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人的品格可分为四个等级,即小人、君子、贤人与圣人。周敦颐在其《爱莲说》中描绘了一幅君子的画面,在《太极图说》和《通书》中论及了圣人、君子的特质,其中《通书》将圣人论述得更为全面,且道明了为圣人之法.因此,透过《爱莲说》、《通书》基本上可以展示周敦颐的修养观:君子、圣人应有的内涵和特质;为君子、为圣人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个名句出自北宋周敦颐所写的《爱莲说》。周敦颐,北宋时志向高远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今湖南道县人(公元1017年—1073年),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掘赋》《爱莲说》等。《爱莲说》是周敦颐在地方为官30多年,清正廉明、洁身自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吴怿 《现代语文》2005,(9):29-30
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人品高尚,学问高深,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互为表里,建立了一整套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理学的开山鼻祖.他名廉表志,爱莲取德,修己治人,追求美好情操.他爱莲,更爱廉,借助冰清玉洁的莲花,进一步表达了他的爱廉思想,<爱莲说>是周敦颐爱廉思想的真情流露.  相似文献   

4.
何为君子     
唐先钜 《教师博览》2005,(10):21-21
北宋嘉佑八年(1003年),周敦颐47岁,这年的他写了《爱莲说》。作品说莲是“花之君子”.以物喻人。那么作说的“君子”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有五个要素,即“五不”。  相似文献   

5.
周敦颐所作《爱莲说》为散文名篇,其创作时地尚有争论,究其原因主要由度正《周敦颐年谱》中所载嘉祜八年“正月”、“五月”形近易讹所致。据宋刻本《濂溪集》所载,周敦颐当于嘉祜八年五月七日刻《游罗崖诗》于雩都善山罗崖,五月十五日刻《爱莲说》于同一地点。此即《爱莲说》第一次正式发表之时地。  相似文献   

6.
《爱莲说》以莲花自喻,托物言志,鼓扬君子形象。彼时思想界儒、释、道三家鼎力的时代环境,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形象自有一番趣味。它超越了儒家传统意义上的"慎独",强调入世;又忌讳一味追求"富贵",入世而不媚俗。本文试对此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通书》是理学奠基人周敦颐的重要著作之一。在《通书》中,周敦颐阐述了多方面的哲学思想,其中关于"师道"的内容尤其丰富。周敦颐赋予了师道多重内涵,提出了为师的标准,明确了为师的职责,揭示了为师的根本。他对师道的实施尤其重视:第一,重在高度的责任感;第二,贵在"务实"而远名;第三,还需"重思"。明确提出了"师"能"为天下善"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有言:“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于其下释曰:“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又从映衬中表白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相似文献   

9.
周敦颐《爱莲说》一文的教学,由地方摩崖石刻田野考察入手,探讨周敦颐《爱莲说》创作时间与地点。进而讨论《爱莲说》的作品主题:不是莲花与牡丹,而是莲花与菊花;不是富贵与廉洁,而是出仕与退隐。现代教育当以求真为首要前提,引导学生通过实物考察、文本分析、学术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研究,探求真理。  相似文献   

10.
在思想史定位上,黄百家表彰了周敦颐开创性理之学的学术贡献.在周程授受上,编纂者在承认客观师承关系的同时,又认为不能夸大其在学者思想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周敦颐著作的评价上,黄百家依据黄宗炎的考证,批评《太极图说》中夹杂儒释道三教思想,比不上《通书》之纯粹,因此反对朱熹以来的编纂顺序而将《通书》置于思想资料之首.在《太极图说》的本体论阐释上,黄宗羲一方面继承刘宗周的心学思想,一方面又受主张元气实体论的实学思潮影响,从理气合一的立场出发解释了周敦颐的太极说,批判了朱熹理本论的太极说阐释.在《太极图说》的修养工夫论阐释上,黄氏父子继承刘宗周的性情、理欲、动静合一论说批判了朱熹的二元论阐释.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设想宋儒理学家周敦颐,在其代表作《爱莲说》中构筑了他一心向往的“纯粹至善”的审美境界,以清雅香净,不受污染的莲花为喻,象征君子美德,抒发其恬淡高尚、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爱莲说》也因其成为千古流传的美文,一直受到读书人的青睐。如  相似文献   

12.
《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篇幅精练,主旨相近,意蕴深远,表现了两位作者高洁傲岸、刚正不阿的风骨与情操,这种精神是君子文化的典型组成部分。在古诗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有效利用文本蕴含的君子文化因素,既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君子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13.
德国科学家巴特劳特是一个爱较真儿的人,他特别喜欢中国古代文人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  相似文献   

14.
清风 《中国德育》2005,(9):80-80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相似文献   

15.
教育有没有终极关怀?有的,就是培养独立人格。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又说"君子不器"。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观点体现了教育的终极关怀:培养大写的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具有独立人格的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相似文献   

16.
翻开中国文化史,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清香,让人默默地感动。《诗经·郑风》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之佳句,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成为咏荷的千古绝唱。从诗歌源头《诗经》,再到现代散文,莲以清丽的容颜、高洁的情操,深植于中国文1人的血脉中。《清塘荷韵》选自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二,  相似文献   

17.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素来是儒家哲学人生目的。宋代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的著作《太极图说》、《通书》,对“诚”意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朋友,您喜欢荷花吗?每当盛夏,朵朵荷花在人而圆的绿叶衬托之下浮在水面上,显得轻盈娇媚,十分惹人喜爱。荷花也叫莲花,很久以来人们称莲花为“花中君子”,这是不是因为有了宋代学者周敦颐写的那篇短文《爱莲说》,莲花才有了“君子”这一雅号的?  相似文献   

19.
《爱莲说》一文不仅抒发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对于莲的深深爱恋之情,而且在褒奖莲的“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及“不可亵玩焉”的同时,也间接表达了他对菊或是牡丹的“不爱”.周敦颐之所以不爱“菊”,是因为菊的孤傲、不问世事,以明哲保身为由不敢与世事抗衡;而之所以不爱“牡丹”,或是因为它的谄媚、攀富、趋势.“菊花”和“牡丹”正是欠缺了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品德要素、佛家的纯净以及道家的本真,因此,造成了周敦颐爱莲,却不爱菊花和牡丹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换言之,周敦颐的儒释道三者合一的思想是他“爱”与“不爱”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周敦颐的《爱莲说》进行分析,发现文中不仅充分展现了“莲文化”的魅力,而且还含有佛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