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把政治哲学与哲学人类学密切结合,用以指导教育。民主理论是杜威政治哲学的核心,新的人性论是杜威哲学人类学的核心。杜威的民主理论有如下几个独特的观点:一、民主是一种信仰;二、民主是一个程度问题;三、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杜威的人性论反对心身二元论,主张心身是连续的,人性是生成的、可变的。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杜威实用主义生存哲学的内在逻辑着手,解析“从做中学”思想提出的生存论、经验方法及探求逻辑的理论根源,认为它不是一种教育理论,而是一种探求学习理论。正是基于实用主义生存论哲学和“从做中学”的学习观,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就是生长、就是生活、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思想,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作为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作,是他的教育教学思想总纲。《民主主义与教育》在批判传统二元论哲学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经验理论。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基于"经验论"为基础的生成主义知识观,以培养"反省思维"的"民主教学论"范畴框架为基础,构建了以"做中学"为核心范畴的范畴体系。综合来看,《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范畴体系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立足于时代境况和国家文化;二是基于辩证批判的逻辑推断;三是超越二元论的思维逻辑。  相似文献   

4.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是教育史上的一颗绚丽瑰宝.呼唤民主的教育,借以实现民主社会和民主主义理想,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所在.只要民主没有过时,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就保有浓郁的时代性.对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解读和挖掘,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海内外众多学者孜孜以求的工作.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讲座教授杜祖贻先生的专著<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就这一问题做出了深入而独到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内在超越中的"超越"含有自我超越的意义,但更多是指宗教神学意义上的超越,而"内在"是指超越者内在于自然、经验和民主生活中,超越与内在之间相互沟通,往返互动,形成内在超越。杜威成熟期的思想具有这种内在超越特质。其中超越维度具体表现为对"理想的善"的信仰;内在维度表现为负责任的思想方法。杜威从统一理想与现实入手,将两者统一...  相似文献   

6.
社会民主与学校重建的关系是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工业革命以及随之引起的在科技、交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诸领域的全面变革,对美国民主构成了严峻挑战。从哲学高度,深入反思学校如何重建和变革,以在美国社会的民主进程中扮演更为积极、有为的角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杜威从教育的角度,重构了民主概念,主张学校应超越旧个人主义的狭隘性,通过主动作业培养未来公民的民主意识和社会精神。20世纪20年代前后,杜威的教育思想发生转向,对制度化教育在社会民主进程中的功能的有限性的认识更为清晰,但终其一生,杜威都未曾放弃对学校重建问题的关心。杜威有关民主和学校重建关系问题的思想十分深刻,超越了杰斐逊和贺拉斯·曼等前人,影响了克伯屈和拉格等社会改造主义教育家。在美国教育史中,杜威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师。  相似文献   

7.
杜威共同体思想是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共同体思想承继和升华了前人共同体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民主生活为核心要义、以共同发展为目标指向、以民主教育为动力支撑和以动态一致为内在要求,呈现出平等性、联通性、真实性与融合性等基本特征.杜威共同体思想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唤醒多元平等的教育主体,激发共同发展的内生动力;营造自由和...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重新探索了杜威实用主义哲学蕴含的民主和科学精神,阐释了杜威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存在的内在合理性,以及杜威对历史与现实的超越。这对重新认识西方哲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实用主义哲学、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民主主义信念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三大理论支柱和思想支柱。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发展进程。当今,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强烈呼吁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现有的课程观,实现课程观的新转向。实践课程观正是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既是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又是超越。  相似文献   

