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0 毫秒
1.
加拿大之游结束了.清晨,我们用完早餐,结算了房钱,就驱车离开魁北克市,打道回"美".没想到尼亚加拉大瀑布如此雄奇!没想到魁北克如此迷人!没想到这次"异国的异国"之游又如此顺利--我心中正满意地回味着这几天的游历,儿子突然把车停了下来.仪表盘上黄灯一闪一闪的在揭示:车出故障了.他打开车盖,没看出究竟.机油不够了?一加油,再发动,干脆纹丝不动了.  相似文献   

2.
黄浩 《东方文化》2002,(5):98-100
“马是动物场之灵,有祥和吉利之兆。”当马年新春到来之际,几乎所有电视屏幕、报刊广告以及亲朋道贺,都无不带上一个“马”字:“龙马精神”、“万马奔腾”、“马到功成”!为何中国之马在大众心目中有如此高之声誉?翻翻书本,细加品味,大概是因为马在其漫长的历史成长过程中,与人们的生活、家庭乃至国家,都是这样,马文化得以在中国大地兴起、成长和传播、发展。天长日久,终于在人们心灵里播下不可磨灭的种子,在文园艺苑开出一朵朵灿烂之花。  相似文献   

3.
夫史之为用,亦大矣哉!上通千百年之事,下垂千百世之例。借事喻物,以明治国之大道;按制依度,以应乡里之琐事。至其使命,则为“究天入之际,穷古今之变。”史之为用,史之使命,既如此重大,故凡治史者,非据切实之学问,明慧之识见,干练之才器,不足以语此也。  相似文献   

4.
陈晓伟 《寻根》2009,(1):33-36
《周礼》中记载:“及葬执纛,以兴匠师。”纛为何物? 《史记·项羽本纪》曰:“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李斐的《集解》对纛做出了解释:“毛羽幢也。在乘舆车衡左方上柱之。”蔡邕也进一步描述它的具体形制:“以牦牛尾为之,如斗,或在騑头,或在衡上也。”“黄屋左纛”作为天子舆制,不鲜见于后世的史籍。如石勒称赵王后,就开始了典章制度的完备,  相似文献   

5.
一切宛如200年前的情景:一位外交使节端坐在19世纪华丽的轿式马车内,几匹棕色骏马拉着车,行进在马德里古老的市中心街道上。几个普鲁士装束的随从和车夫紧随其中:把整个完全不合时宜的梦幻式场面点缀得完美无缺———神话般的“灰姑娘”故事在此即将拉开序幕。这可不是什么旧时的电影镜头,而是当今各国大使向西班牙国王递交国书的仪式:如此恢弘而又夸张的景象每年往往要重复5—6次。当年卡洛斯三世压根儿没想到,这种创立于17世纪中期的典仪,竟然会沿袭至新千年———显然,那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是西班牙对世界各国人民所表…  相似文献   

6.
顾关元 《寻根》2002,(5):108-109
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它的发明是古代的一件大事,对推动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说》日:“车,舆轮之总名也。”段注:“车,以人所居,故《考工记》日:‘舆人为车。’‘车,舍也,行所处若屋舍也。”传说,车最初为黄帝所造,少吴时用牛来牵引,至禹时才开始由奚仲改用马来牵引。《吕氏春秋》及《山海经》等古籍又有车是由夏代的奚仲父子发明之说,其实奚仲父子只是对原来的车作了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7.
洱源西湖     
“汀港相间,曲折成趣,深处则旷然展镜,夹处则窅然罨画,翛翛然有江南风景,而外有四山环翠,觉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是什么地方如此浑然天成得令名扬中外的西子湖稍逊一筹?它即是有“天成碧潭”之称的洱源西湖!而谁又敢这般大胆地厚此薄彼?它就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  相似文献   

8.
科技与文化之于旅游业,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中国要完成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不仅需要“科技兴旅”,发展科技旅游和旅游科技,而且需要“文化强旅”,发展文化旅游与文化休闲,建设旅游文化与休闲文化。这非常符合旅游企业的运营发展规律。从旅游企业的运作来看,  相似文献   

9.
人文大理     
沈坚 《寻根》2006,(5):122-128
云南大理神奇秀丽,素有“风花雪月”之誉,“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不知何朝何代的文士,竞巧运神思,以如此凝练美妙之句,将大理各处的胜境奇景、精华所在倏然点出,君闻之,能不心驰神往?  相似文献   

10.
谭邦和 《寻根》2012,(5):22-25
俗云,“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盖如孔老夫子所说的,少壮之人“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而老年人则“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少壮之时读水浒易“以武犯禁”,而到了老年,若还是患得患失,放不下机心,则这辈子也未免活得太累了,何苦来哉!其实,“少”与“老”的划分倒并非绝对。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对于一个天性恬淡、崇尚简单的人来说,就算少读水浒,老读三国,  相似文献   

