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寇二燕 《传媒》2018,(6):41-42
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17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统计,在2017年网络受众喜爱度排名中,纪录片以30%的占比位居第五,同比提升了三位.可以说,我国纪录片市场依靠作品的艺术张力和人文情怀,正在迎来自己的"表达时代".而体育纪录片作为纪录片和大众文化的重要构成,其发展也迎来了全新的机遇.我国体育纪录片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包括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停滞阶段(1966年-1976年)、黄金阶段(1977年-1992年)和多元化阶段(1993年至今).全媒体时代,体育纪录片开始剥离原有的新闻报道属性,转向人文视角,更注重体育文化和体育思想的传播,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全面加持下,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开放化、动态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但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体育纪录片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在产业链拓展、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完善提升空间,而这也是未来体育纪录片改革的发力点,需要我们站在时代高度加以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联合组成的中国纪录片战略发展研究课题组对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发布了《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本文摘发了该报告关于纪录片市场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纪录片制播分离继续推进,电视台进一步明确了播出平台的身份,社会资金介入纪录片制作,市场对于纪录片...  相似文献   

3.
2008年11月,10集大型纪录片<我们的奥林匹克>以第四集<微笑·1988>参评在米兰举行的第26届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并最终获得了奥林匹克精神价值单元的最高奖--荣誉花环奖. 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是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体育电影电视届最高盛会.电影电视节共分:奥林匹克精神价值、个人项目纪录片、集体项目纪录片、奥运冠军纪录片、报道纪录片、体育广告、电视表演和新技术、体育与社会、电影等9个竞赛单元,每个竞赛单元设一个最高奖.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美国探索频道的发展情况和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特点,着重论述了电视纪录片对于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何苏六 《传媒》2013,(2):31-33
2012年,中国纪录片行业有诸多起色,可以说是整体回暖的一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2010年10月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改变了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气象.2011年元旦,中央电视台首开纪录片专业频道——纪录频道,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变化,使得2011年成为中国纪录片新的开局之年. 而2012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出现了全面涌动的态势,多年不见起色的产业化方面,也有了新进展.首先是国家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得以落实并推进,成为引领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一种内在原动力.其次是,原本几乎由国家电视媒体机构独占的纪录片生产,也逐渐开启社会化创作的新思路,使得纪录片生产能力大大提升,纪录片的多样化得以实现.新媒体对于纪录片的热情和效应日益彰显:一方面技术上的巨大能量,让纪录片的传播能力大大拓展;另一方面,平民化个性化的特征,让纪录片的门槛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国纪录片来说,2011年是个新的起点.2011年初,央视开通了9套纪录频道.这意味着国内对纪录片提高了重视,而这也给纪录片在国内的发展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发展在总体上顺应时代需求,契合社会热点,勾画出反映社会变迁和纪录片自身发展的整体图景.文化导向、技术逻辑与类型拓展构成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三个面向:文化导向既是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影像力量,也是承载文化记忆和推动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文本;VR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促成了新纪录片美学的生成,促进了纪录片产业的升级;动画...  相似文献   

8.
李雨馨 《新闻前哨》2023,(12):41-42
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女性为题材的体育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年来的女性体育类纪录片以女性意识、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为叙事内核,以影像记录的手法讲述了中国新时代女性运动员的体育经历和人生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体育纪录片在意识觉醒、影像拓新、凝聚共识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新的创作特征,这不仅是新世纪女性文化中的又一景观,更是体育文化的一次质变。  相似文献   

9.
曾建辉 《新闻窗》2009,(2):118-119
对于什么是体育纪录片,人们通常认为是与体育有关的纪录片。从宽泛的角度讲,这完全没错。但体育纪录片决不是体育和纪录的简单相加,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这也使得对它的界定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10.
刘祺 《新闻世界》2013,(4):87-89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以当代中国社会为时代背景,以当代人的生活状态或社会发展的进程为主要拍摄对象,通过纪实的风格来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感情或记录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在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的引领下,此种类型纪录片的意义和价值更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本文的初衷和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大众文化垄断下,中国的大众文化也日益呈现出庸俗化,不敢触碰社会现实的总体特征.从历史来看文化的构建轨迹是: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表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独立始终处于艰难与曲折的过程中,今天中国的精英文化在充满变革的中国社会更是陷入根本危机.在纪录片蓬勃发展的新浪潮下,本文的出发点在于探索纪录片对于中国当下的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纪录片的商业化和国际化策略的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中国纪录片的商业化性质和国际化性质的研究,通过中国纪录片商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策略,不断促进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中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际间各种较量和竞争日益增强,我国日渐加强对文化的宣传和重视程度。本篇文章简要概括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对中国纪录片商业化和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并提出有关改进中国纪录片商业化和国际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一 中国电视纪录片自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以来,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观众和制作人,涌现出一大批社会反响强烈的优秀之作.众多电视工作者热情地投入到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它一方面推动了此类创作的发展,同时,由于许多人缺乏理论上、实践上的必要准备,在纪录片表现艺术上出现了种种误区,影响以至制约着该类创作的提高与繁荣.如何提高纪录片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表现,值得纪录片工作者深思.  相似文献   

