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结合《孙子兵法》中所阐述的将帅“智、信、仁、勇、严”的理论要求,论述了武术教练员应具备“智”“、仁”“、信”“、勇”“、严”等基本修养,就《孙子兵法》在武术教练员武德修养方面的运用进行了探讨,为提高武术教练员的德育水平和全面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武术界不少专家学者对武德缺乏应有的认识的实况,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为出发点,重点以字源为逻辑起点解析了中华武德的内涵,得出以下结论:(1)"德"字的本意是心正、目正、行正,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发自于心、表现于行的一个内外统一的概念;"武"字的本意是持戈而立、举戈而动、荷戈而行,具体到武打技术,其核心是技击能力。(2)就核心层面而言,武德是限制习武者使用武力的内在制约机制,其存在的前提是习武者具备一定的技击能力,其核心是习武者发自内心地不随便使用武力,其根本是习武者具有仁爱之心。(3)拓展之后的武德涵盖了习武者在为人处事方面应遵循的各种日常道德规范和在习武过程中应具有的各种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内容。(4)升华了的武德是习武者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境界"。(5)武德中有些内容已经不合时宜,但其主体内容值得深入挖掘,继承创新,特别是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当今时代。  相似文献   

3.
鸡有“、武、勇、仁、信”五德,为世人所推崇,被视为阳明之神,“报晓”之物,是英勇威武,避邪祈福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谈将     
中国有句格言,叫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从中足见古人对“将”何等崇尚! 古人认为“将”之所以难求,在于将有“五材十过”。所谓“五材”,即勇、智、仁、信,忠;所谓“十过”,即有勇而轻死,有急而心迷,有贫而好利,有仁而不忍人、有智而心怯、有信而喜信人、有廉洁而不爱人,有智而心缓,有刚毅而自用、有懦而喜任人(见《黄石公三略六韬·论将》)。将有勇,就能身先士卒;将有智、就能无隙可乘;将有仁,就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将有信,就  相似文献   

5.
吴凤军 《精武》2007,(4):1-1
我们可以领会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武”的解释,然而这个“武”的解释与今天的“武”是有差别的。戈是古代长兵器,横刃,由铜或铁制成,但是这里“戈”是引申为战事、兵争的。“止”是禁止与阻止。在古代。止戈是控制异族进攻、  相似文献   

6.
文武     
王元 《围棋天地》2006,(12):97-99
在上一期中,涉及了对“止戈之武”的一些思考。其实,正因为“文”、“武”均为手段而非目的,所以,在围棋盘上,文武经常都是可以互为选择的。  相似文献   

7.
简析儒家思想对武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儒家伦理思想对传统武术伦理道德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传统武术伦理道德在汲取儒家伦理思想及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伦理文化。加强武德教育,对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华武术中的武德进行研究。从“仁”、“义”、“勇”、“信”、“礼”等几个方面阐述儒家思想对武德的影响。目的在于弘扬中华武术传统文化,提高习武人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8.
陈根远 《收藏》2007,(12):122-124
虞世南与《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人,出身东南名门望族。唐代杰出书法家,其书胎息智永,尤工真行,法度严谨而出之从容,圆融遒逸,风神萧散。据传,唐太宗从虞世南学习书法时,唯感“戈”法最难摆布。有一次写到“戬”(jiǎn)字,便将右边戈部空下,后虞世南补上,太宗以为得意之作。魏徵见之,赞:天笔所临,万象不能逃其形,今仰观圣迹,惟戬字“戈”法逼真。太宗所后,叹服不已。  相似文献   

9.
对“武”字寓意的全面解读,影响着中国武术核心价值的体现和发展战略的定位。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甲骨文“武”字的形质意象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止戈为武”“执戈而行”“武舞同源”和“神之足迹”都是从象形角度对“武”字内涵的多维阐释。根据形以呈象、象以尽意的思维逻辑,解读甲骨文“武”字不仅要“观其形”,更要“察其象”和“会其意”,对应“形、象、意”的不同维度,甲骨文“武”字分别呈现“征伐、权力、威势”三重寓意,即以“兵足”之形,呈“权力”之象,寓“威势”之意。只有站在“势”的高度通览“武”字的多重意涵,才能准确把握尚武精神的实质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也只有从至尊之“势”出发,才能会悟古人赋予甲骨文“武”字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0.
乔汉 《武当》2014,(2):36-37
很长时间以来,在中国武术文化界存在着武术去“武”化的两种现象,一种是文的,说文解字把“武”字解释为“止戈”;一种是实践,把武术作为一种健身操,虚练套路,追求动作高、美、难,亦或是像京剧中的武打比划,谈起武术的实战性,只言我们追求的是养生,现在不是冷兵器时代,或者是我师父、我师爷当年功夫如何如何,而内家拳派习练者,常挂在口头上的是张三丰创太极拳,“欲令天下众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击之末技”。  相似文献   

