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传统武术与现代散打的产生、理论基础、技击特点、技击部位、训练特点、目标模式等诸方面分析了传统武术技击与现代散打的异同,旨在对传统武术和散打运动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就传统武术与现代技击在概念上、竞技上、功法与技上以及理论上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比较清晰的得出传统武术与现代技击之间的差异,从而为武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传统武术有三性——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其中最基本的为技击性。“技击性”乃武术之灵魂所在,电是武术得以长久赖以发展的支柱。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武术受现代散打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技击性逐渐削弱.武术越来越走上科学化、大众化的道路。与此同时,传统武术与现代散打也各自走着自己不同的路。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下传统武术技击信任危机的爆发与现代性的到来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并以现代性视角分析传统武术技击现代性过程,发现其信任危机的产生是由于传统武术技击现代化的停滞与现代化方向的错误导致,以现代性视角下的信任危机三个基本成因对现代社会下的传统武术技击进行一次理论性探索:现代性进行中传统断裂——经验观与规律观的割裂以及唯理论观与实践观的割裂;存在的孤独——技击理论、技击实践交流孤独;制度性承诺的乏力——武术符号系统、“大师”专家系统的崩塌。怀着扬弃、客观的态度解决信任危机的成因,对现代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武术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继承、发展传统武术,必须重视研究历史。因为历史是今天更好发展的一面镜子。我们研究传统武术的源流,是为了借鉴前人的经验更好地发展现代武术。因此,在研究时不能把“传统”与“现代”截然分离开来,认为武术越古远越正宗,是现代文明使武术不“武”而走了样。如果是这样,就会把传统武术囿于一个封闭的狭窄圈子里,因得不到发展而不能融入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之中。以现代人们评价武术的技击性为例,可以肯定地认为,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点。技击过程是朴实无华的,历史上中国许多武术家曾凭借中华武术的技击威力,扬我国威,使中华武术…  相似文献   

6.
传统武术技击形象的窘境已经形成,其公信力也因此下降,对于这种窘境的成因及如何破解虽然有研究但是仍有许多困惑。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文化、社会和认知等多视角对传统武术技击形象窘境的成因及再塑造的路径展开研究。研究认为传统武术技术技击形象的窘境是由主体的技击功能弱化和客体的技击能力不足两方面原因造成;再塑造需要从练习者"事实技击"的"切身感"为依据检验并汲取适应于格斗的传统武术技击之道、置身格斗场以"切身感"为依据优化传统武术的技击技术和以技击的身体认知范式建立为基础发展传统武术练习者的技击能力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从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现状,传统武术在学校的发展状况、社会中的普及度以及传统武术发展失衡等问题进行分析。其次从以农村延向城市,以学校深入社会、利用现代传媒来发展传统武术等方面探讨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途径。最后提出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对策,认为要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武术,要突出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培养指定传承人...  相似文献   

