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邓玉娇刺死官员案”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反观各方对事件过程的传播,其中有几大颇为耐人寻味的疑点:1.邓玉娇是否真有精神病?2.律师是否真散布了不实信息?3.网络民意是否真能代表法治精神?由“邓玉娇案”我们很容易想起“罗生门”的怪圈,进而感到传播中真相的困惑。本文认为新闻媒体人的使命就是捍卫传播的真实性;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应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2.
虞鑫  尹俊雲 《青年记者》2023,(23):13-15+22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平台和聚合性新闻平台崛起,传统新闻业面临垄断失效问题,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泛滥,事实核查新闻应运而生,成为全球新闻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回顾了事实核查新闻的发展历程,指出事实核查新闻面临的困境和悖论,“后真相”语境下,其阻止虚假信息传播的效果受到挑战。通过拆解“前真相”时代的迷思,发现事实核查新闻的困境实际上是社会整合问题。通过对比中外事实核查,着重在中国语境下考察了事实核查作为一种“工具箱”的角色,呼吁事实核查新闻讨论中关注媒介体制、社会阶层等关键因素,以及认识真实的生产与传播受到政治经济力量的支配。  相似文献   

3.
吴成义 《新闻前哨》2003,(11):26-27
幽默新闻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特殊报道体例。它与其他报道形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以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形式、开放的手法,反映具有幽默感的新闻事实和新闻人物,以笑醒人,发人深思。通过对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已见诸报刊的新闻进行比较与分析,幽默新闻按所报道的内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即政  相似文献   

4.
李国英 《新闻前哨》2006,(11):11-12
新闻真实性问题是关于新闻本原的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它要求本着公正的立场、客观的态度报道与事实一致的新闻。新闻的真实来自事实的客观,违背事实客观的新闻就对它的真实提出挑战。客观事实最终编码成媒介产品即新闻本,首先要转化为记的经验事实。经验事实是对感官世界中事实的认识,是客观事实的主观化,经过记的选择和本化过程进入新闻之中,成为新闻事实。但新闻事实还不完全等同于新闻,它指新闻中的事实,而新闻还包括记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加工、整合,并赋予其一种表现形式,或是短讯、通讯,或是深度报道,从而揭示客观事实的意义。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新闻事实到新闻,记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伴随始终。从哲学的角度说,客观事实是一种存在;新闻真实也是一种存在,但这种存在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新闻只有具体的真实,没有抽象的真实。所以,从客观上讲,新闻完全绝对的真实只是一个神话。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职责是让新闻无限地逼近真相,做到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原生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记者追求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职业理想,但一直以来,也有不少的报道使人们认为记者是冷血动物,媒体的所作所为是极其令人生厌的。面对这一现象,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显得更有"人情味",尤其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然而新闻报道要做到有人情味,记者和新闻机构的管理者必须要考虑到许多很实际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杨雅芸 《今传媒》2014,(6):52-54
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突破,大众传播呈现出一个强烈的媒体融合新趋势,单一媒体传播及运营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私媒体对官方媒体的监督和关注力度空前加强。在这种新形势下,以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为生命线的新闻采编活动也应作出积极地应对,抓好客观报道中的客观相对性和主观倾向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障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还大众以真相,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信息随手可得,公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会主动探寻事实的真相。然而浩瀚如烟的信息海洋里,真相似乎触手可及,然而狂乱的媒体轰炸让人们无所适从,眼见并不为实,耳听似乎为虚,所谓的新闻真相背后所掩盖的,并不为人所知。到底媒介所报道的新闻真相如何,有待于公众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8.
《新闻与写作》2009,(3):8-8
新闻媒体的报道很多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事实的背景出发,这是非常要命的问题。实际上,新闻背后的故事对我们正确地理解新闻很重要。《新闻与写作》的刊训写得很好:我们追索新闻的真谛。这也是追求新闻真相的一部分。当然追求新闻真相需要勇气,也需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国际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即事实、媒体、受众不在同一传播平台,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国内与国外断层的现象。一方面,受众、媒体(国外媒体)远离事实,导致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不一定客观真实,导致"他塑"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事实、媒体(国内媒体)远离受众,国内媒体对国外受众的调查不够,国外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不够,导致"自塑"的不给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国际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力争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影响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减少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障碍。  相似文献   

