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研究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河南省体育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测查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河南省体育大学生人格特征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人格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河南省体育大学生乐群性、敢为性、世故性、独立性等人格特征与专业间有显相关;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体育大学生在某些人格特征上存在显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实证考量体育动漫对受众体育兴趣和人格特征影响.结果显示:体育动漫对受众体育总体兴趣的影响不显著,更倾向于加强受众的“预存体育兴趣立场”,强化体育兴趣的持续性;体育动漫对受众人格特征的影响跨越了地区和性别差异;体育动漫对人格特征的影响程度受到了年龄、文化程度和专业差异的制约;性别变量不影响大学生对动漫的喜好程度和接触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3.
杨晓芳  任向阳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4):461-462,480
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体育运动偏好的大学生其人格特征差异不显著,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呈正相关。因此,在高校体育改革中如何去引领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将是衡量高校体育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4.
对789名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待体育博彩态度和五因素人格特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不同性别、专业和人格类型大学生的体育博彩态度特征,初步探讨了博彩态度与人格特征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体育博彩的认知较为理智,情感趋于正向和积极,对体育博彩的行为趋于回避;体育博彩态度在专业、购买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和消费水平的大学生博彩态度无显著差异;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体育博彩态度差异显著,说明人格与博彩态度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格是以遗传基因为基础在个体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环境的外因作用,当然也折射出作用主体的内因结构。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16PF的人格问卷的调查,研究体育院系的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以及武术专业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心理测量法,对不同高校286名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特征中积极因素有聪慧性、持强性、敢为性和实验性,消极因素有乐群性和兴奋性。同时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养成了团结可亲、思维敏捷、独立积极和沉着自信等优良人格品质,从而促成了他们较高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是我国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历程中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体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从埃里克森的"生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出发,通过实证调查和测量,辨别出对人格四个维度具有积极影响的体育元素,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体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发展"假设.  相似文献   

8.
浅论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重点阐述体育教育的特点及其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中的优势,并探讨了利用体育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塑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大学体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积极作用,在参考大量相关专著、文献资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实验对比法、数理统计法,在设计、制定人格教育目标,选择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造人格教育环境,确定评价方法,形成人格教育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南大学、长沙民政学院2000多名大学生进行了利用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大学体育课程中运用体育人格魅力,在培养大学生竞争精神、合作能力、适应能力、自信心、创新精神、公平、公正、讲诚信等核心人格特征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测试量表和体育行为程度调查表对山东省5所高校901名本科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试图通过体育行为程度高低与人格因素关联性的调查研究,为今后高校体育开展更为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以不断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总体上推动了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但不利于个别人格因素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大学生体育态度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中国大学生体育态度的结构特点以及不同专业大学生体育态度差异,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原因,找出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典型组合型式及特点,从而找出相应发展大学生积极体育态度的途径与方法,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体教融合的几种观点,从逻辑学的视角对体教融合概念进行了语词定义,指出了体教融合概念目标定位高、融合程度深、融合内容广、融合状况复杂的特征,探析了体教融合与学校体育改革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并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体育法制体系3个方面对体教融合与学校体育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试论“素质体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试体育”教育不符合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应实施“素质体育”教育,即以体育文化素质为导向,以体育心理素质为中介,以身体健康为目的,全面培养学生,造就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健康发展,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之一。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借助心理学、教育学基本原理,对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揭示了高校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体育课对大学生个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美华 《体育科技》2004,25(1):80-81
通过对大学生的个性、个性倾向和个性生理特征在体育课中的表现进行探讨 ,旨在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王慧丽 《体育学刊》2003,10(1):95-97
高校体育课的性质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终身体育的思想将成为主流。实施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高校体育课程的模式、课程的类型结构都要适应这些变化,使“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使体育教学的竞技化向健身化、娱乐化、兴趣化方面发展,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使学生获得终身锻炼及终身受益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格素质,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探究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格特征水平高于不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大学生乐观开朗、坚毅顽强、勇敢果断、坚定自信、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体育锻炼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我院近几年来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分析我院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与全国大学生进行纵向对比,与重庆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横向对比,找出我院大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各方面的差距,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改善我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试论构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笔者分析了现行体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体育教育观念陈旧、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陈旧等。在此基础上依据“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提出了建立以身体教育和健康教育为主体的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教学内容体系,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法,对河南7所不同地区的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意识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和分析了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对培养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提高科学锻炼能力,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