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文学自信地傲然前行时,文学的研究者们却时时陷入尴尬的境地之中。文学批评的历史惰性,和文学创作的历史惯性同时成为文学史的两大奇观。比如至今仍各执一端的文学、文学性,便是最突出的例子。有学者研究,在英语中,文学(Iiterature)一词虽然早在14世纪便开始出现,但它最初的含义泛指一切文本材料而非文学。而后来被我们  相似文献   

2.
19世纪的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评论家认为堪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相媲美,可见其艺术造诣之深.而20世纪的中国也有一部戏剧版的<呼啸山庄>,那就是张爱玲的剧本<魂归离恨天>.<呼啸山庄>与<魂归离恨天>这两部作品虽然体裁不同,但在其题名、叙事手法、故事模式、意象、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互文关系.张爱玲与艾米莉的文本所呈现的互文关系,不仅仅是文学创作上的模仿与借鉴,同时也彰显了两位女作家在个性气质上的趋同.张爱玲对艾米莉有着长久的仰慕,从而,她在文学实践中对艾米莉的模仿借鉴就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学体认.<呼啸山庄>与<魂归离恨天>两个文本呈现出的互文关系,昭示了中英异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正>"表现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expressus",具有"抛掷出来""挤压出来"的意思。表现主义思潮最先出现在绘画界,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表现主义文学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后成为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涉及到文学的各个领域。表现主义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李德龙 《现代语文》2005,(11):18-18
"经典"一词大约出现于<史记>,"<索隐>经典无文,其事或别有所出"(<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第三)主要指被推崇为典范的著作.后来,"经典"的具体所指随着更多重要权威作品的不断入典而在数量和涉及领域不断扩大,诸如文学、宗教、医学等方面的众多权威性著作都可以称为"经典"了.  相似文献   

5.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重要的美学著作,也是清代尤其是近代以来词学研究的代表作.考察和分析<人间词话>的历史成就与缺失,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特别是能够很好地把握词文学艺术的基本风格及精神、词文学发展演变的基本走向等.  相似文献   

6.
文学研究会儿童文学编辑文本既包括与文学研究会相关的报刊杂志.如<儿童世界>、<小说月报>、<文学周报>,也包括其出版的儿童文学丛书.这些编辑文本很好地实践了"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文学观,是"五四"立人"思想在儿童文学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把存在主义文学和萨特定性为后现代主义,这是理论和批评的双重错误.存在主义典型地代表着现代性和现代主义.萨特的文学思想以及他的创作实践本身就是存在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萨特是现代主义,而非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试验教材,收录了若干首长调慢词,例如第三册中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辛弃疾的<永遇乐>和姜夔的<扬州慢>.同书还收有毛泽东的<沁园春>二首,这两首词虽然属于现当代文学的范畴,但就中国词学的体制形式而言,仍然是非常典型的长调慢词.  相似文献   

9.
随着消费时代临近以及文学边界的消蚀,"文学性"越来越受到文艺学研究者的青睐.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文学性",无论是作为本质的"文学性"或作为功能的"文学性"."文学性"概念是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冲动所导致的成果,是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作祟.文艺学研究应该放弃对"文学性"的探寻,将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文学文本"转向"文学活动",结合历史语境对"文学活动"的样态做出描述.由此,我们就可以用"娱乐性"来概括"文学活动"所共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互文指的是前人或同代人发表的文章的一部分被后来的作者模仿或在后来的文中被借用.小说<河湾>文本的魅力植根于文本的互文性中.小说广泛引用<刚果新国王>﹑<黑暗的心>﹑<一九八四>﹑<埃涅阿斯记>和<罗摩衍那>的情节和语言.<河湾>中的互文性是V.S.奈保尔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姚察、姚思廉父子二人所撰的<梁书>、<陈书>不仅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其文学性虽已不能与"四史"相比,但将其部分篇章立于"史传文学"之列,亦当之无愧.<梁>、<陈>二书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姚氏父子以质朴散文写史实为古文运动的先声;叙事简严,文笔洗炼;写人善写"独至".  相似文献   

12.
有关历史文学的探讨多从历史与文学这两门学科的角度展开,历史文学究竟该侧重文学性还是该侧重历史性是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超越二元对立的格局,重新定义历史文学,继而谈到历史文学的三个特性:虚构性、民间情感、文本流传.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虽然没有使用过"文化哲学"一词,但是马克思把文化哲学的精神融入到他的哲学范式中.本文从<巴黎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的文本中发掘其文化哲学思想,彰显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西汉奏疏中开始出现“劝农”、“守边”等词,反映出有汉一代言兵事类奏疏中所蕴含的后勤保障思想.同时,作为大一统时期的公文,此类奏疏也在同时期文学风尚的影响下体现出丰富的文学意蕴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只有文学性的存在得到确证,文学性理论才能走出相对主义迷误。以往本质主义的论证混淆了“文学”性与文学作品的共性,因而往往陷于困境。这里提出,文学与文学作品之间关系,譬如森林与森林中树木之间关系,森林的特质不是森林中树木的共性,因此,文学性也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共性,而是文学整体的特质。由于文学整体具有稳定性,因此,文学性虽然不是实体性的存在,但也不完全由历史语境造成。文学性存在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与超历史的稳定性二者的张力之间。其具体存在方式可以用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理论予以说明: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文学性不是文学作品的同一性,而是某种统一性,因此,我们不可能以归纳思维或分析思维确切地把握它,而只能在文学的具体存在中意会。  相似文献   

16.
清人陈廷焯著<白雨斋词话>是影响颇大的词话著作,该书立足"本原论"而标举"沉郁说",评点历代词人与词作谛当精到.同时,<白雨斋词话>696则中出现90处(则)评诗话语,这较之此前词话著作的评诗现象明显不同.<白雨斋词话>集中的、大量的诗评使其呈现出诗评化特征,诗评在词话中的结构与诗评主旨为其具体表征,文本、作家、常州词派词学理论等因素则为诗评特征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大江健三郎的早期作品<死者的奢华>反映了战后日本青年虚无的一面,是地地道道的萨特存在主义风格的小说.但事实上,从<死者的奢华>开始,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已经流露出与萨特存在主义异质的东西.存在主义与战后民主主义的二律背反性,使这篇作品具有了很强的张力,从而使他超越了对萨特的简单模仿,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   

18.
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都是经过历史写作转译成为历史文本的,历史文本的构建过程既是历史事实转换成历史语言的过程,也是文本的文学性产生的过程。历史文本在经历了多层次的转换后,就失去了任何确定的内容,历史也就变成了文学虚构的文本。这种思想是对西方传统的实证主义史学的一种否定和颠覆,具有后现代、后结构理论家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9.
"垮掉的一代"文学属于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作为二战后美国文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其作者以一种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和文学试验来反对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和市侩文化,追求极端的个性自由,在生活中放浪行骸,在文学中蔑视传统."垮掉的一代"在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和其代表作<在路上>,在西方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极为重要的拟话本小说集之一.通过对已有观点的辩驳、对相关历史材料和原书文本的分析,发现<型世言>的成书时间当在崇祯四年(1631)至崇祯六年(1633)年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