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王燕 《教育探索》2002,19(11):58-60
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教育价值的再思考。它是对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之应该如何的表述,以理想和超越为本质的非功利的价值取向是其核心和灵魂。依据价值关系的主体,有教育的个体伦理道德价值和教育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之分。前表现为满足个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求,后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教育要在功利与自由之间追求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利主义教育就是以功利主义为主导价值取向,教育过分追求功效和利益,进而被国家和个人当作追逐利益的工具。自由主义教育是一种理性教育,是以知识本身为目的的教育,是一种普通教育,是一种非权威性的教育。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需要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这种精神应当是超功利的。这样说,并非主张教育脱离实际,而是认为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育要在功利与自由之间追求平衡。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希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现代人在获得了物质、思考的极大自由的同时 ,感到了与自然、社会和信仰的隔离 ,感到了价值、文化和意义的危机 ;他渴望着和平、安宁和真正的人道 ,要求加强与提升精神生活。唯理式与机械式的科技社会导致人的价值的沦落和生活内在意义的丧失 ,以及教育过度地服务于实用和功利是造成现代人困惑的两个主要原因。人类的理想追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都呼唤着新的教育 :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祈望真正人道的教育、重塑人的价值、重塑人的信心、谋求新的精神境界 ,已成为现代人越来越普遍的心态。从一定意义上讲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正是人们的希望所在 ,也是新教育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4.
论新时代的教育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异化呈现出新的本质特征,生活价值的功利追求与技术知识对学校教育的统治,使受教育者在获得教育权力的同时,却丧失了生命的自由。学校教育只有在功利关怀与生命关怀之间寻求恰当的张力才能使教育在对异化的克服中,成为一种解放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教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哲学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哲学。以此为视角,对教育现实中的教育者角色强化、教育的控制性行为以及教育价值的外在诉求等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唤起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较多地注入了功利的成份,使得人们的各种行为也被染上了功利的色彩。在这样的背号下,教育也被世俗的蔓藤缠绕,它应有的价值与光辉正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与污染  相似文献   

7.
教育价值取向重建及消除边缘化学生的教学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价值的功利取向是一种社会取向,这种取向下的教育活动对生命价值有所忽略。对生命价值的忽略主要表现为对学生个性的压抑、生命存在的多样性被忽略。这些表现使那些处于不利境地的学生趋向边缘,成为课堂活动中的边缘化学生。课堂活动中要改变边缘化学生的生存状况就必须对课堂活动的价值取向进行重建。其主要措施有:关怀普及,从精英走向大众;构建生命化课堂教学的价值观;课堂评价的多元取向。  相似文献   

8.
价值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关涉事项值得追求和践行的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关键性价值教育内容由三大板块组成:一是人的价值的教育,二是教育价值的教育,三是知识价值的教育。第一部分探讨人的价值的教育要借助人性教育、道德品质养成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来完成。第二部分教育价值的教育提出"教育为何是无用的"的另类教育价值之教育主张和"教育为何是有用的"的正统教育价值的教育之主张。第三部分讨论知识价值的教育,提出知识价值教育历来更强调知识的功利价值,进而认为知识价值的教育要体现培养学生爱好学问的兴趣,让知识的价值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教育出现了偏重功利价值的取向,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负面效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要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应试教育体制中寻求答案外,绝不能忽略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化传统中的官本位思想、功利儿童观和整体性思维方式也是导致教育功利价值取向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10.
终身生涯发展观是一种整体观、一种全人观。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实困境表现为终身生涯发展观的缺失,即在内容上狭隘地指向了单一维度"职业选择",在目标上功利地指向了单一维度"实现就业"。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回归终身生涯发展观就要立足于学生的"可能自我",实现"职业选择"的教育朝着"职业潜能"的教育转向,立足于学生的"终身生涯"实现"实现就业"的教育朝着"实现价值"的教育转向。  相似文献   

11.
幼儿的需要作为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即其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中的一方,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极其重要,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绝不可忽视其巨大的教育价值。幼儿的需要在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价值,这在我们的幼儿心理学教科书中早有提及,应该说是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在从事幼儿教育活动之前就应解决的教育观念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幼儿的需要却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中原因在于广大的幼教工作者对如何尊重幼儿、怎样充分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特别是对“需要”这种心理现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与其教育价值的认识还…  相似文献   

12.
教育价值的功利取向对边缘化学生的影响及教学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价值的功利取向是一种杜会取向,这种取向下的教育活动对生命价值有所忽略。其社会取向主要表现为学业成绩取向、精英化取向和应试取向;对生命价值的忽略主要表现为对学生个性的压抑、生命存在的多样性被忽略。这些表现使郝些处于不利境地的学生趋向边缘,成为课堂活动中的边缘化学生。课堂活动中要改变边缘化学生的生存状况就必须时课堂活动的价值取向进行重建。其主要措施有:关怀普及,从精英走向大众:构建生命化课堂教学的价值观;课堂评价的多元取向。  相似文献   

13.
为数不少的儿童有过基于利己功利的宽容体验.从功利主义的视角看,儿童的这种宽容符合“无害一人地增加利益总量”的功利原理因而具有合理性.但儿童基于利己功利的宽容没有考虑他人和共同体的利益,宽容也仅仅是实现儿童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偶然性手段,这使得这种宽容具有局限性.面对儿童基于利己功利的宽容,价值教育需要思考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从基于利己功利的宽容转向基于共同体功利的宽容,引导儿童不仅仅将宽容作为增进个人和共同体利益和快乐的手段,而是将其作为自主追求的价值品质.  相似文献   

14.
当学生都能有机会接受更高教育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深刻理解金山人民对学校教育的“满意”。于是,我们再一次审视我们的办学理念。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如何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尊重教育对人的发展的评价,这个问题实实在在地叩问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作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教育生态正在静悄悄地变化,学校教育主动转型发展正闪耀着“微光”。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知识是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基础。而在现实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实质性内容的重要性。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和评判知识在教育中的价值,使学生在整个精神领域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功利化的人才培养倾向导致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呈现失衡状态.在对功利性的对抗和超越中,我们开始重新认识通识教育,并以其超功利性对失去文化底蕴的专业教育进行调整和重构,在实践维度上用通识教育的超越性去监督和指导现实功利,对功利化的价值认识体系进行重塑,以期从根本上改变高职教育功利化的培养逻辑,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教育价值研究二十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活动,教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始终是教育的宏旨要义,本文介绍了近20年来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缘起与特点,并对教育价值的本质,分类,教育价值观,教育地社会与人的价值,教育价值的评价与选择等方面的主要论点进行了梳理与盘点,并反省存在的问题,提示研究的方略。  相似文献   

18.
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是存在距离的,而这也是现实中我们往往对此产生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的根源。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根本看不到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盲目地、笼统地批判教育理论脱离实践;一种是人为地制造距离,使教育理论脱离实践。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力求创新教育理论,提高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认识水平,加强中介研究,寻找教育理论通向实践转化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李彪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1):25-29,56
鲁迅肯定、主张文学艺术的功利性。创作是为了改造社会和改良人生。他的小说创作,实践着他的文艺功利性的主张。鲁迅小说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面镜子,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写出了中国的特别国情,形象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鲁迅又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审美结构完成创作,感染读者,折服人心。审美价值受到功利的制约,功利价值又是建立在认识价值的基础上,而认识价值又是通过审美价值表现出来,最后达到功利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引起社会价值现的转变。大学生的价值观的转变表现为:价值取向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过渡,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价值评判由精神向功利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这一转变的心理本质,提出了一些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