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坚80年代末90年代初创作的一组命名式诗歌,用传统的诗歌理论几乎无从批评。笔在把于坚的诗歌与传统诗歌观念比照之后,认为于坚从语言的操作方式、诗歌的本质和发展方向诸方面冲击传统诗歌观念,故称其诗歌具有反诗学倾向。  相似文献   

2.
谭雪刚 《文教资料》2008,(19):16-17
先锋诗人于坚在开辟新的诗歌表现领域和审美领域贡献巨大.在于坚的诗歌中,我们能找到一条隐线,即于坚对时间的观念,而这种具有鲜明个性的时间观念构筑了于坚诗歌创作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生态的书写是于坚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贯穿其创作的始终。诗人在诗歌中展示生态被破坏的严重现实,探索产生问题的根源,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于坚用诗歌为自然与神性建立庙宇,指引人们寻找存在的依托和诗意的家园。  相似文献   

4.
于坚是当代诗坛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但长期以来对其偏狭的误读和冷漠的置之不理,导致了于坚写作意义的模糊.本文试图在解读于坚大量诗歌文本的基础上,阐释其独特的写作追求和诗歌理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于坚诗歌对于当代诗坛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于坚,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于坚的诗歌创作关注日常生活,坚持以口语入诗,拒绝隐喻,这些特质是与他独特的诗歌理念分不开的。本文从关注日常生活场景,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入手,结合作品分析,探讨于坚对日常生活的诗意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6.
2014年这个年份,对于坚这个中国当代诗歌的先知和开路先锋来说,是特殊的一年,他已经整整走过了一个甲子。于坚的创作力一直持续着,而且愈来愈蓬勃。在当代诗坛,写诗超过30年的诗人少之又少,而于坚却老而弥坚,并且从成名开始,一直以自己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引领着中国当代诗歌向前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于坚本人也一直处在“否定之否定”中,从未停止对中国新诗可能性的探索。文章着重梳理于坚的诗歌创作历程并对其近作及诗歌方向提出自己的认识,认为于坚在继承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变异,并探讨于坚的“大成之象”体现在何处。  相似文献   

7.
于坚称自己为“后退的诗人”,他在诗歌理论的建构以及诗歌创作中实践了从“天空”向“大地”后退,从“彼岸”向“此岸”后退,从“先锋”向“传统”后退的诗歌策略。从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视域分别对其进行解读可以看出于坚诗歌对现代性的反思,于坚诗歌的审美救赎以及审美现代性的自反性。正如审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补弊,于坚的“后退”策略在本质上是对当代诗歌的“现代性”一种纠偏,这是其对于当代诗歌发展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于坚的诗歌是在他的诗歌理念观照下的有着统一性的诗歌创作.在对于坚诗歌作出整体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或具有系列性或具有集中性的典型诗歌的细心解读,在与之前朦胧诗派的对比参照之下,可以看出于坚诗歌在诗歌内容、意象、语言、整体风格和他所持有的诗歌理念方面明显地体现出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坚的关注多停留在诗歌层面,而较少去讨论其散文的艺术性。但于坚散文的思维意识与空间架构不亚于其诗歌的创作成就,带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感与生活经验性,以其传统意识、细节意识、诗性意识,在传统与现代、在散文与诗的缝隙中,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于坚的散文既有诗性特征,也有细节和传统的个性表现,形式上的诗性、叙说上的细节、内蕴上的传统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于坚散文的风格特点,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0.
九十年代以来,于坚一直拒绝隐喻。不过,当弄清能指、所指与隐喻的关系后,我们发现诗人要拒绝的不是隐喻修辞本身,而是专制时代下的公共隐喻,也正是语言学家所归纳的隐喻中的一般隐喻及死喻。同时,结合九十年的诗坛背景,我们注意到于坚拒绝隐喻的某种策略性,拒绝隐喻——一种作为方法的诗歌。于坚是否把隐喻消解掉了还有待我们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