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国际化课程建设是实现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合理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与能力考核点。由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急需培养大量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作为专业主干课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应体现出不同国家或地区设计规范在应用时的区别,并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作为能力考核点。文章以"受扭构件扭曲截面承载力"内容为例,分析比较了中国、欧洲、美国设计规范的异同,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能力考核点。  相似文献   

2.
1 各章的学习要求受弯构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为重点内容。受弯构件与受压构件部分要求理解受力各阶段的应力分布、破坏特征及计算的基本假定,熟练掌握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结构设计方法、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为次重点内容。钢筋混凝土构件变形和裂缝验算、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知识为了解内容。2 考试的几点说明本学期本课程为闭卷考试。试题内容不超出本复习提要的范  相似文献   

3.
本学期学习《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上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1)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混凝土和钢筋的力学性能与结构的设计方法。介绍了与构件设计有关的材料性能及设计方法。(2)基本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受弯、受压、受拉及受扭构件的受力性能、计算方法和配筋构造。这部分是本学期的主要内容,其中受弯构件正截面与斜截面的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是重点。(3)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它既是受弯、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的综合利用,又为下册结构设计打下良好  相似文献   

4.
本课程自九四级始采用滕智明、张惠英编写,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电视课时72学时,分两学期播出。本学期完成上册的教学内容。 上册的内容主要有:1.基本理论:混凝土和钢筋的力学性能,结构设计方法。2.基本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受弯、受压、受拉、受扭构件的受力性能、计算方法和配筋构造。3.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为:受弯构件正截面、斜截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及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次重点内容为:混凝土和钢筋的力学性能,结构设计方法,受拉构件与受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一般了解内容为:钢筋混凝土的构件的变形和裂缝宽度计算,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5.
1 各章的学习要求 受弯构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为重点内容。受弯构件与受压构件部分要求理解受力各阶段的应力分布、破坏特征及计算的基本假定,熟练掌握承载力计算。 钢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结构设计方法、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为次重点内容。 钢筋混凝土构件变形和裂缝验算、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知识为了解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学期以学习混凝土基本构件为主。本文将就混凝土基本构件计算中需要熟练掌握的部分——混凝土受弯构件、混凝土受压构件的计算公式、公式的应用及计算进行小结。一、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1.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上限公式法)(1)在单筋矩形截面、双筋矩形截面、T形截面的三组公式中,单筋矩形截面梁的公式是基础。应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适用条件。双筋矩形截面梁是在单筋矩形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结合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案,在不需要特殊场地的条件下,建设了"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本科教学实验平台.研制了自平衡试验加载系统,设计了有效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以及高清晰度的摄像与投影演示系统,大大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目前,已有4届学生在该平台上进行过教学试验.每届学生的试验内容包括梁的正截面受弯、斜截面受剪和柱的偏心受压等8个试验项目.试验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和专家的良好评价.  相似文献   

8.
王璐 《职业技术》2010,(5):95-95
本文结合统计学原理和结构工程理论,采用R统计软件编程对137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公式和模型,可以得到考虑纵向受力钢筋销栓作用的受剪承载力建议计算公式,该公式受力明确,偏于经济,可以作为工程设计计算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学期以学习混凝土基本构件为主。本文将就混凝土基本构件计算中需要熟练掌握的部分——混凝土受弯构件、混凝土受压构件的计算公式、公式的应用及计算进行小结。 一、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10.
《莆田学院学报》2017,(2):77-82
采用简便的分析方法——纤维模型法分析矩形中空钢管混凝土的受弯性能,借鉴钢管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基本假定及材料本构关系,分析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并编制了荷载-位移关系曲线的计算程序。利用该程序分析了两个算例,同时,讨论了空心率、混凝土强度、截面宽厚比及高宽比对受弯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空钢管混凝土构件具有更高的承载力,受弯承载力随空心率、混凝土强度的提高而提高,随截面宽厚比及高宽比的增大而减小。采用纤维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4.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5.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6.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7.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18.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简约与精约内涵:简约就是用简单的创意设计手法表达最本质最理念的艺术效果,精约是更讲究、更直接、更彻底的"简约"设计;剖析了二者共性与特性:简约与精约都是形式的现代化和简洁化,强调功能工艺的精致和效果的完美,将空间美感与神韵真实的存在于环境的自然、人性的真实之中;探讨了二者在实际中应用:简约力求以简单的方法,精当的建筑元素来获得建筑的力量,力量所带给人的美感;精约则提倡文质并重、实用与审美并重。  相似文献   

20.
“自律”的实质就是充分认识到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本质及规律;反之,“他律”就是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结果。通过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结构”理论而引申、发展出“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相结合的认识基本功能单位。并通过“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这一认识结构的构建,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修养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