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具身理论强调身体参与教与学的重要性,有利于克服在线学习的局限性,为提升在线学习有效性提供新思路。将具身认知、具身教学、具身学习、社会具身、情感具身理念融入在线教育的教与学过程中,探讨教学临场感、社会临场感、情感临场感、学习临场感、认知临场感对在线学习有效性的影响,从“身体主体”“身体体验”“身体关怀”“身体参与”“身体思维”等五个维度寻求提升在线学习有效性的路径,为在线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心身关系是关于精神与物质、心理与大脑等心物之间的关系.心身关系理论的发展主要有离身认知和具身认知两类观点.具身认知观的理论基础是自然主义观和身体现象学,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观点:心智是具身的;隐喻是思维的核心;认知是无意识的.具身认知观丰富并深化了有关心身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代表了心身关系的新取向,把心智活动归结为大脑、身体和身体经验的相互作用,认知活动取决于身体本身和个体在社会文化中获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教学思维方式是影响教学变革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思维方式是一种离身式的认知方式,身体的经验被当作教学认识的对立面而受到抛弃,这种认识严重制约了教学的变革。受具身认知科学的发展和哲学研究身体转向的启发,当代教学思维方式开始向具身化转变,具体表现为把教学视为情境性、生成性和动态性的过程,并更加重视教学研究方式的身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构建了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情境教学路径,并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为例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具身情境中的角色扮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行为模拟等身体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学习,逐渐达成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具身指信息技术内化为人类身体或知觉一部分,它既塑造新的教育生态也对教学主体产生重要影响。信息技术具身延展了教学主体实在身体,丰富了文化身体,创造了赛博身体;满足了教学主体认知性、交互性与境域性意向;塑造了教学主体的卓越、量化与虚拟思维。但在实践中信息技术具身下的教学主体,还存在师生身体式微、意向裹挟与思维悖乱等隐忧。为了超越信息技术具身下的隐忧,文章从“教学活动凸显身体,复归身体的教学意蕴;厘定意向,坚守教学的理性基因;张扬思维,构筑技术的人文生态”三方面提出可行性路向。  相似文献   

6.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活动中人的身心一体性,是一种“在场”认知。现实数学教学中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认为具身就是肢体运动,二是认为具身仅适用于低年级。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合理应用身体具身、思维具身、想象具身与情感具身,让各学段的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在场”。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技术在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法革新的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字化时代的职业教育项目教学观是在数字化技术支持下,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职业教育项目教学目标、过程、评价的一种新的理解和新的理念。其具体表现为: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石的生成性教学目标、以数字化技术为桥梁的动态性教学过程、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的增值性教学评价。基于数字化时代项目教学观的实践转向,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强调学生身体认知,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提供多模态技术条件,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采集课堂实时数据,开展具身化的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8.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的语言理解方式是深化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路径。具身认知语言观认为语言理解植根于身体的知觉运动系统,身体以及身体与外部世界的具身经验构成了语言意义的基础。具身认知语言观对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外语教学要注重身心合一,强调身体经验和语言经验的作用,积极构建具身化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9.
具身教学是具身认知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延展与应用,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身心一体”与“主客融合”,关注学生个体的过程性身体体验,旨在以身体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是一种“事件性”教学,实现了对“二元论”的悖离。具身教学在于通过“具身交互”培养主体的人,通过“身心融通”培养完整的人,通过“知行合一”培养践行的人;通过“开放生成”培养个性的人。具身教学的生成进路在于认知理论的基础性置换与教师教学信念的培植,并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以“具身”思想为引导合理开发和应用教学媒体技术。  相似文献   

10.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观兴起背景下认知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取向。它主张身体、动作和情境在整个认知过程中的整体性,使得原先单纯作为语言学研究对象而存在的隐喻逐渐显露出其思维认知工具的本质。一旦具身认知凸显隐喻的具身性认知功能,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动力性本质也就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当前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与具身认知结合的实验,并集中体现在情绪、感知觉和身体姿势等相关方面。  相似文献   

