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推动和促进民办高等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关键在于建立健全民办高校法人治理机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当前民办高校较为通用的法人治理模式,然而这一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低效率的问题.借鉴X(低)效率理论的分析框架审视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机制,发现后者存在着激励与约束不足的问题.建议明确法人产权制度,健全董事约束与筛选制度,完善校长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设立内外监督机构,以望有助于提高民办高校内部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从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民办高校如何实现持续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问题。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需要一整套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支撑,激励是维系民办高校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本文基于利益共同体视角,探讨了民办高校内部治理中的激励机制问题,并提出了有关不同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激励对策,以期给民办高校治理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内部治理是我国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保障.由于政教治理失衡与民主参与失范,我国民办高校内部治理陷入共治弱化的困境.我国民办高校可以借鉴美国私立大学内部治理的经验,采用"分权"与"制衡"强化共同治理来突破内部治理面临的困境,进而优化我国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内部治理能力,推动我国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23):11-12
青年教师群体是我国民办高校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其进行激励是建设我国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有效条件。但是,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激励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要寻求和建构一条符合我国文化内涵的途径——"中庸之道"。"双因素理论"所包含的精神正符合我国的"中庸"精神,其内容为"中庸之道"提供了具体意见。基于"双因素理论"激励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始终处于营利性私益目标与教育性公益目标冲突的状态下运营,虽然,国家将民办高校进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类,但由于其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没有进行分类规定,致使治理程序中仍然存在目标失范可能。为此,在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的同时,还应在立法上对其治理结构进行分类引导规定。非营利民办高校主要采取利益相关者共治模式,营利性民办高校主要采取"类"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或"双法人治理模式",进而促使民办高校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达致不同类别民办高校的办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办高校发展至今,在高校办学理念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了现代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治理理念。文章依据中国民办高校办学实践,提取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主要构成:董事会(董事长)、校领导(校长)及核心教职工,阐释利益相关者主体间性关系及存在问题,提出并论证期权激励是消解利益相关者间问题的有效策略。在此基础上,提供一套规范科学、可供操作的期权激励的逻辑框架,包括期权确立的原则、选择激励的模式、确立行权的条件、确立辐射对象和数量,以及合理设置等待期和行权期等问题,供民办高校激励人才、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就是出资者控制权与教职工控制权不断冲突和合作的过程。根据出资者控制权与教职工控制权强弱的不同,我国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可划分为"松散型治理""人力资本单边治理""出资者单边治理""关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四种类型,并随着我国民办高校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演变。在2015年以后进入分类规范期后,必然会走向"关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8.
董事会制度建设,是民办高校法人治理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调查表明,我国现有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还很不健全、很不完善,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借鉴非营利法人治理理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重构中国特色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需要合理安排董事会人员结构,明确界定董事会职责范围,科学制定议事规则,设立必要的下属机构,以及建立董事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9.
民办高校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民办高校举办者、学生及其家长、教职工、政府和公众等,都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中关系密切的利益相关者。基此,在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上,民办高校应立足于利益相关者治理,构建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监督体系,以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公共性。但在现实办学实践中,我国民办高校内外监督制约机制普遍缺失,利益相关者难以起到监督作用。我国民办高校事实上陷入"家族化"经营治理,从而极大制约着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民办高校应着力建立健全以监事会为重点的内部利益相关者监督机制和以政府监管为主体的外部利益者监督机制,以此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纠正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失灵,进而实现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办高校建立共同治理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模式为"人力资本控制模式"和"股东单边控制模式",这两种治理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保护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借鉴国外法人共同治理的理论和经验,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应实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结构模式,并建立相应的共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民办高校财务困境的化解需要寻求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合作。民办高校举办者、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与家长、政府、银行等,都是民办高校财务经营活动中关系密切的利益相关者。现实办学中,由于一些利益相关者的职能缺位和民办高校对一些相关者利益诉求的漠视,民办高校的筹资活动未能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响应,致使民办高校筹资活动呈现出极度的单一化和依赖性。为此,民办高校应以"多元主体参与、共同协作发展"的治理理念,着力构建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财务治理机制,共同构建财务风险防范平台。  相似文献   

12.