11.
袭建华 《精武》2009,(7):36-37
真正的中华武术必须有中华民族固有的易学、中医学术、孙子兵法和孔盂思想等高深的民族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和多学科的科学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华武术的整体文化。世界上只有真正的中华武术可武医结合地解读人的生命规律,训练人的智、仁、勇、能,提高人整个生命历程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是武术之本,掌握真正的武术技击能力是武术之魂。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为我国和谐社会构建提出的公民道德要求和准则。文章在社会主义荣辱观视阈下,对传统武德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传统武德中的"忠"、"勇"、"侠"、"义""、仁"思想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价值理念上具有许多契合点,能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体现了武德文化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3.
武术散打的武德和行为规范的重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军  解勇 《体育学刊》2002,9(5):65-67
结合日韩武道精神,分析了武术散打武德及行为规范的现状,认为重订武术散打练习的行为规范以重建散打运动的武德,是发挥武术教育培养功能的一条重要途径;指出重订行为规范应注意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换,确立现代价值目标,提倡新时代“忠”、“礼”精神3个方面;制定了“武术散打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为我国和谐社会构建提出的公民道德要求和准则.文章在社会主义荣辱观视阈下,对传统武德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传统武德中的"忠"、"勇"、"侠"、"义"、"仁"思想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价值理念上具有许多契合点,能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体现了武德文化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5.
《体育文史》2000年第3期发表了程大力同志的《“武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兼论“武德”在现代武术界之不合时宜》一文,观点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在武术界人人讲武德、武术报刊杂志处处提武德的今天,作者石破天惊,提出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有“治学不为媚时语”之勇气与胆识。然而,细读此文,笔者心中的疑团愈来愈强烈,“到底还要不要提倡武德?”一程文认为在明代以前,武德只不过是战争伦理学;武德渊源于清代民间秘密结社组织,不适用现代法制社会,现代武术界提倡“武德”是荒唐可笑的事情。然而笔者认为武德起源很早,不能简单地理解…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实武”、“虚打”、“侠”的文化内涵和“侠”的表现形式四个方面,以传统武术文化为视角审视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精髓。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是中国武侠电影中“实武”的基础和文化根源;“虚打”是以“实武”为基础的电影创作成分;“侠”的文化内涵与武德在本质上存在一致性;“侠”通过“武”的形式与观众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7.
张昀 《收藏》2001,(9):46-48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儒教精神载体的玉器也伴之久远。所谓“君子比德如玉”,“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絮之方也。”五德之说,即是从玉材的物理性质衍生出的儒教道德观念。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江春水的话,玉文化则是这东流春水中的一脉支流。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品阅“侠”文学作品,从中发现侠的言论行为与其内在武德修养、人格品位建立了某种必然的恒常性的联系,有效地使得侠之“武”升华为侠之“德”。即“赌技服人”的魅力风范,忍让谦恭的精神风度。该研究对当今“武术人”在武德修养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武术的固有本质特征是用于搏击的攻防性,法依攻防是武术技法的根本原理。而能否应用于搏击实战则是检验武术套路是否科学及习武者功力和技术高低的唯一标准。武者从戈,戈者主兵,兵者军战实力捕斗之事也。术者则指技术、技巧、方法和手段。武字由止戈二字构成,止戈为武内含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之意,而非以武残暴于人。可见先贤创立武术原本是一种用于阻止暴力侵害的搏击技术方法。因此,自古到今大凡能称作武术者,其各种功法和  相似文献   

20.
李柯凝 《收藏》2023,(2):17-19
<正>一、时代背景政治方面,刘贺被立为帝又被废黜。经济方面,丝绸之路拓宽了和田玉的引入渠道,和田玉数量增加。文化方面,儒家学说政治制度化,成为主流思想。玉的“仁、义、智、勇、洁”五德之说流行,玉被人格化,成为政治思想及道德观念的载体,佩玉之风盛行。二、海昏侯墓概况(一)墓主人生平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汉昭帝死后无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