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Ajzen(1991)在合理行为理论(TRA)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是目前解释和预测体力活动和锻炼行为最成功的理论模型之一。该理论认为锻炼的行为意向将会给个体锻炼行为带来最大程度的干扰,而其自身是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感三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前人研究表明,该理论对于意向和行为的解释力不高,并且存在"意向-行为鸿沟"(intention-behaviour gap)。本文介绍了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形成过程、研究现状,并重点分析了TPB理论模型对意向和行为解释力不高的原因,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理论的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基于健康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HAPA),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历时4个月对331名高校教职员工的体育锻炼行为及其相关社会认知变量进行3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结果期待和行动自我效能对锻炼意向的预测作用显著,锻炼意向能够很好地预测锻炼计划;恢复自我效能、锻炼意向和锻炼计划是体育锻炼行为的近轴预测因子;行动自我效能通过维持自我效能预测恢复自我效能。该研究验证了HAPA模型的连续性特征,为今后制定有效的体育锻炼干预措施,促进高校教职员工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提升健康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德国学者SCHWAZER于1992年提出了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HAPA),该理论同时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并将锻炼行为分为无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在无意向阶段,个体并没有要决定参加体育锻炼;在意向阶段,个体形成了参与身体锻炼的意向,但仍旧处于无运动或运动不足的状态;在行动阶段,个体进行充分的身体锻炼。前人研究已经证实,该模型可以对成年人锻炼行为进行有效预测和干预,但前人研究使用的阶段量表大多直接取材于TTM的5阶段测量方法,并不适合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3阶段模型。为了准确地测量个体所在的阶段,更好地检验HAPA模型的结构,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促进青少年锻炼行为的提高,以辽宁和湖南部分中学生为被试,编制了青少年锻炼阶段量表。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行为可以分为无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2)使用锻炼阶段量表可以进行3个阶段的划分;(3)青少年锻炼阶段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测量青少年锻炼阶段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4.
683名中学生完成了行动计划问卷、计划行为理论问卷和自编锻炼行为问卷的测试。分析发现:行动计划在锻炼意图和锻炼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行为控制感直接影响行动计划,且影响意图对行动计划和锻炼行为的预测力;整合的TPB模型可显著提高锻炼行为的解释力。该研究表明,行动计划是衔接TPB构念与锻炼行为的重要后动机变量,建议未来应以整合模型进行实验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5.
分层整群选取长沙市706名青少年研究对象,检验健康行为程式模型(HAPA)应用在青少年群体锻炼行为中的行为阶段非连续性及社会认知变量的阶段差异性.结果表明,危险认知、结果预期、自我能、行动计划及锻炼行为等变量在不同行为阶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阶段非连续性检验方面,对前意向者,危险认知、积极预期及自我效能是该阶段显著预测变量,总共解释锻炼行为变异量的40%;对意向阶段,自我效能及行动计划是该阶段的显著预测变量,解释锻炼行为变异量的27%;对行动阶段,危险认知、自我效能、行动计划是该阶段的显著预测变量,解释锻炼行为变异量的25%.阶段非连续性及社会认知变量的阶段显著差异性为健康行为促进中阶段匹配干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沈梦英  刘青松  毛志雄 《体育科学》2012,32(10):33-38,49
对健康行动过程取向(HAPA)理论的结构和阶段的假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了检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久坐少动的中国城市成年人的锻炼参与。采用结构公式模型对336名成年人的样本数据(年龄:28.77±6.10岁)进行了基于HAPA理论的结构检验;采用事后对比分析和多项式趋势分析对HAPA理论的非连续性模式和非线性趋势进行了检验,即对此理论阶段的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的主要结论:1)HAPA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释中国文化背景下成年人的锻炼行为;2)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HAPA理论为阶段理论模型。建议在后续的研究中需加大样本量对HAPA理论模型的结构及阶段的假设进一步验证;并采取纵向的研究设计基于HAPA对人们的锻炼行为进行干预。建议,促进个体规律地参与身体锻炼,需强调锻炼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相似文献   

7.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等,解释移动干预技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行为意向,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探析移动干预技术对锻炼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认为:(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与行为意向存在明显的同向变动关系,并且态度和行为控制感仍是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较强因素,但是主观规范不能预测体育锻炼行为。(2)使用移动干预技术干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体育锻炼行为意向作为中介变量,移动干预技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锻炼意向,并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行为。移动干预技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为了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建议将课外体育锻炼移动干预技术规范化,制定恰当的监督制度,纳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8.
