吸收冗余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受到企业家导向以及环境不确定性所调节,企业家导向正向调节了未吸收冗余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环境不确定性正向调节了未吸收冗余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研究结论发展了现有的组织冗余文献,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外部环境特性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企业所面临环境的特征,分析不同环境中企业资源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环境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包客性弱和动态性强的环境中,较多的资源有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在包客性强和动态性弱的环境中,企业资源所导致的组织刚性反而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发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面临着动态性强和包容性低环境的企业.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浙江省高技术产业中1111家企业2003-2005年的调查数据,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对企业自主研发投资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技术引进和出口对于企业的自主研发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从技术引进和出口贸易的不同类型来看,非体现性技术引进对企业自主研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体现性技术引进则没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甚至有一定的负面作用。高技术产品出口对企业的自主研发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传统产品出口对企业的自主研发具有显著的负作用。本研究结果对于提升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