14.
梁占歌  汪美芳 《传媒》2015,(22):45-46
顾筠,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导演.新世纪以后,顾筠先后用10年时间创作了《筑梦2008》《永恒之火》和《缘聚羊城》三部经典的体育纪录片,赢得了海内外的广泛好评.她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散发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息.同时,也有别于传统体育纪录片,她的作品采用递进式叙事结构,极大增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采取故事化叙事模式,强调冲突与悬念的设置.可以说,不管是对内容的挖掘,还是对结构的创新,在体育纪录片创作领域上,顾筠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时间的魅力、真实的力量、情感的张力形成了顾筠体育纪录片的独特叙事特色,彰显出了中国纪录片的审美内涵、艺术品质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往往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文化特征,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中国纪录片先驱们用镜头引领着纪录片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国纪录片创作在不断发展中必将由当初的稚嫩逐渐走向成熟与繁荣之路,为此,资源整合势在必行.从纪录片的美学属性来看,纪录片如何走向多元化之路至关重要,纪录片创作的新观念和新思路不断引导者纪录片创作向着开放、多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奇夫 《新闻知识》2012,(4):51-52,55
本文通过对中国纪录片前一阶段低迷历史的反思和总结,科学阐述了纪录片今后发展的正确途径:1.摈弃重栏目轻纪录片的急功近利行为,下大力气抓好纪录片创作生产.2.改变创作选题单一化的局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3.转变不计成本、不讲回报的创作生产方式,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力争名利双收.4.推行制播分离制度,变单元生产为多元生产,不断拓宽和壮大纪录片的创作队伍.5.由纪录片栏目向纪录片频道迈进,为纪录片大发展提供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17.
丰富的现实题材是我国纪录片事业向前发展的引擎,扶贫纪录片发挥出记录并传播中国减贫经验,客观呈现乡村与纪实性的作用.扶贫纪录片应该在乡村呈现、纪实表达与社会价值三大方面,突出扶贫工作的讲述路径,以达到讲述中国故事及传播中国经验的双重主旨.近年来拍摄的《山里山外》《中国扶贫在路上》等优秀扶贫纪录片以较高的艺术质量与丰富的镜...  相似文献   

18.
电视纪录片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两方面的内容。电视纪录片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指的就是以纪实手法完整地报道社会生活的电视作品,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及其发展的一致。 自《望长城》播出后,电视纪录片已成为中国荧屏上一个闪光的热点,同时也引起了广大观众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极大关注。不少的中国电视纪录片还走向世界,频频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奖。有人评价说,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正在带动着中国电视文化的新走向,即从历史的中国走向现实的中国,从自然的中国走向社会的中国,从封闭的中国走向开放的中国。那么,为什么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会出现这种价值取向呢?本文将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主体、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论述其对电视纪录片文化价值取向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联合组成的中国纪录片战略发展研究课题组对于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发布了《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本文摘发了该报告关于纪录片市场的论述。课题由张同道教授与胡智锋教授主持,于岩、李敏、牛小游、戴清等参与了本文的调研。  相似文献   

20.
张洁 《新闻世界》2013,(11):190-192
历史作为社会发展的印记,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历史的累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笔笔宝贵的财富,而在纪录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经验。纪录片强调对真实生活的记录,因此纪录片的发展不能够脱离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在不同的环境里,纪录片所呈现的状态也不同。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的不断兴起,媒介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就对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由此,本文在梳理纪录片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以新媒体对纪录片的影响为切入点,谈一谈中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