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文章通过对荀子的文化性格以及“荀学”核心思想的形成与赵文化的关系的探讨,说明荀子是赵文化孕育出的“巨子”级的思想大师。  相似文献   

2.
《邯郸学院学报》2012,22(4):68+147
2012年10月12—15日,邯郸学院学报编辑部成功策划举办了“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得到了与会中外专家的高度赞赏和期待。继而又在11月16日创办了“荀子思想·赵文化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登坛演讲,扩大影响,形成品牌。开坛第一讲邀请的是汉学大师、美国加州大学著名教授陈启云主讲,题目是:荀子与儒学,迈出了荀子思想与赵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3.
荀子思想是赵文化的高峰,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为深远。《邯郸学院学报》编辑部以“赵文化研究”专栏创办13年来发表的苟子与赵文化研究论文为学术基础,策划了由邯郸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协办的“苟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0月12—15日在邯郸学院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地区8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荀子研究专家出席了研讨会。这是我院第一次举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也是河北省第一次举办赵国思想家“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35篇,约50万字,反映出当今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思想形成的基因主要来自一个方面:一是家族基因;二是时代基因;三是文化基因。荀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荀子》一书中,书中32篇文章,几乎每篇文章都充满着赵文化的开放精神、进取精神和包容精神。  相似文献   

5.
《光明日报》(李文娟)2012—10—22日“国学版”以《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为题,报道了“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情况。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6.
荀子是《春秋穀梁传》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荀子学习和教授《春秋左氏传》当在与赵孝成王议兵于赵之前。荀子一生思想的发展是有脉络可循的,他早年学习儒家的传统思想,偏重于古代礼乐制度;中年居于稷下学宫开始创立新说,主张法后王;晚年见秦政之暴,弟子李斯相秦,荀子为之不食,荀子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荀子一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学习和教授《春秋》三传的先后顺序有利于认识《春秋》三传思想的差异。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因家于兰陵,在“亲亲上恩”的文化大环境之下传授《春秋穀梁传》,使《春秋穀梁传》“亲亲上恩”的文化因素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邯郸师专学报》2013,(4):35-35
11月5日下午,我校在学术交流中心举办“荀子思想·赵文化讲坛”报告会。邀请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佐藤将之主讲“《荀子》研究的世界化脉络:兼论《苟子》形象之虚构与实际”。校长马计斌教授主持报告会,聘请佐藤将之先生为我校客座教授。来自中文系、历史系、法政系、教务处、科研处和学报编辑部等系部的200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活动。  相似文献   

8.
2014年3月10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正式名单25家,《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专栏成功入选,位列第4,是进入前10名中唯一一家地方高校学报;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第1期更是破天荒地从《邯郸学院学报》中精选出5篇研究赵国思想家荀子的文章,翻译成英语设置专栏发表,向世界传播荀子思想研究的新成果,康香阁编审应邀撰写了长篇综述,并担任栏目主持人。《邯郸学院学报》将赵文化研究和荀子思想研究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是对邯郸学院学术史的重要贡献,也是对中国荀子学术史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邯郸学院学报》2013,(1):67-67
《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赵文化研究”专栏发表了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沈长云教授的《荀子故里考辨》一文,该文经过梳理材料后认为:《史记》记载“荀子,赵人也”是正确的,荀子的出生地应该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邯郸,而不是赵国以外的其他地方。《新华文摘》2012年第23期第162页转摘了该文的观点,摘编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0.
《邯郸学院学报》2013,(1):60-60
《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赵文化研究”专栏发表了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石洪波博士的《论荀子人性论的历史性》一文,该文首次论述了荀子人性论的历史性问题。《新华文摘》2012年第17期第161.162页摘编了该文的观点,摘编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1.
鲁迅没有过时,鲁迅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空间。当下的鲁迅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一是发掘鲁迅的和谐文化资源;二是总结鲁迅的文化斗争经验,回应当前文化思潮的不良倾向;三是鲁迅精神品格研究,防止鲁迅被“软化”;四是深入开展鲁迅生平研究;五是拓宽鲁迅作品研究的空间;六是拓展鲁迅的比较研究;七是开拓文化视角新领域;八是拓展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九是加强鲁迅研究之研究。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喻苏洵文似荀子不见于欧阳修文章,这是否为“戏言”?欧阳修之喻乃就苏洵《六经论》的性恶倾向和峭硬文风而言;欧阳修不在文中说苏洵似荀子意涵很深——有四重原因。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心里始终存有一种鲁迅情结,通过阅读和引用鲁迅的著作,毛泽东建构起一座政治巨人和文化巨人心灵相通的桥梁。这种内在精神层面的相通,一方面缘于两人对中国革命及前途的深切思考,另一方面也因为两人有着共同的革命事业及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4.
论声训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相对于“形训”和“义训”而言。其主要原理是“声义同源”。它是中国古代训诂家对汉语声义同源规律的一种素朴的,直接的体认和解释。并非一切以音同、音近之字相释的训诂形式都是“声训”。因为取音同、音近之字相释只是“声训”的外在形式,在非“声训”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声训”的本质属性。“声训”的性质、旨趣是以音同、音近之字来揭示语词在其命名之初的“所以然之意”,即命名立意之义。这一点,才是“声训”与“形训”、“义训”之不同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之后北美、澳洲和西欧国家关于鲁迅研究的基本面貌,对英语、法语和德语世界鲁迅研究者的重要观点、学术理路、研究模式进行总结和评价,指证了他们著作和论文所显示的创造性,同时也道出了他们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清初学术是中国学术实现从理学到朴学演进的重要节点。荀学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这种演进体现在荀学研究中是由"抑荀"到"扬荀"学术风气的转变,是"以礼代理"的学风转向。清人凌廷堪私淑朴学大家戴震,其作《荀卿颂》既为师承所原,又源自当时"扬荀"的学风。凌氏以"征实"对待礼学研究,崇礼于训诂考据学问之中,为荀学研究中法先后王、性善恶之辨等有关社会政治理念争论做出解释。这种对荀学实践理性思想特征的提倡,启发了中国学术形上思维传统的新变。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性格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下来 ,孤独与刚正、深刻与犀利以及特有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相融合 ,以刚正不阿的精神对中国历史与现实中的种种黑暗作深刻的解剖、犀利的鞭挞 ,乃至孤独的、绝望的抗战 ,这就是鲁迅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希伯来文化信息的关联是人本立场和文化性质的。鲁迅对人性的态度充满矛盾,尊崇之,又怀疑之。鲁迅语境对人性阐释的重心不是善恶问题而是人性脆弱、易变和可塑的问题;希伯来文化中的人性是阶段性的,起源时候神圣,犯罪之后可怕,恩典之中完美。鲁迅精神因素与希伯来文化资源的关联对中国文化生态的良性建构卓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创者。作为“乡土文学”阵营重要成员的王鲁彦与鲁迅之间有着密切的事实联系。同时在文学的维度上,王鲁彦这一继鲁迅之开创而后起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重要作家与其有着真切的文本和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