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儿歌配乐朗诵活动中,教师利用音乐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或诗歌,再借助相应的儿歌(诗歌)图谱,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幼儿自主欣赏、感知儿歌本身所富有的音乐性节奏特点,激发幼儿用肢体动作自由表现儿歌内容,提升幼儿的有节奏地朗诵儿歌的能力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陈燕 《甘肃教育》2001,(9):17-17
朗读是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还是了解作者、丰富自己、吸引听众的纽带。朗诵是在朗读基础上的提高,是比朗读要求更高的艺术形式。配乐的朗诵可以渲染气氛、烘托场景、帮助衔接、强化感情和抒发情感,把听众带入作品意境中去,因此深受大家的喜爱,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喜爱。下面谈谈怎样进行配乐朗诵。   一、熟悉作品 要在掌握朗读要领和方法的基础上,认真理解和熟悉文学作品。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作品的风格;分析识别文章内部的部分、层次、段落、语句间的关系;最主要的是深刻领悟作品的感情色彩和…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音乐辅助教学,将那些生动感人的文字配上感情真挚、悦耳动听的乐曲给学生导言、配乐朗读、配乐朗诵、配乐叙述等,融音乐艺术与情感体验于一体,是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音乐能激活课堂气氛,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音乐能陶冶情操,能有效培养学生美好的文学审美情趣;音乐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名诗朗诵法。名人的诗句寓意极其深刻,感情相当丰富,写人状物十分生动。朗诵名诗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但是,朗诵时要挑选那些引人奋发、能激发人的感情的诗句,避开那些使人消沉、引起悲哀的诗句。   景物观赏法。大自然的美景、树木花草对调动人的情绪有很大作用。科学家研究发现:花香能使人愉快;绿色的世界,会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消除紧张压抑之感。   音乐欣赏法。轻音乐是一门艺术,它旋律舒展、节奏明快、格调清新。只要条件允许,可以打开录音机,听听音乐,以音乐的美感和深刻的含义来感化自己。   …  相似文献   

5.
(一)多媒体的运用使朗读更生动。多媒体中的朗读录音是朗读大师们给予我们的优秀作品,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语言、节奏、格调乃至蕴含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朗读训练,效果颇佳。另一方面.配乐朗读,可创设意境。调动情绪,对学生领悟作品内容.把握作品主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朗诵,顾名思义,就是对作品进行有感情、有内涵地诵读,从而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当我们听上乘的朗诵,会觉得自己渐渐地进入了作品的境界,从朗诵者的声音里受到了强烈的艺术熏陶。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一篇内容丰富的作品通过有声的语言化它诵读出来呢?  相似文献   

7.
听觉训练主要通过旋律听觉、多声部听觉、和声听觉等总结听觉基本要素,来培养学生音乐听觉的能力。通过感受丰富的旋律、感受复杂的节奏、感受美妙的和声、感受丰富的音色和感受多声部的层次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只有了解了听觉的方法,才能在演奏作品时更完美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丰富作品的色彩效果,对钢琴演奏中音乐的变化、感情的对比具有一定的审美和鉴赏力。  相似文献   

8.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涵盖音乐范畴内的各种不同内容,包括:朗诵、节奏、形体、声乐、器乐、听觉、乐理、声势八项内容,基本原则和特点是朗诵入手,节奏是基础,形体始终贯穿,要强调即兴性。民族幼儿园学习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从节奏儿歌到打击乐都有涉及。  相似文献   

9.
一、活动目标(一)理解诗歌内容,学会有感情地朗诵,充分体验诗歌中的甜美、舒适的意境.(二)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编诗歌,发挥想象力.二、活动准备(一)自制活动投影片(共四幅).(二)配乐诗歌《摇篮》.(三)录有优美、舒缓的音乐磁带.三、活动过程(一)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诗乐本一体,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用音乐导入,配乐朗诵,以乐促背,以乐做结,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引入音乐时,要注意恰当、适时、适度。  相似文献   