11.
以记载岳飞砚而著称的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对端砚曾如此慨叹:“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这端砚之辨当然不仅仅是坑口、石质、石色之辨,而是指整个端砚学的研究。故清嘉庆著名的端砚学人李兆洛,在其《端溪砚坑记》中亦如此慨叹: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初识《世界文化》是在一张全国报刊的征订广告上,密密麻麻的报刊名字中间,“世界文化”四字深深地吸引了刚刚步入高中校门的我,在这个面对世界的年代,在这个面对世界的年龄,我对外面的世界文化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于是我当天就去邮局买了一本,只为“看看世界文化”。没想到,这一看就再也收不住了,一个色彩缤纷、精彩奇妙的世界文化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于狭小的课堂飞到了广阔的大千世界之中,搭乘上潮流的快车。我的眼睛亮了,心也亮了,我真高兴,能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这个使我增长见识的朋友。我决定订阅这份杂志…  相似文献   

13.
元末明初戏曲家贾仲明追挽元剧作家王实甫的《凌波仙》词中,有“西厢记天下夺魁”语。的确,“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为主题的《西厢记》,思想性、艺术性独领风骚,堪称传颂千古的绝世之作!  相似文献   

14.
如果“各美其美”是说各民族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美人之美”指的便是一个民族学习他民族的优秀文化:那么,“美美与共”当是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互相包容与互相学习。只有如此,才可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和世界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5.
说“豫”     
詹金明 《寻根》2012,(5):8-10
“豫”字,或云本义乃是一人手牵大象之意;或云即是“予”和“象”相合,表示“大象前伸鼻子”,本义为大象伸鼻;或云字中“予”之构形源自男性的性行为,两旁结体,以分类特指的方式,表示发情后狂怒不巳的公象……如此图说汉字,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令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对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一知半解,没有实事求是地从汉字字形的历史演变轨迹着手,凭空臆测,不仅曲解汉字之本义,也影响着我们对汉字的正确认识。所以,考究汉字本义在此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田秉锷 《东方文化》2002,(2):119-122
“三国”,由“汉”的大一统分迸支离而成。“一”分为“三”,神州幅裂,故国烟灭,何其悲哉!酝酿了60年,“三”复合“一”,江山大统,新朝鼎革,又何其喜也!  相似文献   

17.
郑卫东 《大理文化》2012,(1):106-108
十余年的书路生涯,从手中编发的诗集已不少,但对诗的平仄韵律却一直很茫然。由于专业的原因,编辑出版诗人的各类诗集,始终以“史”的视角待之。张如旺先生的“草木春秋丛书”同样如此。但他的诗文,却有一个景点引起我的徘徊瞻顾,值得起一个话题细说。  相似文献   

18.
民间玩具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宝诚 《寻根》2002,(6):64-69
“玩具”一词,在中国始见于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中:“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四时玩具,沙戏儿。”关于逗小孩玩的东西,最早见记于汉朝王“玩具”一词,在中国始见于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中:“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四时玩具,沙戏儿。”关于逗小孩玩的东西,最早见记于汉朝王符《潜夫论·浮侈篇》中:“或做泥车,瓦狗,诸戏弄之具,以巧诈小儿……”从中可知,在汉代,为儿童烧制玩具之风已经盛行。玩具在中国民间,俗称“耍货”,又称“玩意儿”,专供儿童娱乐、玩耍之用。按玩具的娱乐性质可分为:观赏型(毛猴、…  相似文献   

19.
刘锴 《世界文化》2009,(10):44-44
前些时随省摄影家协会骨干会员去埃及首都开罗采风,异国独特的风光让我们大开眼界。不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倒不是那些闻名世界的金字塔,而是开罗人的“宠猫情结”。饲养宠物是件司空见惯的事.但开罗人对猫的宠爱远远超出了我们对小狗、小鸟的宠爱.他们几近疯狂的“宠猫情结”真的让人有些不可思议。猫,恐怕是开罗最多的家养动物了。  相似文献   

20.
说“斗”     
郑慧生 《寻根》2000,(2):32-34
斗在我国占代是一种用来舀酒的勺子。《诗·大雅·行苇》说:“酌以大斗,以祈黄。”毛传训‘决斗”为‘十三尺也”。并不是说,大斗之口,长阔三尺,而是说斗柄长三尺。《经典释文》说:“三尺谓大斗之柄也。”先秦的斗不是盛粮之器,而是舀酒之具,金文“斗”字就是如此:它有一只长柄,用来操持柄端的勺头叫做魁头,可以盛酒。《说文》:“魁,羹斗也。”古人把类似斗形的星座命名为斗星。处在北部天空的叫北斗;处在南部天空中的叫南斗。它们的形状都像勺子,有勺头,有柄。至今群众还叫它们为勺子星。(图1)不过,星座毕竟只是星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