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当代敦煌题材文艺创作与传播有以下规律:一、各类创作的艺术水准不均衡,敦煌历史文化蕴含的诗性表达是决定作品艺术水准的重要因素,但艺术水准并非决定社会影响力的唯一因素.二、敦煌题材文艺作品以多种方式借鉴敦煌学、敦煌艺术和敦煌历史文化,这是一个文化意义生成过程和审美价值增加过程,有助于敦煌学的普及.三、文艺作品对敦煌的认知和阐释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产物,其中的经典之作影响后继创作,造成敦煌形象的定型化效应.反之,文艺作品塑造的敦煌形象也会培养、影响受众对敦煌的感知、理解和信仰,产生锚定效应,制造关于敦煌的共享价值,并培养受众对此类作品的选择性心理.四、当代敦煌题材文艺作品塑造的敦煌形象参与了中国—甘肃—敦煌的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以政府介入的形式扶持敦煌题材文艺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关系到此类创作的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广义的当代敦煌题材散文包括几种类型:一是有关敦煌学几代学人的传记、回忆录、报告文学和记人散文。二是有关敦煌史实、敦煌文化的介绍性、解说性散文。三是狭义的散文,又可分三类:文化散文和文化评论;游记;生态散文。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与游客的鄙俗心态形成巨大反差,其结果是敦煌形象被有关莫高窟的一般性知识和导游的解说词定型化为刻板印象,既有某种宗教艺术的神圣感,又被鄙俗化、平面化为感官猎奇的景观。狭义的敦煌题材散文大致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把握敦煌形象:一是依靠刻板印象把敦煌神圣化,或依靠想象将它美化、诗化;二是描绘鸣沙山、月牙泉、三危山等由莫高窟带动的周边景点,从中发现旅游乐趣(主要来自旅游介绍形成的刻板印象);三是关注敦煌生态危机,以切身感受和材料披露表达生态保护意识。其中,从生命体验出发,在敦煌的历史文化、现实生活中体味人生,以人的真实存在呈现敦煌真实形象的作品极其罕见。敦煌游记已经变成快餐消费式的文化商品,暴露出重复写作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部作家冯玉雷的《敦煌遗书》属于"当代敦煌文学文本",这个名称一方面从时间上和敦煌出土的古代文学文本有所区别;另一方面,在叙事方式上也区别于古代文本。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探讨《敦煌遗书》的独特叙事方式。一是叙事手法:用杂糅法叙述历史和神秘幻象;二是叙事视角:对传统观念的颠覆性。通过分析其叙事方式进而认识该文本叙事内容上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4.
浅析眼神在敦煌舞蹈中的意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喜伟 《文教资料》2009,(33):75-76
敦煌舞蹈的创作是以历史悠久的敦煌文化中的舞蹈壁画形象为原始素材,经过了各界人士及专家的挖掘、整理、加工,而独创出的一种新颖的舞蹈表演形式。在惟妙惟肖的石窟壁画上,舞蹈的表演形式及内容形象地展现了浓厚的佛教文化,不同的人物形象则是敦煌壁画中最具表现力的地方;而人物中眼神所传递出的准确、生动、形象的意蕴更是把敦煌舞蹈的特性表现的传神到位。本文从敦煌舞蹈的文化背景研究出发。概括了敦煌壁画中人物眼神的种类,阐述了眼神在敦煌舞蹈中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博  何跃 《时代教育》2015,(5):261-262
继中国历史题材小说《天平之薨》、《苍狼》发表之后,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在杂志《群像》发表了第三部中国历史题材小说《敦煌》。《敦煌》中处处显露了井上靖先生写作风格中的细腻婉哀之美,而且故事情节精彩,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因此本文先选择《敦煌》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进行解读,然后再分析小说中大到整体结构小到各个细节中所凸显的艺术之美,以利于对井上靖写作目的与意图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搜神记》是魏晋神怪小说翘楚之作,干宝以其“游心寓目”的小说观和“遂混虚实”的叙事技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神怪题材小说诞生以来约定俗成的“搜奇辑逸”之创作理念。作品在创作动机、题材的选择与处理、神怪形象的定位与操作等方面呈现出的明显世情化倾向,意味着神怪题材世情化的萌芽,对后世传奇、小说及戏曲创作影响颇深,凸显其独特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7.
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被称为华夏文明的龙脉。陕西文学有源远流长的秦岭叙事传统,贾平凹是当代秦岭叙事的重要作家,其小说创作展现了秦岭的风土人情。贾平凹小说的秦岭叙事经历了由日常生活到革命历史的题材转变,秦岭在小说中也由背景成为主角。贾平凹的秦岭叙事小说构建起独特的秦岭世界和秦岭形象,展现了秦岭的生态文化、传统文化、革命历史等文化内涵,表现出质朴、原始、包容、革命的秦岭精神,构建了以自然生态为其核心形象,以民间质朴野性的生命力量为精神内核,兼有宗教、革命历史等文化要素的秦岭形象。  相似文献   

