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池田大作的生命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田大作以《法华经》佛法为依托,在继承户田“生命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宇宙即生命”的“大生命观”生命起源论、“色心不二”生命本质论和“己他两利”的生命意义幸福论“三位一体”的“生命哲学”思想,并且其“生命哲学”以对现世的关怀为特色,将幸福论思想延伸到解决民众的幸福生活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关怀。更为难得的是,池田大作自己作为一名实践佛法的佛教徒,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在人类被巨大的“地球性问题群”所困扰的当代,研究其生命哲学思想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此难题拓宽了路径。  相似文献   

2.
幸福感与现代心理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是人生意义实现和体味时的积极的心理感受,具有终极性、动力性,意义性等特征。幸福能为整个人生抹上一层意义。拥有幸福就拥有了生命的意义。幸福总是在牵引着人去过有意义的生活。“幸福的本意在于创造幸福感”,幸福感以及幸福教育,正逐渐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凸现为现代心理教育中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这样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新课标对于人文关怀更加重视了,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与价值已从过去的“工具论”与“文化载体论”转到“人文论”上。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的生活教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教学论”的出现根本上得益于教学的生活属性,教学生活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是这一理论的基本方法,“生成性的教学”是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致力于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生活教学论”,体现了人类生活世界的变革趋势,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本文既不同意“艺术意识形态论”,也不同意“艺术非意识形态论”,还不一般地同意“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认为艺术在“社会意识形式”的层次上靠“审美性”获得了自己存在的根据和意义,“意识形态性”只是它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的特殊的、重要的功能即艺术之体的“用”。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后者从属于前者并通过前者方能体现出来。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尺度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6.
张载的“性”论最不易了解,但又是理解其思想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张载“性”论的内涵,“性”的道德实践层次的考查,以及“性”与其他几个重要概念如“太虚”、“神”、“命”、“心”的关系的分析,试图对张载“性”论内容进行合理地分析和把握,从而揭示出“性”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更好地认识其思想的内容特征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原因使我们的国家大力提倡“尊重知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努力在全国营造“潜心向学”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人们把知识与幸福之间划上了等号;知识可以带来世俗意义上的幸福以及精神层面的幸福。但是细究其底,如此理解知识与幸福的关系并没有给人生带来幸福,反而遮蔽了幸福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主张快乐与德性相结合,欲望意志受德性支配。他提出“幸福是至善”、“幸福就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最大的幸福是思辨”等思想命题,指出获得幸福的途径就在于亲身实践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其思想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今天也将给予人们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庄子》“性”论内容宏富,立论独特。庄子后学从事物的天赋性、特殊性双重角度界定性的内涵,从殊性、天性、本性入手分析性的重要类型,从物质、精神与制度层面探究失性现象产生的多重机制,从多重维度细致剖析导致失性的诸多行为,从维护性的初始性、自然性、完整性的立场坚守性的本真性。《庄子》“性”论的主要特征在于强调事物的天赋本性,以“自然性论”“性超善恶论”“性不可修论”与同时代“性”论相对抗,其主要缺陷体现在取消人性的社会性、否定人性的发展性。尽管如此,《庄子》“性”论对于道德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仍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伦理学中,幸福是个重要的伦理范畴。英国近代功利主义思想家密尔继承了边沁功利主义幸福论,修正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主张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强调自我牺牲的合理性:注重精神快乐,指出满足不等于幸福;强调了美德与幸福的一致性。他的幸福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诸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时则训》部分语辞或可商榷:“总至”之“总”当以“多、众”之训为是;“元日”之训,《汉语大词典》当补“甲日”即每旬首日之释;“省妇使”谓“减省妇事”;“毋浇灰”之“灰”字不误;“培户”与“俯户”、“坏户”、“坯户”音义皆同,谓以土增益穴之四畔,使通明处稍小;“宾雀”之“宾”当属上句,作“候雁来宾”,“雀”当属下句,作“雀人大水为蛤”;“湛焙”为酿酒之重要工序;“处必掩”不必据《吕氏春秋》改作“处必弁”;“夏晦”当作“夏海”;“令正”当“令止”之误,亦作“令疵”、“令支”等,为“北海胡地”。  相似文献   

12.
“连”一分为二,“连1”表示“可数有界”义;“连2”表示“不可数无界”义。“连连l”来源于“连1”,“连连2”来源于“连2”的重叠和“涟涟”的语义感染。“连”、“涟”之间以及“连连”、“涟涟”之间分别发生了两个层面的语义感染,因此词汇呈现复杂的面貌。“连连”的“短时高频”义从本质上看通过“连”与“涟”的借用,最终与“涟”发生关联。  相似文献   

