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甘肃省部分地区的流动儿童为被试,对其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非流动儿童,主要体现在自信水平、情绪稳定性等方面;更进一步的研究对比分析发现,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在性别、年级等变量上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比较显著,同时发现,民办学校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明显.结合调查分析,最后对上述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与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文章对近10年来有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重点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以及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作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今后的研究需要重视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拓宽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已受到社会和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如何依据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探讨适合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模式,是流动儿童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出发,分析如何看待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主要意义。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调查与考察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在各指标上均低于城市儿童,且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教育资源指数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显著负向预测内、外化问题行为;师生关系满意度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显著负向预测内化问题行为;师生冲突性显著正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显著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师生支持性显著正向预测自尊;学习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自尊;学习自信心显著正向预测自尊,显著负向预测内、外化问题行为;学习兴趣可显著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河南省408名流动与非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从家庭环境考察流动与非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1)不同外出类型城市流动儿童在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和控制性两个因子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2)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恐怖情绪四个因子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3)外出时间长短不同的流动儿童,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在城市时间呈正相关;(4)流动儿童主观家庭环境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念、组织性与心理素质的多数维度呈现统计学意义相关关系。结论:(1)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2)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有效提升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及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兴起的旨在研究人类的美德和积极品质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本文分析了流动儿童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对的困境,重点阐述了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及科学方法为流动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生活。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与考察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在各指标上均低于城市儿童,且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教育资源指数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显著负向预测内、外化问题行为;师生关系满意度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显著负向预测内化问题行为;师生冲突性显著正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显著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师生支持性显著正向预测自尊;学习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自尊;学习自信心显著正向预测自尊,显著负向预测内、外化问题行为;学习兴趣可显著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采用亲子沟通问卷、主观幸福感自我评定量表、自尊问卷和问题行为问卷对北京市1016名流动儿童和446名城市户籍儿童施测.结果发现,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的频率、时间和主动性较低.在亲子沟通各维度上,城市儿童得分都显著高于流动儿童.在流动儿童与父母沟通的倾听反应维度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在父子沟通的开放表达、分歧冲突解决和理解性维度和母子沟通的开放表达和倾听反应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二年级得分最低.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的开放表达、理解性和分歧冲突解决维度可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亲子沟通的四个维度都可正向预测自尊,开放表达和理解性负向预测内化问题行为,理解性、倾听反应和分歧冲突解决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流动儿童与父母的沟通频率低,时间短,主动性不强,沟通质量较低.亲子沟通各维度可显著预测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向经济发达的东南部迁徙,并随之产生了大量的流动儿童。但由于各种配套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农村流动儿童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受到重视,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就目前来看,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笔者通过走访,在了解农村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等基础上,分析了农村流动儿童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向经济发达的东南部迁徙,并随之产生了大量的流动儿童。但由于各种配套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农村流动儿童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受到重视,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就目前来看,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笔者通过走访,在了解农村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等基础上,分析了农村流动儿童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问题也日益凸显。留守儿童,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人口流动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也随着问题的出现备受关注。如何妥善处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为调查流动和留守儿童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探讨两类儿童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使用问卷法测查了3416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农村普通儿童,发现(1)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的网络成瘾倾向比率分别为12.99%、6.83%和6.82%。(2)初中女生的网络成瘾得分显著高于小学女生,男女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得分均显著大于对应性别的留守儿童和农村普通儿童。(3)留守与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倾向组与非网络成瘾倾向组相比,均存在较差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4)留守和流动儿童中网络成瘾倾向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普通儿童的网络成瘾倾向组更差。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讨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解决与父母一起流动的孩子在城里上学的问题。而对于那些“留守”在农村的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却鲜有人予以足够的重视。不可否认的是,留在农村的子女的总数要远远大于流动到城里的孩子的数量,且这些儿童由于情感缺失引发了诸多心理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学龄前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涌入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城市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逐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虽然总体来说,他们基本适应城市生活,但也存在注意力与自控力较弱,自信心相对不足,交往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在对流动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国家、社会、幼儿园与家庭应共同努力,为这些儿童创设接受学前教育的良好环境与平等机会。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在感知学校气氛与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学校气氛问卷、学习投入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对448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流动儿童感知学校气氛、心理健康、学习投入两两显著相关,其中流动儿童感知学校气氛、亲社会行为、学习投入两两显著正相关,感知学校气氛、学习投入与困难总分显著负相关.(2)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感知学校气氛与学习投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在流动儿童感知学校气氛与学习投入之间存在并行多重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1.53%、18.13%.  相似文献   

16.
目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日益成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SDQ(Strengths and Diffficulties Questionaire)量表,通过OLS、Ordered Probit模型的回归分析,探析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发现,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的忽视、当着外面人的吼骂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情绪症状、行为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影响并不相同.此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与母亲受教育水平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不显著,仅在特定维度有影响.农民工父母应正确处理好经济上的供养与精神上的抚慰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自身教育能力,同时城市应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流动儿童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7.
流动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克  冯帮 《河北教育》2008,(3):18-19
心理健康问题是流动儿童当前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据北京师范大学~项对415名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中生和230名北京公立学校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打工子弟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问题检出率为58.3%,而同期调查的公立学校初中生的检出率为26%。调查还表明,  相似文献   

18.
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部分是通过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  相似文献   

19.
仫佬族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罗城仫佬族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的方法是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罗城仫佬族自治县431名仫佬族农村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结果如下:仫佬族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检出率为0.5%,八个分量表中至少有一项呈阳性的检出率为59.2%;心理健康问题女生高于男生,单亲儿童高于非单亲儿童,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年级问题检出率最低,5年级其次,6年级最高。这些结论表明,仫佬族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校、家庭、社会应特别关注女生、单亲家庭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流动儿童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流动儿童基本被城乡教育体系"边缘化",陷于发展不利的处境,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并可能成为潜在的社会危害因素。本文试图在积极心理学等理论的导引下,阐述"四位一体"生态化干预策略的过程与作用,以便为改善流动儿童的教育条件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