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乡村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将在乡村教师角色、乡村教学效能、乡村学生学习动力、区域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其时代价值。当前,乡村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发展的阻塞主要体现为:乡村教师短期发展与长远规划尚不清晰、教师智能技术应用与乡村本土文化相分离、乡村学校资源建设与智能教育设备有待优化、乡村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评价机制亟待完善等。据此,提出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乡村教师智能素养激励机制;关注乡村教育文化内涵发展,提升教师智能技术整合能力;开发智能化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优化乡村数字资源配置;立足乡村教育实情,完善乡村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评价体系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回顾历史,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总是受到人之技术生存的内在影响。"中国制造2025"将会引发技术生存理念、技术生存逻辑、技术生存方式三个层面的深刻变革。与此相适应,职业教育教师角色的定位也必须作出调整,指向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引领者、课程和教学的革新者、技术伦理教育与技术美学教育的开拓者、技术创新教育的推动者。促进职业教育教师角色转型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制度构建层面完善职教师资培训、示范培训、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二是从教师自身发展层面,强化全面的角色意识,培养完满的职业人、提升整体性的角色能力,促进课程和教学的合理开展、培育积极的角色情感,传播技术生存文化。  相似文献   

3.
"新教育公平"是针对以往教育公平研究多是宏观研究、外部研究,而忽略了教育内部人的发展所提出来的新理念。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不适应新教育公平下的学生发展需求,在新教育公平视域下,教师需要担当好公平角色,教师公平角色担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忽视学生各维度的公平发展、忽略实现每一个学生适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不能有效担当公平的角色等。基于此,教师应树立公平促进者的角色观,增强角色转变意识;突破传统观念桎梏,促进全体学生公正发展;持续学习与反思,提升公平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重塑为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立足乡村、奉献乡村奠定了坚实的乡土教育情怀和乡土文化自信。当下,随着乡土文化转型和乡村社会结构秩序重塑,导致乡村教师原有乡贤角色迷失和旁落,他们逐渐沦落为乡土文化的“陌生人”、乡土治理的“逃离者”、乡土教育的“技术人”、公共身份的“遮蔽者”、专业身份的“教书匠”。基于此,重塑新时代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应确立回归乡土的培养机制、厚植反哺乡土的教育情怀、生成在地化实践教育素养,以期实现乡村教师回归乡土主体自觉意识,主动承担应有时代使命和乡土文化责任为价值归旨。  相似文献   

5.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是乡村教育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影响因素。就目前而言,我国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乡村教师数字化意识不足、数字化知识与技能欠缺、数字化应用能力偏低、数字社会责任履行不够充分、缺乏利用数字化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等。大幅提高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有助于乡村教师将数字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实现因材施教;有利于强化乡村学生的数字能力,消弭城乡基础教育的“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加强对于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是建设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及实现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必不可少的因素。明晰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实践路向,包括强化乡村教师的数字化意识,使其树立理性的数字观;加强乡村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实践与反思力度,提高其数字应用的能力;创新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模式,实现乡村教师研修的数字化发展,进而推动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使命感就是指乡村教师能合理认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使命,并表现出对自身角色身份的认同和热爱,愿意为之无私付出,并从中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乡村教师使命感是乡村教师工作的精神动力,体现出专业性与公共性、内在性与外显性、自我价值实现与利他奉献、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特点,包括一般教育使命感和乡村社会使命感两个层面.它既是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乡村教师获得感的基石,更是构建乡村社会智库的支撑.促进乡村教师使命感的培育,需要厘清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地位,完善乡村教师激励机制,加强乡村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基点促进乡村教师使命感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使教育教学形态发生革命性变革,传统教师角色因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受到冲击,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成为制约智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教师角色焦虑的概念界定,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的具体表征为:知识飞速更新与教师自身发展滞缓引发的专业素养焦虑,智能教育场域的无界化与教师谋求稳定引发的职业前景焦虑,智能教育期望与教师主体诉求冲突引发的伦理焦虑.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的纾解路径:一是厘清智能教育场域下教师的知识诉求,构建校本化教师信息素养培育体系;二是建构教师技术领导者身份,坚守教师在智能教育场域中的职业优势;三是精确诊断与满足教师的智能教育诉求,关注基于证据的焦虑消解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8.
数字素养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要。教师数字素养主要涉及数字化观念、数字知识与技能、数字化教学、专业发展、数字伦理与责任等五方面内容。基于中小学校实际提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校本路径:一是促进区校优质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建设学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系;二是开发具身式教师数字化研修课程,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三是建立教师数字素养测评模型和评价体系,完善教师数字化学习考核与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知识、文化、道德状态分别存在混沌态、朦胧态,矫造态、僵死态,迷失态、功利态等负面精神状态.其成因是:精神异动动摇信仰基础,社会演变导致角色缺失,科层机制封杀进取意志,资讯发达反制创新能力,技术教育窒息职场生机.消极影响是:满足自身利益,背弃教育原旨;漠视公义原则,远离高尚境界;固守旧有观念,难育现代品质;充当控制客体,不利培养公民;固化知识结构,影响学生成长.若能采用下列改良措施,则有望对治业界流弊,重塑师者形象,增进育人实绩:完善精神结构配置,回归教师伦理角色,重构教师内在自我,塑造鲜明教育个性,改善制度措施设计.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着数字化管理下的隐私泄露风险;数字鸿沟下地域发展失衡;数字化教育环境下数字暴力现象;教育资源数字化下知识产权纠纷等伦理问题。造成此类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涉及数据收集的广泛性与数据处理的复杂性、数字化转型的不平等性与不充分性、数字监管力量的缺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和共享之间的平衡难以把握等。破解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伦理困境需从制度完善与数字素养提升双重路径切入,通过提升“数字化技术”使用者的伦理意识、以优质均衡的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数字化技术使用中的法律法规监管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共享教育之间的平衡等方式营造高职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生态,提升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国人熟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教师作为传道者角色却在教育理论话语中隐而不彰.这一现象的出现虽有时代的"合理性",却折射出教育存在的这些根本性问题:教育中"道通"思路不彰;伦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疏离;培育道德人格缺乏整体性.新时代育人的新要求呼吁教师传道者角色"回归":教育需要从"道"再出发,建构一个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教育相结合的总体性的理念与思路,以统合教育资源、统领教育旨向;"三全育人"需要"道通"思路,以使教育者明了整全意义上的教育目的 以及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形成教育合力以实现教育的本真价值;培育受教育者道德人格需要教师发挥道德领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运用和探究知识,追求个人智力、情感、品德和体质的全面发展.教师传道者角色"隐退"由一定的原因导致,其回归亦需要相应的条件:伦理精神回归教育;为教师提供新的伦理道德教育思路;教师形成道通意识与汇通能力;建构道通文化以聚焦教育之魂.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大学教师在处理与学生、教师的关系以及对自身的角色进行定位时出现了新的冲突,面临了新的伦理困境。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的方式各有优缺点,采用综合使用的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大学教师走出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3.
“会宁县教师集体出走”事件投射出诸多社会问题,最直接反映的则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乡村教师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其发展动向深刻影响着乡村教育。文章从事件回顾着手,指出其反映的乡村教师信念动摇、流动失衡、待遇偏低、编制短缺等主要问题,并从身份认同、城乡差异、教育经费、编制管理等角度分析原因,最后提出协助乡村教师回归角色、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等举措。以期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实现乡村教育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白亮 《教育研究》2023,(4):35-43
乡村教师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的知识精英,在考察其社会担纲时,社会结构具有基础性意义。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因应社会结构的变化,乡村教师有着不同的角色担当。从传统社会乡村塾师集塾师、士绅、乡贤角色于一身;到近现代中国社会激变过程,士绅阶层瓦解,乡村教师全力承担起乡村建设的乡贤使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文化精英服务乡里。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出现“文字上移”趋势,乡村教育逐渐衰弱,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不断分离。直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育迎来振兴契机,乡村教师再一次被赋予新乡贤角色期望。但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今天,给予乡村教师新乡贤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面对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乡村教师的角色担当和作为,应回归乡村教育振兴的本位。  相似文献   