13.
教学管理层面的“道”,是指教学的根本,即教学观;“术”是指具体的教学管理,即实践本身;“法”是“道”与“术”之间沟通的桥梁。用这个视角来观照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之“道”应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管理观,“法”应是“三全”(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原则,在这样观念下的教学管理之“术”才是有效的,全面的。  相似文献   

14.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礼"就是"仪"。当"仪"与"义"与"礼"相结合时,"礼仪"与"礼义"二词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仪"是形式,"义"是内含。一旦"仪"脱离了"礼",甚至背离了礼之义,即"礼"的基本精神,"仪"就褪变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在礼的本质方面,我们强调"以仁释礼";在礼的作用方面,我们强调"成人"——"成仁";在礼的特征方面,我们强调礼的无限性。这样,我们就把"礼仪"这一概念与当前学术界、特别是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方面所讲的"礼仪"完全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先秦道家代表性人物,庄子的思想主旨是自由,自由的表征是“逍遥游”。在庄子看来,生民多处于不自由的境地,其因在于有所依傍的“有待”。而最根本之“有待”是“形躯”。故只有摆脱“形躯”之羁绊,才能臻于无所依傍的“无待”。于此间,生民安然适意地“逍遥游”。“逍遥游”之内涵是人为天地大化之一例,从而随顺自然,浑同于物。而此之法门是“忘”,于“忘”中复归人“虚静”、“和适”的本然之性。于自然本性的状态下,“以人合天”,直面事物本身。  相似文献   

16.
《哈利·波特》是一部叙事性强的系列魔幻电影,它采用"项链式"叙事结构,从第一部到第七部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进行,这便是"项链链条",然而每一部又有各自鲜明的叙事结构及叙事事件,犹如"项链珠宝"和"金银配饰"。七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上的"项链链条"按照"社会契约+违背+抗争×n+社会契约的重建"的方式拼接,每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上的"珠宝"则按"βγδεηθABC↑DEHFRs↓"这一排列顺序展开、衍生和变化。同时每颗"珠宝"周围布满了"突变"与"悬念"的别致配饰,这些配饰经过导演匠心独运的巧妙安排,恰当地营造出契合观众心理的观影氛围。  相似文献   

17.
“省得”、“免得”是二价动词,主体与客体论元都是事件,事件之间是互斥关系,其语义背景是“在某一事件的作用下,避免了某一事件的发生”。事件AP与“省得/免得+事件BQ”之间存在目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有意目的和无意目的、外向目的和返身目的、已现目的和未现目的。“省得”可分为“省得,”与“省得:”,分别表示“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以避免浪费”、“避免麻烦的事件发生”。“免得”表示“避免较为严重的事件发生”。“省得:”与“免得”会有交叉,但“免得”比“省得2”主观程度高,感情色彩上严肃、严重。通过考察“省得”与“免得”的词汇化更加印证了两者的语义与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李绿园高擎的“歧路灯”首先是儒家的理学之“灯”,中庸之“灯”,同时也是一盏汲取了佛老意蕴的道释之“灯”。《歧路灯》着力塑造了三组“雅人”形象,主人公谭绍闻周围的一批“俗人”形象也刻画得比较成功,谭绍闻自身的雅俗演变更是形象地证明了高雅精神文化之“灯”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乐”与“道”、“乐”与“仁”的关系表达了先秦儒道两家乐论的两种不同路径和态势,并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哲学的理论品格。早期道家以“道”为本体,“乐”是近乎“道”的“大音”、“天乐”。老子以“虚静”的方式把握“大音”;庄子“天乐”的把握,在于“心斋”的建立和“至人”这一理想人格的构建。早期儒家的“仁”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仁”是各种道德品性的精神基础,被升华为一种世界观,一种精神境界;以“养心”“尽心”来完善主体道德人格的建构,孟子在“仁政”的基础上提出“仁声”,并将“仁声”扩展到“与民同乐”。实现政治伦理和艺术感化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语音形式上,乐陵方言"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咧",一个是"溜",均读作轻声。句类方面,"咧"与"溜"均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除此之外,"咧"也可用于感叹句,而"溜"不能。在句法位置上,"咧"与"溜"最大的区别是,不管表达何种语法意义,"咧"只能置于句尾,"溜"则没有这种限制。在句法功能上,"咧"属实现体,"溜"属完成体。乐陵方言"了"在与语气词的共现中还产生了一些语音变体,如"喽""嘹"等,语音变体不同,其语用价值也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