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4):封二-封二
正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是我国生物标本收集保藏、科学研究和公众教育的重要实体和中心,收藏资源涵盖了动物、植物、菌物、古生物标本等,标本采集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地区和生境类型;目前由19个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作为依托单位的20家标本馆(博物馆)组成,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生物标本馆、一系列中国最大和最有特色的专类标本馆,牵头建立了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批准认定的两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是我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物标本资源保藏体系与数字化数据网络,也是生物标本资源整合与共享利用的平台,在国家战略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1995年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成立,旨在统一指导、协调中国科学院生物培养物资源工作,以加强对全院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支撑。2015年,该委员会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库工作委员会,包括隶属于中国科学院11个科研机构的12个资源库。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库保藏的生物资源类型涵盖了植物种子和离体材料、人及动物的细胞株和干细胞、微生物菌毒种、淡水藻种、海藻等,以其基础性、权威性和前瞻性区别于产业部门和大学所属的资源库,代表了我国生物资源设施保藏的水平;每年面向国家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环境治理、重大疫病防控、医药健康、生物能源开发、农作物育种等,提供各类生物资源4万—5万株/份。文章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库的基本定位、组成、生物资源规模,及其在科学研究、国家重大需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并根据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生物资源收集保藏和共享利用的重点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物标本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素材,是不可再生的战略生物资源。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是中国生物标本资源保藏、研究和科学教育的中心,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物标本能够提供物种、空间和时间3个维度的重要信息,有巨大潜力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挖掘、利用,可有效支撑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物种认知、生物多样性编目、濒危物种保护与管理、外来生物入侵防治、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及物种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未来对标本资源的建设和管理需要致力于更加全面地收集和保藏,加强深层次信息的获取和数据整合平台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曾艳  周桔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2):1345-1350
生物资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产、生活与生命健康的战略资源,也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基石,是国际布局与竞争热点。发达国家历来重视战略生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发掘利用。我国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生物资源领域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中国科学院整合了植物园、标本馆、实验动物平台、生物遗传资源库以及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等机构,构建我国核心战略生物资源平台,大力提升我国战略生物资源收集、保藏、评价、转化与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能力,支撑和服务生物产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Z1):95-96
中科院战略生物资源网络包括5个植物园、18个生物标本馆、11个生物遗传资源库、14个动物实验平台,以及17个院属单位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重点开展生物资源的针对性收集保藏与转化评价、生物多样性监测等,实现由生物资源的收集保藏向转化利用方式转变,构建生物资源转化为技术和产品的顺畅途径,支撑生命科学研究,服务生物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物标本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素材,是不可再生的战略生物资源。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是中国生物标本资源保藏、研究和科学教育的中心,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物标本能够提供物种、空间和时间3个维度的重要信息,有巨大潜力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挖掘、利用,可有效支撑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物种认知、生物多样性编目、濒危物种保护与管理、外来生物入侵防治、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及物种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未来对标本资源的建设和管理需要致力于更加全面地收集和保藏,加强深层次信息的获取和数据整合平台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支持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和运行团队针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关键物种灭绝、国家战略生物资源受到重大影响等问题,创建了亚洲规模居首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体系,进一步发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抢救性地保存了一批珍稀濒危、狭域特有和具有重要价值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梁卓  褚鑫  曾艳  周桔  马俊才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2):1399-1405
生物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组学时代的到来催生数据量级的增长将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向"数据密集型科学"的新范式转变。因此,生物资源的大数据与生物资源本身一样,也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成为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热点和战略制高点。目前,我国亟待加快建设国家级战略生物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全面支撑生物资源保存、利用、开发、挖掘和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体系,形成包括数据质控流程、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和数据转化中心的可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高效分析和可用、易用的综合数据系统,支撑我国生物资源前沿领域科学发现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信息平台配合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的建设,形成了包括数据管理规范、数据汇集平台、数据门户和数据可视化系统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数据生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数据的集成、共享、挖掘和利用。目前,该平台已经覆盖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标本馆、生物遗传资源、实验动物、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5类资源的42家单位,集成6 981 465条数据,且全部数据资源都可以通过数据门户进行共享。  相似文献   

9.
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保护、保藏、研究与利用是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 2001-2002 年列为“国际生物多样性观察年(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Year, IBOY)”.2001 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国际培养物保藏大会呼吁建立生物资源中心(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r, BRC), 以加强对生物资源的调查、收集、 保护、保藏、研究和利用。由于生物多样性对环境、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 联合国在将 2010 年列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的基础上, 又将 2011-2020 年列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十年”.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德铢  杨湘云  王雨华  蔡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25(5):565-569,550,472,571
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保护、保藏、研究与利用是当前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曾将2001-2002年列为国际生物多样性观察年(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Year,IBOY);  相似文献   

11.
通过阐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概念,探讨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影响,分析生物资源研究状况、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现代高新生物技术在生物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等,提出了在扩大内需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之时,应注重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机制、长效保护策略研究,为重点物种保护工程提供理论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同时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资源永续利用研发,推动新兴生物产业升级,对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都有重要指导作用。寻求自身发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将是人类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分析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等国政府对国立科研机构的主要治理模式、国立科研机构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等。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我国国立科研机构改革的4点启示与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国立科研机构战略定位与使命;以科学的分类管理模式监管不同类型国立科研机构;以长期稳定支持经费为主导配置经济资源;以人才管理制度创新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与竞争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到21世纪中叶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文章分析了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国际化是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履行国家使命的重要支撑,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队伍则是科研机构国际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回顾了中科院实施国际化推进战略五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目前的差距与挑战,并提出以高水平国际化推进中科院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发展思路与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4.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以国家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基础,中科院开展的院地合作,为国立研究机构科技资源与区域发展的结合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本文归纳了中科院院地合作的四种基本模式,并以院地共建研究机构为例总结了中科院在院地合作的空间布局、功能布局和学科布局等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自建院以来一直在国际科学前沿、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安全需求、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上寻求一种平衡。作为国家最高自然科学学术机构必须面向国际前沿、必须对人类有自己的贡献、必须自立于民族之林、必须引领中国科学的发展;作为国立研究机构又必须为新中国事关国计民生的经济建设与严峻的国防安全尽到自己的职责、必须成为国家高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必须在国际高技术领域有一席之地:作为用纳税人的钱支撑的具有良知的学术团体又必须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共享的资源与环境信息、必须为社会进步提供思想资源和文化食粮。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学科布局与发展就是在这三种强大力量的左右下进行的,她所走过的道路就是由几乎全面扑向国家与社会的事无巨细的技术需求到抽身致力于更为关键与事关长远的战略高技术、建立研发“航空母舰”集群。  相似文献   

16.
遗传资源是重要的战略生物资源,关系到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在生物产业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国际上对野生生物种质资源高度关注,尤其是对野生植物的收集保存。我国在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设施的建设和储量上已取得比较好的进展。文章建议我国未来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要更加重视顶层设计与整体布局;扩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普查收集,加强资源评价力度;完善和出台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的相关法规;促进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管理、执法的合作与联动;构建合理的人才队伍,确保现有体系的良性运转;加大对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相关的基础研究攻关和技术标准研制;制定公民对生物种质资源保护意识的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