8.
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对象,敦煌和西域文化是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重大题材。冯玉雷在这方面进行深入探索,连续创作了《敦煌百年祭》《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遗书》等重要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9.
敦煌书写     
敦煌之所以成为敦煌,是因为它是中亚东亚十字路口一个书写的地点,一个从事艺术的地点。敦煌用一千多年壁画,塑像,用羊皮卷,绸卷,纸卷,书写了人类历史上少见的持续性的艺术积累。敦煌书写的本质是艺术,因此它也以敦煌美术,敦煌歌舞,敦煌叙述,甚至敦煌旅游,敦煌重建等方式出现,围绕敦煌而出现的现当代艺术活动,可以说是第四次敦煌书写。这次书写不仅是在延续敦煌文化,而且使敦煌书写进入全球化的大环境,而冯玉雷的"敦煌小说"是这个第四次书写潮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0.
马德 《家教指南》2008,(1):61-68
本文从敦煌历史文化的价值意义研究、敦煌历史文化的借鉴与创新、设立敦煌预防医学研究体系和敦煌艺术设计学体系以与新兴学科的接轨、敦煌石窟与学科交叉、对敦煌佛教文化的重新认识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开拓敦煌研究的新领域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敦煌变文是敦煌文献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写卷特征上,往往同一变文有多份抄本,这些抄本的残阙情况与命名纷繁复杂;写卷中存在大量的俗字、讹字、假借字、避讳字;同一个变文故事,有时候会出现两套写作模式。敦煌变文追求喜闻乐见,导民向善的编纂效果,具体表现为丰富多样的撰写形式、方言俚语俗语的大量应用、将众多人物的事迹集中于一人、因果报应教导人们向善戒恶、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12.
小说《借命而生》延续作者石一枫一贯的对个体生命的存在之思,以及对人在不道德的社会如何自处的追问。通过书写杜湘东与许文革的一生展现了理想的生命图景。与此同时,石一枫将张力叙事娴熟运用于作品的人物设置、叙事模式、叙事语言等层面。《借命而生》也体现了石一枫想要突破类型写作的野心,“杜湘东”的书写具有“非典型性”的形象意义。小说在承继通俗小说叙事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融丰富的思辨于其间。从生动模式走向深度模式,实现了雅俗文学的交流融合,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语言风格具有鲜明个性,这不仅说明不同的作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而且指作品的语言风格反映作的思想、情绪和化、艺术修养。叠字是一种常见的学语言,是典型的艺术语言。叠字往往集中体现作的个性,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和丰富的审美价值。敦煌词的叠字具有清旷的审美特点。这具体表现为:词汇清丽、技巧清通、形式清雅、音韵浦越、情感清凄等。总之,敦煌词及其叠字具有凄清含蓄之美。  相似文献   

14.
变文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的艺术手法对神魔小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变文初步使用的二元对立的人物设置模式、"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类型化的手法对神魔小说人物塑造具有开创之功,另外,在具体的描写方式也影响深远,如人物外貌和语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才情的女性作家,萧红的小说在文体上表现出独特的素质,即诗化和散文化的创作风格。从叙事语式看,这一风格一方面使她的小说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抒情的、感性细腻的情调,另一方面也透视出作家基于深刻反思层面上的独特生命体悟和洞察。萧红的后期作品《小城三月》,以儿童视角讲述了一段凄婉的情感悲剧,其独特的时空构形表现出女性作为“他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焦虑,是萧红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新写实小说作为一个小说思潮已经进去,但有关它的话题却远未结束。以新写实小说的经典文本《一地鸡毛》为例,探讨了新写实小说的精神特征和叙事特征,重点分析了其题材取向、人物的精神特征及作者叙述人的价值取向以及叙事态度的客观化、叙事结构的“生活流”状态。  相似文献   

17.
《海上花列传》这部处于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时期的作品结束了古典的传统而另辟蹊径,在题材内容、人物设置、艺术技巧及发行渠道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转型期的特点。本文从小说的叙事方式入手,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角度三方面探寻这一作品的现代化特质,揭示小说断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8.
明清医者形象及其涉医题材,具有通俗性。有病求医、行医救人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明清小说医者形象与元杂剧医者形象比较,母题共通,叙事构成在母题史流程上前后互补。医者成为元杂剧到明清文言小说描写的共同人物,以模式化、类型化手法引起受众兴趣。比起杂剧,文言小说写医者形象,虽娱乐性程度、风格情调不同,但创作动机、采取叙事干预的意图颇为类似。通俗文学母题的模式化、复制重组性质在医者叙事中表现突出。明清小说总试图在旧有题材中引人入胜,描述更简洁,思想容量更大,叙事干预体现得较为隐蔽。  相似文献   

19.
历史小说作为小说的一种,有着自身的发展演变历程,并在当代明显地表现为"十七年"的政治意识形态叙述与八九十年代的文化叙述两种叙事倾向。围绕这两种倾向,分别以《创业史》和《白鹿原》为例,从理想人物的塑造、语言及言语方式、作家视野下主题的选择与情节的结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探究作家的创作是如何体现和形成当代历史小说的这两种叙事倾向的。  相似文献   

20.
晚期詹姆斯的叙事风格体现在他对视角人物的完善以及为了追求最大限度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意识而采取的艰难晦涩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虽然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障碍,引发了诸多批评意见,但是正是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詹姆斯小说现代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