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母亲     
胡凡良 《山东教育》2007,(1):109-110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近几年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其具有注重基础、突出能力、体现创新、关注热点等特点。同时,新课标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必须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探究和方法,主动地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一种课程形态,还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知识转变劳技课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通过运用必要的技能和生活经验,主动地、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出一代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 ,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 ,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5.
"研究性学习"几个焦点问题浅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性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刘芹 《文教资料》2010,(14):49-51
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学生自己选定的课题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开展学习.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旨在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它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程序,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7.
高中化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化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的活动引向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革 《广西教育》2004,(7B):83-85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整理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的一种学习活动。与接受式学习相比较具有开放、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等特征,其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我国相对而言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实践探索都较少:我认为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是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生活中选取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它所强调的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在发现问题,分析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科研能力和学生终身受用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是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自主学习是开发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基础,它不只强调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更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并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促进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我们要采取新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学习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主体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的活动引向设计性、探索性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因此,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寻找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所谓数学探究性学  相似文献   

16.
彭月生 《中学生物学》2005,21(1):33-33,47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建构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疑,合理科学的生物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以及上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本人通过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和过程。它侧重培养学习者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强调应当努力使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方法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创新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 《职教论坛》2003,(14):36-36
一、对创新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认识1.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诸方面。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精神、人格的形成,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实践过程中。2.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以社会、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为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包括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种形式。两者交互作用、相辅相成,学科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础,而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