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对于从文字语言体裁划分出来的文体,有声语言依据传达功能角度划分的语体,对传播主体有声语言的运用有着潜在的表达指导意义,对接受主体来说,也有着显在的感受作用,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郝丽萍 《视听界》2005,(1):78-79
美国语言学家DAVID COHLER曾把广播语言的实质概括成“为耳朵写话”五个字。这既是对广播语言特点最简要的总结,也是对广播工作者语言运用的最基本的要求。“为耳朵写话”,这是由广播的信息传播规律决定的。广播语言传播是传播媒体有声语言的传受过程,先有传播主体的有声语言创  相似文献   

3.
一以书面文字表达的新闻报道, 例如报刊杂志,它可以用标题的大小、字体的粗细、文字内容的不同排列组合,来体现传播主体的旨意、对新闻事实的态度和所给予的传播位置及其规格,传播主体总是隐身在书面文字背后, 并不直接与接受主体见面;而通过有声语言出现的新闻报道,从采访写作、编排组合到表达播出, 每一环节的承接,不管多人操作还是集于一身,由于最终和接受主体接触的是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电视所呈现的服饰、化妆、形体动作、眼神表情等),传播主体和  相似文献   

4.
有声语言是广播电视诉诸接受主体听觉系统的主要传播手段。从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双方关系来看,广播电视有声语言有别于报刊杂志书面语言的新闻传播特性,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一是交流的相对直接性;二是报道的相对现时性;三是表达的相对主观性。  相似文献   

5.
播音所负载的文化内涵,要通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表达,潜移默化地去影响接受主体的理解与感受。作为文本主体(内容和形式)与接受主体的中介——传播主体,必须善于联系社会现实,包括将传统与现实、外在言语形态与内在思想实质进行碰撞,才能将意义、情感挖掘出来融于言语表达,真正作用于舆论导向,感染接受主体。  相似文献   

6.
大众有声语言在广播评论中的作用 声音传播是广播传播独特的传播方式,既传播新闻资讯等语言信息,又传播供人们娱乐生活的音乐。而大众有声语言的运用则为广播评论注人了新的活力。她可以帮助听众了解事物的真相,认识事物的本质,营造可感的气氛。[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有声语言是主持人进行主持工作的最基本工具,尤其对于广播节目主持人来讲,有声语言是给听众传播信息的唯一表现形式。因此,广播节目主持人在传播信息时不仅要注重语言信息的正确与规范性,更要注意加强语言艺术的美感,吸引听众,并让听众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广播节目主持人应如何加强对语言艺术的运用,增强节目的吸引力,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8.
提出有声语言大众传播,实际是相对于有声语言人际传播而言的。脱胎于人际传播的大众传播,肩负着把人们带入规范空间的重要责任。从语言发生学角度看,"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的"杭育杭育派",其内在动力显然有着协作合力、共同完成劳动任务的目的。大众传播中的有声语言表达样式的多样化,却  相似文献   

