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朴素体育最初存在于社会其它活动中,经过历史进程,进而寓于其它学科之中,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在近代科学发展中,各分支学科对体育的研究,促进体育形成独立的分支学科。整个体育科学的形成是从科学体育到体育科学的过程。体育科学作为科学整体化硕果必将在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体育科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体育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被普遍认识。体育科学概念是体育理论的基本问题,随着社会改革的发展日益表现出人们对其认识的严重滞后。本文剖析了现代科学观的变革,并由此探讨新的体育科学观。  相似文献   

3.
体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特有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所以体育科学发展和提升在状态上、过程中、根源上和动力上都有其特定的规定性。从而在满足社会主体的人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关系中,体育在科学发展中显示了它特有的价值和功能,这正是体育能够实现科学发展和提升内在源泉和动力,因此规定了体育科学发展的内涵及其展现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各个学科带来了新的考验,体育这门科学也只有大力依靠社会实践发展建设才能更快、发展质量才能更好。坚持科学先行,有效地开展综合研究,发展体育科学,提高学术氛围,是体育科学在新形势下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体育科学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科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主要是:明确的实用性;整体的交叉性;构造的大跨度;知识体系的二元结构.认识体育科学的特征将有助于推动体育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科学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技术不仅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要素,也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科学与技术是相互关联的,但也有显著的区别.当代科学技术活动呈现交叉性、复杂性、多样性等特征,科技知识创新,传播,转化和应用的空前快捷和广泛.同时科技活动的正在实现社会化、规模化、全球化发展.科学技术作用于体育分别表现在器物、制度和价值观念的三个层面上.体育实践是检验科学技术成果的标准之一,体育科学是重要的科学门类之一,运动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技术.体育科学的发展趋势是体育科学体系更加完整,体育科研的管理体制更加完善,科学技术成果在体育领域的广泛使用,体育科学与反科学、伪科学之间的斗争将更加有力.  相似文献   

7.
运用引文分析理论,利用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从知识受馈、回馈和自馈视角对体育科学自1930年以来的学科互动现象进行分析,并使 用帕累托分析法界定体育科学的亲缘学科、近缘学科与远缘学科。结果表明:整体上看,体育科学还属于“知识输入型”学科,知识输入与知识输出 之比为1.7:1;体育科学的发展,受馈于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等5大科学部类的所有150个学科的 知识供给与支持,其中,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是最主要的知识来源,占总引用量的84.21%;生理学、骨科学、神经系统科学和神经病学、心理学、外科学等5个学科的引用次数之和达到总引用量的50.63%,是体育科学最主要的支撑学科;体育科学以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生产、创造和发展自身知识体 系,并以创造性转化后的知识对以上5大科学部类和所有150个学科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影响力很不均衡,且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体育科学引用 自身知识和体育科学知识被自身引用的比例为21%~24%,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呈明显上升趋势,知识自我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不同科学部类的亲 缘学科、近缘学科与远缘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科学历史责任的转变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不同时期呈现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提高体育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在新世纪中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全民健身的重大问题,也是当前体育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从提高体育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意义、体育大学生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体育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体育大学生应注重培养锻炼自己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基本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我国处于社会经济发展关键期,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调整社会分配状况,促进人际关系诚信友爱,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安定。这种价值观有利于促进体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体育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调查访问等方法 ,对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对中国体育科学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 :中国体育科学表现出科学研究取得高水平成果、研究手段多样化、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科学研究体系、开始步入国际体育科学舞台等 4个方面的特点。但是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存在着创新性研究成果 (假说 )不多、研究方法中存在的缺陷、体育科学研究发展不平衡、在国际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地位不高等问题。另外 ,中国体育科学应当在理论研究突出重点 ;应用研究突出实用特征、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 ;加强中国特色的体育科学研究 ;建立中国体育科学数据平台 ;不断提高在国际体育科学研究中地位等方面进行加强。  相似文献   

11.
试论交叉科学对体育科学的影响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交叉科学的理论和体育科学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后认为,交叉科学对体育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体育科学的发展趋势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多学科交叉、借鉴和互补,体育科学发展速度滞后于其他科学的发展。运用交叉科学的理论、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论证,并对体育科学的未来发展作了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体育科学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建立我国体育科学学的依据,探讨了体育科学学的概念性质、研究领域,论证了建立体育科学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体育科学是一门经历了古代体育的萌芽、近代科学体育的孕育,到现代才形成的整体化综合科学。体育科学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形成过程的综合特征和研究对象与范围所表现的综合性。体育科学对体育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功能,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与体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社会科学知识对体育发展的指导作用和自然科学技术对体育发展的推动作用。实践也证明 :“体育振兴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体育科学技术要面向体育运动的发展”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方针。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培养体育科技人才的渠道比较狭窄,体育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少,体育科技成果贡献率低。提出了培养高级体育科技人才的新途径即把培养体育科技人才的范围扩大到普通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与体育相关的科研机构,利用这些党校和科研机构的有利条件,培养新型的体育学科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竞技体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来设计和规划我国竞技体育的未来蓝图,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健康而迅速发展。时代要求我们准确把握竞技体育的社会定位,努力拓展“享受竞技”的现代观念,不断完善竞技体育的发展环境,大力增强竞技运动员的参赛实力,科学培养竞技体育的从业人才。  相似文献   

17.
关于"运动人体科学技术"概念的提出与界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文献资料,系统阐述了运动人体科学及运动人体科学技术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等看法,运用逻辑学的方法,对运动人体科学技术的概念进行了较科学的界定。提出了对于运动人体科学及运动人体科学技术的发展展望。明确了科学界定运动人体科学技术概念的意义,以达到促进运动人体科学的学科建设,完善运动人体科学技术体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体育科技期刊编辑学术素养的培养途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田郁玫 《冰雪运动》2006,(6):87-88,90
体育科技期刊的价值体现,离不开其学术价值的提升,离不开高素质的编辑人才。分析了时代对体育科技期刊编辑素质的要求,从培养编辑专业审稿特长,与科研人员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深入训练、科研第一线采编等方面论述了培养体育科技期刊编辑学术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技在体育中的应用大致分为辅助、主导、依赖三个阶段,科技在体育中的无孔不入意味着人的主体地位丧失.科技在帮助人类超越一个又一个身体极限之后,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究竟是人类自身的极限超越还是科技的主宰?当代科技在体育中的应用使得体育的不公平竞争、科技依赖、违背体育宗旨等现象日渐凸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科技的工具理性价值遮蔽了体育的人文价值,在人类效率意识的极力推崇下,当代体育科技逐渐走上异化之路.  相似文献   

20.
试论培养高级体育科技人才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培养体育科技人才的渠道比较狭窄,体育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少,体育科技成果贡献率、转化率低。提出了培养高级体育科技人才的新途径:即把培养体育科技人才的范围扩大到普通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与体育相关的科研机构,利用这些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有利条件,培养新型的体育研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