民办高校的核心资源是由教师、其他科研人员和管理者组成的特殊人力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本是民办高校治理结构中的主体。然而,长期以来民办高校人力资本与学校的关系多是“被雇用者与雇主”或“打工者与老板”的关系,被排除在民办高校治理结构之外。目前,许多民办高校治理结构不尽人意。很大程度是由于忽视了人力资本及其产权存在,没有突出人力资本产权在民办高校治理结构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当务之急是回归民办高校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地位、作用及产权,在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指导下,重新构建我国民办高校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民办高校具有独特的成长背景和发展轨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产权制度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甚至背离。要在制度设计、治理结构、外部环境等方面逐步培育和推进非营利民办高校的发展。具体是:一要实行"新校新办法,老校老办法"的产权界定总原则;二要明确过渡时期非营利民办高校举办人的权利义务;三要完善非营利民办高校的治理结构,加强产权方面的监管;四要明确学校终止清算后剩余财产的最终归属;五要创设非营利民办高校发展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4.
民办高校治理能力是民办高校的利益主体共同开展治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办学目标的能力。主体性因素是影响民办高校治理能力的主要因素,但不同主体对治理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特征及举办者控制型管理模式带来了诸多利益冲突,使民办高校治理面临着与公办高校不同的难题,民办高校治理能力有其特殊性。民办高校治理能力提升需要在分类管理的框架下创新外部管理制度,通过修订章程推进依法治理,通过完善治理结构提高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15.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民办高校退出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民办高校的撤资与倒闭在所难免,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和必然趋势。但我国民办高校的退出机制在某种意义上还处于"真空"的状态,这与民办高校稳定运行的要求极不相称。建立健全民办高校退出机制,势在必行,意义重大。这一机制作为一种有效制度,应该要起到协调民办高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激励和约束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的作用。因此需要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进行民办高校退出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民办高校治理机制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各民办高校却面临着来自公办高校和其他民办高校日益激烈的竞争.民办高校要想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协调好民办高校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激励和约束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民办高校建立和不断完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指出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的理性选择本应是"三边治理"的规制结构,文章基于X学院的治理结构变迁个案剖析,指出多数民办高校实际上选择了"双方规制型"治理结构,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未能形成,进而分析内部治理结构失衡带来的学校经营交易成本激增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有效共同治理必须以共同价值为引领。从治理形式有效性和治理实质有效性两个方面分析,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治理普遍存在决策权仍由"少数人"把控、决策与资源配置低效等诸多共性问题。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有效治理模式构建,须坚定共同治理理念,以共同价值为引领,追求权力配置形式的有效性,落实效率原则下的科学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参与治理”是加强民办高校与各利益相关者互动合作、促进品牌化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选择.与“人力资本控制模式”和“董事会领导下校长负责制”这两种民办高校治理模式相比,“参与治理模式”在治理主体、治理依据、治理方式和治理效果等方面更具优势.在“参与话语”下,需要重塑民办高校治理模式,即从优化民办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教职工和学生的合作治理关系等结构性要素入手,进行综合性的治理改革,以实现民办高校的“善治”.  相似文献   

20.
健全的约束机制是现代社会组织治理的需要,也是促进民办高校公益办学、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从我国民办高校运作的现实看,内外监督与约束机制的失效具有普遍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甚至成为制约我国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瓶颈。应以健全董事会制度和监事会制度为着力点,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民办高校内部约束;政府应基于教育公益性的理念,加强监管力量,明晰监管方向,健全监管方式,提升政府监管的有效性;积极培育和健全民办教育中介组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民办高校社会监督,促使其"公益性价值"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