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001年,期刊市场又有许多新刊露脸。从以下所列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期刊看,这些新刊显示出期刊市场几大特征:一是在随着期刊集团化进程加快,传统名刊大刊借势进一步扩张,抢占新世纪期刊市场制高点;二是在“社刊工程”引导下,出版社成为新办期刊一大主力;三是全彩期刊已经成为新办期刊的潮流;四是资本在新办期刊中拥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五是国际名刊进入中国的趋势进一步凸显。这些新刊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定位,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为模式,甚至与资本进行紧密结合,显示出凌厉的攻势。预计在这些新刊中,有的过几年可能就会脱颖而出成为期刊市场中的新锐,但有的也极难熬到出头之日。  相似文献   

2.
每月视窗     
《新闻实践》2008,(5):64-64
新闻冲击力的美学尺度;“负面报道”:一个被模糊了的概念;政府对外传播中的“智库”与“第二管道”;提升地方党报竞争力的“三字经”;奥运电视的时间、产品与整合营销策略;新创期刊如何面对营销中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3.
如今人人说杂志难做,却仍有前仆后继的“烈士”投身于期刊江湖,每月都有涉及不同领域的各类刊物改刊停刊,但同样有五花八门的新刊面世。表面看来,期刊市场新陈代谢一切正常,实际上,在“烈士”们死而复生、生又赴死的轮回中,更多的目光都投向了内容制作、营销推广等方面,却往往忽视了一个致命的前提——读者定位。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取2011-2015年三个层次代表期刊的影响因子数据进行分类研究,研究表明:期刊影响因子出现“高者越高,低者越低”的马太效应;期刊的两极化趋势加剧.期刊影响因子的马太效应客观上助长了办刊者“唯影响因子论”的倾向;对研究者的学术研究方向和投稿期刊的选择产生导向作用;挤压非核心期刊的生存空间,学术成果的供给侧也被马太效应形塑,不利于学术研究及期刊界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符合多元化学术发展的期刊评价体系,是消除期刊影响因子马太效应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周秋利 《今传媒》2003,(6):46-47
我国的期刊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大到新刊创建,老刊整体改版,小到刊期缩短、页码增加、全彩印刷、版式改进,都在与时俱进,方兴未艾。遍览刊摊上争奇斗艳的封面就足以表明这一点。封面作为期刊的“脸面”,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营者无不加倍重视。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作为期刊“骨架”的目录,相对受到了忽视。 目录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翻阅期刊首先接触的是目录。主要内容、重点文章应一目了然,期刊宗旨风格特色等也应有所体现。如果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期刊市场风起云涌,不论是名刊还是市场新秀,都经受着市场的残酷历炼。挺立潮头的是那些大刊、名刊,他们就像一面面旗帜,引领着中国的期刊方阵,艰难而又义无返顾地迈向市场经济的大潮。因此,名刊、大刊的一举一动,表现如何,自然分外引人瞩目。他们的经验与不足,自然也成为中国期刊界的共同财富。正因为秉持这样的愿望,本刊才“斗胆”给一些名刊、大刊“挑刺”。今后,我们还将把这一尝试继续下去,不仅评点名刊、大刊,也说说新刊、小刊,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相似文献   

7.
首先我抓了一个“快”字。凡到馆期刊,当日我就以“新刊信息”“新书通报”形式予以报道,然后在几天之内,再以教学资料篇目索引形式予以报导;对其中较为重要者,则又以文摘形式,摘录成“教学参考资料选粹”,加工为二次文献。  相似文献   

8.
2002年中国期刊发展透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2002年我国期刊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我国期刊事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平稳而有序的。但总体上呈现出发展不够均衡的局面。具体来说,就是大刊稳中有升,而新刊难以打开局面,脱颖而出、崭露头角的极少。在2002年,一些发行量大、知名度高的期刊的发展可以说是稳中有升,并且继续在良性循环中发展。像《知音》前两年相继推出的几本新刊如《打工》、《好日子》等都获得了读者的好评,2002年又办了《商界名家》,并接手了《良友》,将其变更为文摘类期刊,初步形成了一组内容定位各有特色的期刊群,为组建期刊集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大型通俗…  相似文献   

9.
李保中 《传媒》1999,(3):12-14
期刊出版工作,是政治的组成部分。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期刊的生存、发展、社会效益。 把握期刊发展的主导趋势 有人认为,最近三年,抓治理整顿,不批新刊,延误了期刊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机。这是误解,应从政治上认识和把握形势。  相似文献   

10.
如今人人说杂志难做,却仍有前仆后继的"烈士"投身于期刊江湖,每月都有涉及不同领域的各类刊物改刊停刊,但同样有五花八门的新刊面世.表面看来,期刊市场新陈代谢一切正常,实际上,在"烈士"们死而复生、生又赴死的轮回中,更多的目光都投向了内容制作、营销推广等方面,却往往忽视了一个致命的前提--读者定位.  相似文献   