9.
高国庆 《传媒》2014,(9):36-37
正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很迅速也很深刻。作为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主体的播音员、主持人,该如何正确、清醒地认识有声语言传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体现传播者的文化自觉,承担应有的文化责任、社会责任,这既是播音主持研究课题中的应有之义,也是每一个播音员、主持人应身体力行的岗位职责。以往,我们一直在强调播音主持工作的新闻性质。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重要且关键的组成部分,播音主持工作的新闻性是不言而喻的。离开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创作主体是播音员、主持人。对于每一个有能力创造艺术美的创作主体来说,都会有一个只属于他的创作条件和手段,这种极具个性的条件和手段的运用贯穿于他长期创作活动的始终,并以相对稳定统一的状态体现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的有声语言创作艺术特色。即,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11.
主持主体在完成节目主持创作的同时,亦在自觉地生成语言的潜在之蕴和言外之意。这一过程中,节目主持主体的语义呈现出明晰的流变、更迭和再塑化特质。而无论是传统的有声语言创作还是主持传播研究,都需要对语言本体及其语义内涵加以关注。基于此,对语义类型进行识别和归纳,并对语义生成的策略方式进行提制和总结,既是对主持传播研究的基础性赋能,也是为主持主体的实践方向提供参照。具言之,在表达类型上,主持主体的语义可划分本原义、延伸义、推阐义和共生义四种类型。同时,通过运用“通感联觉、认知转化和身份交叠”等策略,可以实现对语义的生成和融用,进而实现有声语言表达的内在要求和正面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2.
陈曦 《新闻窗》2014,(1):57-57
怎样利用新技术让信息增值,怎样利用视觉拓展广播空间,广播语言怎样才能揉入亲情、与听众拉近距离是每个广播工作者的责任。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技巧、传播渠道都会影响到传播的效果。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内容、形式、风格上深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认知传播接受主体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具有接收、感知、识辨、判断、加工以及再传播功能的个体,其对信息具有能动认识与处理能力。在认知科学还未成为一门显学之前,人的大脑运行机制及心理机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还处于"暗箱"状态,传播学受众研究还仅停留在理论与思想层面,未能真正透视人类认知机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本文以"认知"为切入点,对传播过程中的接受主体进行考察,探究在动态的传播活动中,接受主体的大脑、心理机制与信息的交互影响,信息的体内认知传播机制及体外社会环境对信息的认知影响机制等。经考察发现,在体内系统中,经过选择的信息经感官输入后,在体内会被知觉系统加工,这一加工过程伴随着信息的留存或舍弃,最后输出的是新质信息;考察媒介系统发现,新媒介会通过调动颜色、字体等结构性要素来建构思想;在社会系统中,个体认知受群体意识和规范的影响,在媒介影响的不同社会阶段,人们对信息认知的态度与行为也在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4.
刘荣 《新闻窗》2012,(4):115-115
广播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之一,播音员的有声语言是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广播与听众之间双向传播信息过程的关键因素。在广播播音中,情理交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依据新闻传播的实际展开过程,可以将新闻价值活动一分为二:传播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和接受主体的价值实现过程,与此相对应,我们把发生在价值创造阶段的新闻价值评价界定为“传播主体的评价”,亦可按照新闻评价发生的先后称之为“前评价”;而把新闻价值实现阶段的评价界定为“接受主体的评价”,亦可按照新闻评价发生的先后称之为“后评价”。一、前评价———传播主体的新闻评价传播主体的新闻评价,是指传播主体根据一定评价标准衡量一定客体有无传播价值和传播价值大小的活动,一般情况下,其中的核心工作是用新闻评价标准衡量一定客…  相似文献   

16.
广播语言传播具有现场性与虚拟性的特点.现场性是表达主体带动听众经验活起来的纲绳。虚拟性是对现场性内容和意义的时空超越,二者的同构激发了广播语言传播经典作品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有声语言面向大众的传播过程具有群体性、言语交流与接受性、传播利益公共性等特征,传承着表达者的情感与思想,富含生理天赋和用声方法。播音主持有声语言的传播主体具有一定的创作自觉性。在不同的经济、文化转型时期,面对着社会变迁、时代更替所表现出的特点不尽相同,作为一项语言艺术性极强的工作,播音主持需要着重强调有声语言形象感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副语言是通过传播主体的眼神、面部表情的变化、发型、服饰以及妆容等来传达播音主持情感的一种专门术语,它是由体态语衍生出来的,对传播效果有着巨大的作用,与一般语言不同,它不但能直接作用于接受主体的主观感受,更能深入内心,引起听众与主持情感的共鸣。本文着重探索副语言的巨大表现力,对副语言的实际效果进行论述,并提出副语言创作策略。  相似文献   

19.
闫斐 《记者摇篮》2007,(7):55-55
新闻传播过程从其形式上看,是一个借助新闻语言或图像进行的符号传播活动。不同媒介借助不同的符号作用于受众,产生传播效果。受众在接受不同媒体的传播时,不  相似文献   

20.
播音是播音员通过有声语言将自己的稿件内容传达给听众,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那么,这就要求播音员的有声语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一、有声语言应该饱含激情而具有号召力首先,播音员应该把握住感情阈值及感情流量。从心理学角度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