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广播语言传播是传播媒体有声语言的传受过程,先有传播主体的有声语言创作,后有接受主体的有声语言的解码。听众在接受过程中关键是要通过耳朵来完成。听众在收听广播时,只能听见声音,看不见文字的形体,没有反复思考的余地,如果自己心目中没有一个具体形象,听上去就会一知半解,或不知所云,那么要想听众能否听得进去,  相似文献   

2.
郝丽萍 《视听界》2005,(1):78-79
美国语言学家DAVID COHLER曾把广播语言的实质概括成“为耳朵写话”五个字。这既是对广播语言特点最简要的总结,也是对广播工作者语言运用的最基本的要求。“为耳朵写话”,这是由广播的信息传播规律决定的。广播语言传播是传播媒体有声语言的传受过程,先有传播主体的有声语言创  相似文献   

3.
提出有声语言大众传播,实际是相对于有声语言人际传播而言的。脱胎于人际传播的大众传播,肩负着把人们带入规范空间的重要责任。从语言发生学角度看,"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的"杭育杭育派",其内在动力显然有着协作合力、共同完成劳动任务的目的。大众传播中的有声语言表达样式的多样化,却  相似文献   

4.
人人会说话,话不一定说得好。我们这个时代,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的出现,使有声语言成为传播中的主角,而有声语言品质又存在着高、下的规格划分,一般来说,合格的有声语言符合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基本要求,而高品位、高规格、高质量的有声语言经典则进入到文化传承的高层次领域。  相似文献   

5.
一以书面文字表达的新闻报道, 例如报刊杂志,它可以用标题的大小、字体的粗细、文字内容的不同排列组合,来体现传播主体的旨意、对新闻事实的态度和所给予的传播位置及其规格,传播主体总是隐身在书面文字背后, 并不直接与接受主体见面;而通过有声语言出现的新闻报道,从采访写作、编排组合到表达播出, 每一环节的承接,不管多人操作还是集于一身,由于最终和接受主体接触的是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电视所呈现的服饰、化妆、形体动作、眼神表情等),传播主体和  相似文献   

6.
有声语言是广播电视诉诸接受主体听觉系统的主要传播手段。从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双方关系来看,广播电视有声语言有别于报刊杂志书面语言的新闻传播特性,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一是交流的相对直接性;二是报道的相对现时性;三是表达的相对主观性。  相似文献   

7.
高国庆 《传媒》2014,(9):36-37
正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很迅速也很深刻。作为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主体的播音员、主持人,该如何正确、清醒地认识有声语言传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体现传播者的文化自觉,承担应有的文化责任、社会责任,这既是播音主持研究课题中的应有之义,也是每一个播音员、主持人应身体力行的岗位职责。以往,我们一直在强调播音主持工作的新闻性质。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重要且关键的组成部分,播音主持工作的新闻性是不言而喻的。离开  相似文献   

8.
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创作主体是播音员、主持人。对于每一个有能力创造艺术美的创作主体来说,都会有一个只属于他的创作条件和手段,这种极具个性的条件和手段的运用贯穿于他长期创作活动的始终,并以相对稳定统一的状态体现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的有声语言创作艺术特色。即,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9.
张玉河  张颂 《当代传播》2007,(6):138-139
"口语化"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近年来一些人将它与日常口语混为一谈,使大众传播陷入了人际交流的泥潭,弱化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质量.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讨"口语化"的价值趋向,对引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的有声语言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言传播主体影响力是传媒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传播主体影响力可从大小、深浅、损益、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估.对语言传播主体影响力进行管理,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媒介氛围,建设良性、健康的社会文化生态.其管理应在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两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11.
现在人们对广播电视语言的语体定位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意见认为广播电视语言属于口头语体。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广播电视语言是一种借助于电子传播技术创造语境、面对广大的个别听众而又无及时反馈的有备性谈话语体。”  相似文献   

12.
大众有声语言在广播评论中的作用 声音传播是广播传播独特的传播方式,既传播新闻资讯等语言信息,又传播供人们娱乐生活的音乐。而大众有声语言的运用则为广播评论注人了新的活力。她可以帮助听众了解事物的真相,认识事物的本质,营造可感的气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有声语言,在影像传播中有着重要的传播功能,“留白”则是运用播音中的停连技巧,通过语言再创作,传播出有声语言外的无声信息.本文以个案分析为样本,对播音主持中的停连内容进行定性分析,从传播学出发,具体分析不同的声音留白所传递出的信息功能,从而找到声音传播中的“留白”技巧,即运用停连,传播有声语言以外的无声信息.  相似文献   

14.
罗宁 《记者摇篮》2007,(5):56-57
艺术性是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也正是其艺术性的存在,传播语言才高于日常口语,我们的受众才能在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语言传播中获得信息、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5.
播音语言有效传播的元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传播是当前传媒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主体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应该如何自我定位,怎样深化语言功力,广播电视语言需要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更有利于有效传播,更有助于栏目立于不败之地呢?  相似文献   

16.
出镜记者有声语言的表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  钟新 《编辑之友》2015,(9):81-84
出镜记者的传播方式是人格化、全息化传播,在该传播系统中,有声语言表达是出镜记者的立身之本,具有风格的独有性、语体的口语化和叙述的贴近性等特点.基于电视媒介的线性传播、拟人际传播特征,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表达在策略上需兼顾三种关系:表达准确与恰当使用模糊语言的统一、语言简练与适当信息冗余的统一、有声语言与非言语传播的统一,以此提升出镜报道的有声语言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张颂 《现代传播》2004,(6):42-45
本文认为 ,国家通用语言文学的传承和普及 ,集中体现在传媒语言的规范化和吸引力上 ,并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引领功能和文化导向作用。因此作者从广播电视的根本属性、语言传播的重要地位和有声语言的个性把握三个方面论述了传媒语言引领价值的本土意义。同时 ,结合我国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给予了必要的关注与反正。  相似文献   

18.
段然 《河北广播》2006,(6):87-89
广播媒体的有声语言是文字稿件内容传播交流的载体,它不是一个机械的简单的声音语言传播过程,更不是复印机一样的横向扫描。  相似文献   

19.
冯悦 《新闻前哨》2005,(10):72-72
新闻播音是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知识面要广、政策性要强、心理素质需成熟、语言功力需扎实的一种创作。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驾驭能力是其他类节目所不可比拟的,这些都决定着播报方式是新闻播音的主流形态。长时间以来,一些人将播报和严肃划上了等号,这就让我们很多的新闻节目听起来如同说教,缺乏生气。综观我们日常所接触的新闻节目,绝大多数都是以相对严肃的新闻节  相似文献   

20.
钟妍 《东南传播》2012,(8):189-191
1992年法国传播学者戴扬和卡兹撰写的《媒介事件》从传播学和人类学的角度首次提出"电视的仪式角色"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2009年国庆阅兵盛典、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这些事件经由广播电视大众媒介的直播报道构成了典型的媒介仪式行为。媒介仪式传播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播音员的有声语言创作,本文试通过对以庆典、开幕式解说为代表的媒介仪式有声语言的分析,探讨有声语言在媒介仪式中的作用与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