11.
张菊萍 《文教资料》2005,(2):190-191
近来连续听了一些语文竞赛课、观摩课、公开课,发现每一位授课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现代气息。但是笔者也发现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上存在一些误区,忽视了教育教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语文教学本身的特殊性,影响了整体的授课效率,得不偿失。初步分析,语文课多媒体的使用大概有以下一些误区:一、配乐不当,影响学生对课文的准确理解配乐朗诵是散文、诗词教学的有效手段,它可以让学生通过音乐释放的情感场,很快地、非常投入地进入作品的情境,更深切地感受作品。但有些教师使用的配乐朗诵课件可能是从网上下载…  相似文献   

12.
刘超 《华章》2009,(14)
通过对音乐节奏、动作节奏、神态及形态来论述花样滑冰的艺术美,并相应提出对音乐的选择与应用及选配音乐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旨在通过花样滑冰的合理配乐,提高花样滑冰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来推动花样滑冰编排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诗乐本一体,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用音乐导入,配乐朗诵,以乐促背,以乐做结,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引入音乐时,要注意恰当、适时、适度.  相似文献   

14.
浅谈歌曲主题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曲主题的创作是写好歌曲的前提,歌曲主题应与歌词主题相统一,要写好歌曲主题,不仅应把握歌词的主题,体裁,风格及其节奏,声韵,熟谙歌词所表达的情感,所塑造的形象以及所创造的意境,还应把握词曲关系,一般说来,音乐主题节奏及其音调起伏有时与歌词朗诵节奏,声调相一致,有时从塑造作品的整体形象出发,音乐主题节奏与歌词的朗诵节奏,音高运动方向与声调的起伏不完全一致,塑造生动,鲜明的形象不要急于求成,要善于抓住“灵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好作品的创作。  相似文献   

15.
会宁民歌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既有优美的旋律,又有美好的意境,如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会宁民歌与课文相协调、同步配乐朗诵会宁民歌,能够更贴切地理解课文意境、格调和旋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品诗八法     
文学鉴赏,是读者通过品鉴和赏析,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从而深入领略作品内在的旨趣和意蕴,以满足特殊精神需要的一种审美活动。诗歌(包括诗、词、曲)是作者用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炼的语言以描绘形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因而鉴赏诗歌就要抓住诗歌的特点,运用合适的方法,准确深刻地理解作品。一、反复吟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鉴赏诗歌,首先应加强朗诵。诵读时应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相似文献   

17.
张冰 《学子》2009,(11):19-20
台词考试的时候,考生可以事先准备一段诗歌、散文、故事、寓言或者话剧、电影中的一段独白。朗诵时间一般限制在三分钟以内。考生选择一篇自己熟悉的、喜欢的、能驾驭的文学作品,同时对所要朗诵的作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艺术表现,考官通过考生的朗诵,考查考生的声音条件和语音的规范程度、清晰度,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作品意境和人物形象的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寿光市大众健身活动中音乐运用状况的调查、归类与分析,得出寿光市大众健身活动中配乐项目,选配音乐的动机,所配音乐来源,所配音乐节奏,使用音乐的方式等各种结果。建议在大众健身活动中规范、恰当地选用音乐以增强音乐运用效果和健身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一、感情朗诵,体味诗韵之美黑格尔曾说:"诗词中必定包含音节或者韵,因为章节与韵是诗原始的唯一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它比华丽的词藻更为重要。"因此诗歌的音乐特征较为突出,诗词的节奏主要是为了迎合舞蹈与吟唱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与人的生理节奏以及生活、自然节奏相统一。人情感的不断起伏、波动和生活节奏的张弛度都决定了诗歌的节奏,古典诗歌的美主要在于音律之美,学生在朗诵时可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教  相似文献   

20.
在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刚入中学的学生,绝大部分只会跟着教师喊,还谈不上唱.对节奏、音准、表情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对作品的理解.经过节奏训练后,学生不仅能较准确地按节奏演唱,同时也在不同节奏的演唱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能比较有感情地唱一些歌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