10.
毕可  孙茜 《新闻前哨》2013,(6):70-70
媒体融合时代,谣言、恶搞、新闻线索、新闻事实等信息流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真相和"虚构"互相交织。辨别新闻线索,坚持新闻真实性,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传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独接受信息的主体,他们对于媒体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如何从传播者的角度杜绝新闻失实的发生,是媒体融合时代对新闻媒体以及从业人员的考验。  相似文献   

11.
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是:一些网民一面高呼要真相,一面却藐视事实。巨大的情绪洪流冲垮了理性,立场代替了对客观事实的评判。毫无疑问,真相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媒体对事实的报道是复杂的,报道者的观察点、立场、价值观、陈述事物的水平,均会影响最终的报道,进而影响真相的真实程度与呈现程度。  相似文献   

12.
纪现鹏 《新闻世界》2010,(12):124-125
福建南平“3·23案”等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戮童案过后,公众对相关报道质疑不断,媒体陷入“犯罪帮凶”的道德困境,进而引发社会关于媒体伦理的反思。本文认为,此类犯罪新闻中媒体伦理失衡,背负道德指责的原因在于,犯罪新闻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这类报道必然面·临较大的伦理风险;媒体对犯罪案件进行深度报道时的一些不当做法则加重了犯罪新闻的伦理风险。  相似文献   

13.
新闻分布包括新闻事实分布和新闻报道分布两个层面。新闻事实分布,是指某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多少。新闻报道分布是指媒体在一定时间内对特定个人、群体、组织、地域、事实等进行报道的次数和篇幅。狭义的新闻分布仅指后者。新闻事实分布与新闻报道分布在现实生活中比例往往是失调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南方都市报>关于邓玉娇案的报道文本为例,经过分析后指出,影响平衡性的主要因素一般表现在事实选择不对称,导致主要新闻源缺失;价值判断出现偏向,客易激化矛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热点新闻挪用规则”是美国限制非法转载新闻的规则,它用于规制不当挪用新闻机构发布单纯事实消息的搭便车行为,对解决当前中国媒体新闻报道不正当竞争纠纷与新闻聚合网站的新闻生产与传播中的版权争议非常有借鉴意义。本文从历史溯源的维度,认真梳理"热点新闻挪用规则"在美国INS案、NBA案、ANH案和Barclays案、Dow Jones案等一系列判例中确立的司法实践与演进逻辑,分析此规则背后预设的法理,讨论它在制止“不经播种,便要收获”的新闻生产中的意义,强调以“额头出汗原则”保护新闻生产的劳动价值,以维护新闻行业的公平竞争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6.
对反转新闻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采访的深入,初始的新闻报道所呈现的事实被后续报道颠覆,这种现象被称作反转新闻。学界将反转新闻界定为某些报道,认为这些报道是虚假、失实的,具有危害新闻真实和媒体公信力、有损公众知情权和社会秩序的消极影响。事实上,反转新闻是后续报道对先前报道进行事实更正、补充的过程,从整个过程来看,反转新闻并非有害而无利,其积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方面:推动新闻理念由结果真实转向过程真实、促使新闻生产更加透明化、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相似文献   

17.
赵亮 《青年记者》2009,(24):51-52
湖北恩施邓玉娇事件早就盖棺定论,可是围绕着这一事件的报道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在一个民主文明的社会,记者应该怎样去发现事情真相,从而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因为真实既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记者的职责,更是记者道德良知、叙事水平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8.
再生新闻信息就是从别人已报道的新闻事实中再度开发出新的新闻信息。是记者或编辑在翻阅、接触其它媒体传播事实,在整体把握新闻信息内容和结构中,发现报道中还有遗漏的地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全面的、深刻的挖掘,于是破题发挥,把握好时间  相似文献   

19.
甘露 《东南传播》2014,(4):134-135
"李某某案"自2013年2月初被报道以来,由于涉事人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性侵案的特殊性质,持续成为新闻中的热点事件。案件相关情况及家庭情况被各方媒体翻了个底朝天,纵观报道的整个过程,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时,已经明显出现了媒介伦理的失范现象。热点新闻更需要理性报道,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的舆论定位、报道内容、报道角度需要自我审视。本文以"李某某案"为例,分析报道中媒体伦理失范行为的表现,以期对热点新闻的报道中如何坚持理性报道这一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对新闻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权威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挑战了新闻专业精神,使新闻生产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离。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合理的方式和路径应对后真相对新闻业的冲击与变革,呼唤传播者回归新闻专业精神,强调对事实与真相的追求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