11.
张莉  曾洁  赵廓  石磊 《编辑学报》2023,(1):12-16
自主建设数字出版平台对建设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提升中国在全球的科技话语权非常重要。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支持下自主建设的数字出版平台SciOpen上线后,清华大学出版社加强运营实践,支持自主建设新刊创办,支持“借船出海”的英文期刊回归和学术资源的国内免费获取,创新出版模式支持期刊发展,以高质量运营增强平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运营实践过程中现阶段国内出版平台普遍存在的显示度不高、项目前期投入大、支持语种受限等问题给出解决建议。提出平台建设和期刊集群化建设的相互赋能、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建立科技出版生态系统等发展前景,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全球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据库建库方法,即利用网络,通过加强与期刊编辑部合作,联合建期刊目次数据库,这种建库方法,使新刊在出版发行的同种即能生成新刊目次数据库,并以该数据库为基础建立中文期刊目次网站,开展中文期刊最新目次定题通报服务。  相似文献   

13.
郭瑞璜 《今传媒》2006,(7):23-25
从封而看,《花花公子周刊》(图前)与《现代周刊》、《邮报周刊》并无多大区别日本期刊业是出版产业的主体,共约3500种杂志的销售额及广告收入构成出版产业的大头。每年都有大量新刊问世,也有许多杂志停刊,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不过是在“日本杂志的黑夜(”日本日经BP社董事长  相似文献   

14.
生物医学期刊的合作订购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的“医学期刊资源建设与共享协作组”,负责组织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的期刊订购协调工作。在全国实现了重要外文期刊基本上不再盲目减削,尖端与实用性强的新刊自觉引进的目的。另外,还对期刊合作订购协调的目的、协调中的分工原则与选刊范围及工作步骤、未来的展望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从“办刊热”到“改版热”—— 期刊市场步入全面调整期 期刊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是记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工具。从期刊内容和形式的流变中,不难看出社会进步的历史轨迹。 近两年,不少专家、期刊界同行和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回顾新时期的中国期刊之路。北京一家青年期刊的主编谈到,就期刊整体市场而言,1980年至1985年是期刊的第一个发展期,各种刊物如雨后春笋,发行量有升无减,青年刊物尤其红火;1986年至1988年是期刊的第一个调整期,只有少数新刊问世,期刊整体趋势呈下滑状态,许多“杂志大家”纷纷落马;1989年至1992年为期刊的第二个发展期,新创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初期,在成都有三家锋芒耀眼销路极广的小型进步刊物,就是《国难三日刊》、《时事新刊》、《大声周刊》。1940年春,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在成都制造抢米事件,掀起白色恐怖,就是从查封《时事新刊》(以下简称“新刊”)开始的。“新刊”的前身本是《国难三日刊》,所以要了解新刊的诞生,必须从它的前身说起。 1936年,四川省主席刘湘为联共压蒋,推动抗日建川,同  相似文献   

17.
调研国内18所典型“双一流”高校的学术期刊集群特征,探究其未来发展定位,并提出发展建议。“双一流”高校学术期刊集群呈现5个方面特征,即社会科学期刊与科技期刊相互补、中文科技期刊与英文科技期刊相协调、综合性学术期刊与专业性学术期刊相结合、创办高起点新刊与做精做强传统期刊相衔接、期刊载文方向与一流学科建设相匹配。“双一流”高校的学术期刊集群需要立足高校一流学术资源、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以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这是提高学术影响力、提升社会服务力和迈向世界一流的关键要素。未来高校需要整合内部资源进行集约化办刊,通过“传帮带”盘活区域内的“小”期刊以及联合外部资源进行协作化办刊,提升期刊集群的竞争力、服务力和显示度。  相似文献   

18.
杨晓丽 《青年记者》2016,(24):48-49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工具,更是要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传统产业的产业链流程,积极运用各类互联网工具和方法实现对全产业链的改造、创新与延伸,当然学术期刊也不例外.“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内容为王的实质并没有改变,但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对优质选题、优质作者、优质稿件的竞争将愈加激烈,期刊领域将呈现“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9.
黄小石 《今传媒》2003,(3):71-72
先来谈谈大陆期刊的发行。根据我的了解,大陆发行渠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成形。过去大陆期刊以邮局订阅为主,零售市场相当有限,这种情形不但使“新刊”行销遇到了极大的难度,即使一些“老刊”在内容上或版面上做了很大的更新,也不容易让新读者发现,因为它们都难透过零售市场被读者大众广泛接触到。  相似文献   

20.
对所需期刊品种多,而采购经费紧张的单位来讲,开展期刊的互借工作是一条很好的办法。由情报站牵头,联合本系统40家单位建立的一个系统文献协作网,每二个月发行一次“文献信息”,上面刊登新刊题录,读者能及时了解最新信息,并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