15.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数字技术驱动教育生态变革,从而发挥育人效果的过程。澄清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的“技术”误区,教育与数字技术关系的“和谐”误区,人与数字技术关系的“价值”误区,可以发现教育数字化转型本质上遵循了“取决于人,用之于人”的数据伦理。学校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面临校园围墙消弭,学校边界持续重建;课程模式颠覆,教学实践面临重组;教师角色转换,专业能力有待重构;学生能力弱化,学习生态亟需重塑等困境。学校需要通过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多元数字平台,加强教师系统培训,健全管理保障机制四种方式来全力打造智能校园,全面革新教学空间,全程提升教师素养,全速创建学习生态。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性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差序格局的视角分析教师专业伦理的意涵,探讨教师专业伦理的三种境界(超越自然的功利境界、超越功利的尽职境界和超越义务的美德境界)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追求。通过境界的厘清与边界的建构,检视出现实中教师专业伦理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差序格局下教师专业伦理的优化路径包括:正视教师自我中心倾向,促进教学活动有效进行;坚定教师教学信念,促进教师跨越功利境界;培养教师共同体意识,促进教师进入超义务境界;加强完善教育立法,厘清各方责任与权利界限。  相似文献   

17.
论教师的教育伦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伦理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民主化进程中教育权威的失序、市场经济社会对的教师伦理的新要求、教师自身价值实现的新理念等方面探析市场经济下教师的教育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诸多教师职业角色中,价值教育者是教师的重要角色之一.教师扮演价值教育者角色是教师职业伦理使然.胜任价值教育者这一角色,需要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重新回归其“传道”本色,并针对价值教育的困境与要求,在学校生活以及个人职业发展中,了解价值教育的具体内容、方法和准则,担当起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价值教育的角色与使命.  相似文献   

19.
靖东阁 《中学教育》2010,(11):32-35,46
教师行为文化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专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对实然状态下的教师行为文化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价值取向保守,自身角色偏差;教师行为受到其特殊社会角色的束缚;行为孤立,缺乏合作;教师工作激情衰退,出现职业倦怠等。从历史、现实、教师自身和学校方面分析原因,进而提出应然状态下教师文化的理性追求:教师应该更新传统观念,转变自身角色;加强自身"修学"之功;走向开放与合作;学校应该完善教师管理,革新教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在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正慢慢消解。基于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分析当前乡村教师遭遇的乡土文化缺失困境,究其原因是: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与教师教育体系的区隔;城市文化冲击引发乡村教师乡村文化认同危机;"边缘人"身份与断裂的乡土文化教育导致乡土文化实践缺失。面对现实,乡村教师需回归乡土,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需重视乡村教师的发展特质;推进乡土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认同;制定利于乡土文化实践的教育策略,推动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的回归与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