8.
传统武术怎么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武术有着无穷的魅力,在广大习武人群的努力和国家的支持下,必然与新编武术和谐发展,两条腿走路,共同走向世界。传统武术从运动形式角度分为传统武术功法运动、传统套路运动和技击运动。散手属于技击运动,是在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基础之上对传统武术技击技术的深刻研究和灵活运用。传统武术各拳种在技击方面的交流,自古以来都是以散手方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比传统武术散手与现代散打运动的文化特征,分析散打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困惑,提出现代散打应当在传统武术的理论和技击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创新,真正体现出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在维系传统中寻求创新,使现代散打运动成为一项具有文化传统特色而又不失时代气息的武术竞技运动,为中国文化腾飞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法,从逻辑上将以套路为主要技术对武术套路的传统武术对技击的超越进行梳理,为武术套路的技击性判断提供 新的思路。研究认为,由于对武术技击性定位模糊造成运用纯粹的技击标准来限定以套路为主要技术传承方式的传统武术、使用技击功能来评价 武术套路,产生对武术技击性的严重误读。首先,技击是技为“击”的实用术,追求“击必中,中必摧”的目的,而传统武术是击为技的验证与注释,形 成在目的上的超越;其次,技击是以实用为标准,而传统武术“打、练、养”多种标准并存形成从评价标准上超越;再者,技击只是纯粹的“击杀术”,而 传统武术受到诸多“戒律”的限定形成从道德伦理上超越;最后,技击讲究“因敌而动”的随机变化,而传统武术套路呈现更多预先规定的程式化特征 形成从形式上超越。认识到这些传统武术由血腥厮杀到文明修炼的4种超越,一方面有利于思考武术套路相关理论问题,同时也有助于从整体上设 计更加符合传统武术特点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时至今日,武术仍未能很好地进入校园,其原因何在,如何从柔道、跆拳道、空手道的成功现代化和国际化当中寻求启发,成为紧迫论题。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基于对学校武术历史、现状的反思和日韩武技现代化的启示,对我国学校武术的根本问题和根本方略做出探讨。研究认为,学校武术开展的现状不能实现中华民族赋予它的文化使命,日韩武技现代化的经验可为我们提供启示——将传统意义上的搏杀武技改造为一项现代文明搏击项目,该项目需满足几个趋势保证安全文明化、保持技击本质性、具有游戏趣味性、彰显民族独特性。在此基础上,做出武术以太极推手形式进入校园的提案。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传统武术的实际背景入手,突出说明了虽然传统武术的功能在多样化发展,但是其核心部分仍然是打斗,而冲撞则是打斗的精髓.文章探讨了冲撞的具体训练步骤,以接手为出发点,配合步法移动,增加灵活多变性,并通过例比现代搏击的发展趋势,阐明了传统武术的打斗走向.  相似文献   

13.
相较于现代搏击的"擂台文化"而言,当代传统武术所推求的"比试文化"是其"打"之存在的应然表达。以传统武术"打"的技术行为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采用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将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进行比较,来解译传统武术为何"不能打"的现实关切,并阐发何为传统武术之"打"的实然表达。研究认为,传统武术"练"和"战"的二元分离,是其"打"之能力式微的关键所在;传统武术"比试文化"和"擂台文化"的二元对立,将其与现代搏击放置在"二律背反"之中;对传统武术"能打"和"不能打"的二元认知,是我们理性看待传统武术"能打与否"的"第三只眼"。  相似文献   

14.
武术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武术融健身、技击、观赏于一体 ,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形态 ,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 ,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一项运动。武术运动世代相传 ,长盛不衰 ,与时俱进。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深受群众喜爱。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在其功能上———强身健体价值、技击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论述武术的现代价值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武术 ,深入研究 ,不断开发 ,使其焕发光泽 ,造福于民众。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借鉴传统武术和太极拳理论并结合作者多年练习太极拳的经验体会,由对简化24太极拳运动的思考进而对近年来常见24式太极拳图书进行考察,揭示其作为24太极拳运动的教材在拳理、示范、演练讲解、技击等内容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需要改进之处,认为24式太极拳图书的改进能对传统太极拳、传统武术甚至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研究发挥较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代武术体育化最核心的问题是丧失了传统武术的技击特征。基于为武术发展“寻根”的目标,运用比较分析法对中西方格斗特征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认为中西方格斗最大不同在于运动反应的生理基础的不同:西方格斗主要依赖视觉感受器,而中国传统格斗术除了视觉感受器,更强调触觉感受——反应的作用。以此为基础,东西方格斗在反应速度、时空特征、运动路线和运动方法等都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武术格斗体现的是道家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特征的确立为中国武术技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传统武术是东方文化的产物,竞技武术是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严重影响下的产物文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二者比较分析研究方法,发现其在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发展的力度,表现的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传统武术具有深邃的技击内涵、高度的健身价值、独特的魅力,而竞技武术具有极强的艺术表演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二者应兼顾、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和理论分析法,对散打"练打分离"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的变迁,武术的技术体系也是不断变化的,散打是传统武术与国外搏击术融合的产物;流传于民间"练打结合"的传统武术与散打的"打法"是截然不同的;作为竞技体育项目的散打出现"练打分离"现象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