11.
窦平 《江苏教育》2023,(44):48-50+53
具身认知把“身体参与”置于学习活动的核心位置,其理论是在反思与批判身心二元论的传统认知观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小学数学实验体现了具身学习的基本要义,实验的情境性、操作性和探索性让具身学习成为可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验,让具身实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进阶。  相似文献   

12.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认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以实践性知识、操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职业教育教学有着较高的契合性,对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职业教育具身教学提倡“身心一体”感觉统合的深度教学方式,强化教学主体间“身心互动”的“具身交往”过程,突出“真实”环境下实践性知识的具身表征与传递。为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可采取基于身心感官功能,创设具身学习环境;加深专业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具身反思能力提升;围绕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构建职业教育具身教学实践共同体;关注具身实践学习表现,强化过程性体验评价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身心对立的哲学思想引发了客观性知识、封闭性学习以及灌输式教育理念,进而衍生出基础教育过重的学业负担。具身认知强调人脑植于身体、身体融入环境,凸现了身心合一、人境相融以及交互主体的理论主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基础教育通过转变客观化知识观以彰显教学的身心关怀、打造具身情境以塑造开放式学习、转变灌输式教学以实现对话式教学,从而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相似文献   

14.
随着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特别是具身学习理论的发展,“离身”状态下的教学设计日益受到化学研究者的质疑和挑战。“认知根植于身体行动,经验建构于具身交互”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化学教学设计也开始从“离身”走向“具身”。由X市化学名师组成的研修坊,对“金属的锈蚀与防护”一节进行同课异构:分析与比较“离身”的教学设计与“具身”的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期对化学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具身认识理论强调,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建构着认知,而教学现场的真实存在为教师的教学思维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基础环境。基于具身理论来看,教师通过身体在场的感知和互动,能够激发具有主体性、应变性和生成性特点的现场性教学思维,区别于具有易固定化、易僵硬化和易片面化等弊端的离场性教学思维。主体的身体成为关键,而提高教师的现场感知思考能力、增强把握教学资源能力和提升现场反思教学能力,或可成为培育现场教学思维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6.
由当下"填鸭式"教学想到教师对学习主体的漠视.具身认知理论诠释了新的认知理念,它强调学习者的身体、经验以及所处的环境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对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进行初探:变革课堂常规要求,为学生的身体参与认知创造可能;创设贯穿全课的认知情境,为学生身体参与认知搭建平台;开展体验型教学,为学生身体参与认知提供机会;构建合作式教学,为学生身体参与认知营建氛围.  相似文献   

17.
具身学习强调学习的行为是基于身体感知而产生的,是个体在学习环境的作用下将“身体——情境——认知”有机结合,最终以获得“沉浸式”的具身体验。基于具身学习理念下,乡土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注意合适情境的开展,提高学生的有效认知,“激活”学生的心理感觉,增强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最终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智能时代,人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善假于物”层面,去剖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发展。转“识”成“智”光靠技术不行,只有具身性的体悟才能使人由“技”入“道”。具身性多模态互动有利于打破教育实践中身体的沉默,充分调动视、听、触等感官辅助教育发展;具身性默会能力有益于促成理解性学习,帮助学生获得内化的知识素养;对具身主体性的关注将切实助力因材施教,使教学摆脱抽象、标准化的视域,更加人性化;具身化学习“场”将推动人们复归生活世界,赋能身体感知和意义构建的整合性学习。具身视角由此避免人们“只见技术不见人”的智能技术应用取向,回归教学育人的本真。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哲学领域出现具身认知这一主张,大量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研究路径对其展开深入论证与探讨。具身认知强调有机体的身体运动及其特征、相关身体经验等在认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认为身体、认知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动态整体。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中关于高级认识如何发生的论证蕴含丰富的具身认知思想,具体体现在:(1)认知是个体借助身体动作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建构的过程。(2)研究认识的发生机制必须探讨有机体的生物条件。进一步探析并借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具身认知思想,对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认识论等研究的新突破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身体、认知与情感本是统一的整体,教学中以具身认知可促进积极情感的产生。其中,发挥实感具身的涉身性方可"触物生情",发挥实境具身的情境性自然"由境生情",发挥离线具身的想象性和互动性旨在"以情生情"。基于具身认知产生的积极情感反向促进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