10.
韩媛媛 《教育评论》2014,(1):162-164
著名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一生著作丰富,民主理想一直贯穿其教育思想的始终,成为其教育哲学的精髓与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杜威所提倡的民主教育一直被赋予"参与"的核心地位,或者说杜威所提倡的是一种参与式的民主教育观。杜威通过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为参与式的民主教育奠定政治学基础,以参与式民主作为其民主教育观的价值取向,通过把学校作为社会改良机构和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环境,来实现其民主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西方哲学史上的古希腊哲学、唯理论哲学以及经验论哲学,由于对经验的认识偏差而造成了身与心的分离和对立。杜威对传统哲学中的经验进行了改造,确立了一种自然主义的经验观: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经验具有内在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经验具有实验探究的性质。杜威的经验观超越了传统哲学经验观之下的身心二元划分,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重建了身心涵融一体的认识关系;恢复了教育中人的主体性;使探究成为了教与学的基本方式;为民主社会和教育的形成铺就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论杜威教育思想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经验人”假设的人性理论及其哲学基础,并且考察了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教育过程观和教学论等教育思想与这一人笥假设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3.
美国近二十年杜威教育思想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涂诗万 《教育学报》2012,(2):100-112
注重基本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编纂是美国学者从事杜威研究的传统特色。近二十年,美国杜威研究界在基本文献的整理和杜威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两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出版了四卷《杜威书信集》光盘,以及《杜威与美国民主》《杜威:宗教信仰与民主人本主义》和《杜威与爱欲:教育艺术中的智慧和欲望》等一批优秀的研究著作。近二十年美国学术界对杜威教育思想研究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民主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现代性内涵、杜威的美学理论与教育思想的关系、杜威的宗教理论与教育思想的关系等。近二十年美国的研究成果对杜威教育思想以正面评价为主。这些新进展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意识形态对立趋缓后,人类面对高度现代性社会的共同挑战,开始公正地、全面地研究杜威教育思想的世界性趋势。  相似文献   

14.
杜威的教育思想被认为具有很高的原创性,但思想的原创性并不意味着它毫无来源与轨迹。杜威教育思想中的连续性、互动、民主、经验等核心概念的生成不仅受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具有心理学、哲学和其他理论思想的渊源。同时,杜威个人的生活世界也是影响其思想观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为基本参照,概览杜威的教育思想:民主主义的社会是杜威的理想国;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的改造。杜威强调儿童中心,做中学等,反映出他独特的哲学视界,从中可追溯杜威教育思想的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16.
比格(MorrisL·Bigge)博士是当代美国教学论专家,其主要著作有《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和《实证相对主义——一个崭新的教育哲学》等。他是当代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者,他的观点就是“约翰·杜威基本教育思想的扩大和精炼”。其教学思想是以实用主义与认知——场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在帝国主义阵营里替垄断资本家在思想战线上打前锋的,以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为最猖獗和最顽强,因而在形形色色的反对马列主义真理的唯心哲学内,也以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为最邪恶和最狠毒。杜威说:教育并非哲学的穷亲戚,而与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的确,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论都是他那反动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尾巴,因之,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论也是彻头彻尾反动的。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及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论曾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影响,曾造成严重的危害,惑乱人心的胡适思想更是承继杜威的衣钵,所以无情地清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是鲁沽教授的学术高产期,也是其最重要教育思想--超越论教育哲学发轫、建构的重要阶段.超越论思想的发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90年代中后期鲁洁教授一方面将研究视角从德育功能研究转向对整个教育本质的思考,另外一方面则努力将超越论建基于实践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之上.她不仅论述了德育的超越性本质,而且完成了对全部教育活动之超越性、价值性的独特阐述.鲁洁教授对于德育、教育超越性的论述所针对的不仅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且针对的是传统教育学思维的诸多方法论误区.因此,超越论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建设上都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历史地考察近现代以来人类社会教学价值的发展进程,是我们把握杜威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一个内在逻辑。杜威在经验课程和问题教学法中所倡导的民主社会的教学价值,是对赫尔巴特学派为代表依托于学科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度中个人道德与知识的教学价值之超越。杜威通过儿童作业等相互协作的活动方式,把班级授课制中的抽象人解放为具体的、现实的人,也就是社会的人,使学校变成了雏形社会,从而实现了他“学校即社会”的教育信条,以培养美国民主社会需要的具有理性自由和社会性品质的公民。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的人性论有其内在的理论结构,他的人性论是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渗透到社会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他的“性三品”“性情说”等人性论思想无疑在儒学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人性论不单单是一种思想,更是在汉代大一统背景下为政治而服务的理论工具,是儒家思想重新被重视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