在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基础上,引入身体活动习惯行为与执行意向,构建扩展TPB(METPB)模型,检验该模型对9~19岁青少年群体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的适用性,探讨该模型对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青少年MVPA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假设模型的拟合度可以接受,纳入习惯行为与执行意向后,METPB显著地提高了其对身体活动行为的解释力。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MVPA行为意向有显著性影响,解释了31.4%的行为意向方差;行为意向和习惯行为对MVPA行为有显著性影响,解释了18.7%的行为方差;执行意向加强了行为意向朝实际行为的转换。METPB模型对于不同学习阶段青少年MVPA意向及行为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主观规范对小学生与初中生MVPA意向产生了显著性影响,而对高中生的MVPA意向并无显著性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对3个阶段学生的MVPA意向产生的影响随着学习阶段的上升不断增强。建议:在对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干预中,政府、家庭、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于身体活动参与的正确态度,提高其参与身体活动的意愿,培养其参与身体活动的行为习惯,且在对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时考虑学习阶段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健康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HAPA),针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向,进行了纵向准实验的心理学干预研究.研究被试为武汉某高校18名本科二年级学生.研究开始前所有被试均处于体育锻炼的决定前阶段.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控制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一周的旨在促进体育锻炼意向的心理干预.分别在四个测量时间点测量所有被试的锻炼意向变量和锻炼计划变量,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和协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与控制组在锻炼意向的变化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然而通过比较效果量的大小,干预组表现出在锻炼意向变化上的优势.在锻炼计划的变化上,干预组和控制组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针对决定前阶段个体,阶段匹配干预对锻炼意向的促进作用,为今后更加有效地促进个体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和行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运用合理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预测北京市两所高校的199名大学本科学生4周的身体锻炼行为,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个体锻炼参与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结果表明,合理行为理论的态度维度能够对锻炼行为意向产生显著性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提出的行为控制感显著地提高了对锻炼意向的预测水平;社会认知理论对锻炼行为的预测达到了显著性的水平,其中自我效能感和行为自我评价为预测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锻炼行为理论的评价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分析和评价锻炼行为的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模型和综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今后锻炼行为理论可能的发展方向:有效区分锻炼行为阶段,进一步整合锻炼行为理论,强化锻炼行为的实验干预研究和纵向追踪研究,充分考察锻炼行为理论的效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跨情境模型考查体育课堂中教师提供的需求支持对青少年闲暇时间体力活动自主动机,行为意向和实际参与行为的影响。方法:以1300名11-18岁青少年为被试,采用体育课需求支持问卷、体育课自主动机问卷、闲暇时间自主动机问卷、计划行为理论问卷、体力活动行为问卷进行测试,以Mplus7.4检验各变量间关系。结果: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体育教师课堂中提供的需求支持正向影响自主动机,课堂中的自主动机产生跨情境效果转移到闲暇时间自主动机,闲暇时间自主动机通过计划行为理论变量对体力活动意向和行为有间接影响作用。结论:研究结果有效支持了模型中体育课需求支持影响闲暇时间体力活动动机、意向和行为的跨情境效应。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众对于体质健康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体育锻炼俨然已经成为了满足此需求的重要手段。为了对体育锻炼动机的产生过程展开深入探索,本研究在锻炼行为理论视角下对运动技能学习意向在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产生过程的中介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采用理论综述的手段概括当前在锻炼行为理论视角下对动机与行为意向的研究近况,并对运动技能学习意向影响体育锻炼动机产生过程的机制进行分析;二是在计划行为理论与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局部整合的假设模型。  相似文献   

14.
郭强 《浙江体育科学》2013,35(1):98-102
基于计划行为和自我决定理论的假设,观察信息型和行为型干预方式对大学生锻炼价值观、锻炼态度、锻炼行为控制感、锻炼动机等4项心理因素产生的影响效应.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锻炼行为心理影响因素测试量表》,选取普通高校二年级有不良锻炼行为特征的学生100名组成研究样本,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通过多因素设计,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设计干预实践.在为期9周的干预实践前后分别对4项心理因素进行了测量,获取相关数据,对其进行相关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①具有不良锻炼行为特征的大学生在锻炼坚持行为意向和锻炼坚持行为之间基本一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研究所采用的信息型和行为型干预手段有效提高了具有不良锻炼行为特征大学生的4项心理因素水平;③由于被试数量较少及研究内容所限,研究没有对4项心理因素对锻炼坚持行为和坚持意向进行回归分析.因此,4项心理因素水平的提高是否会必然引起锻炼参与性和坚持性的提高是下步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身体锻炼行为转变的研究源自促进个体健康的研究,身体锻炼行为研究是健康促进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促进身体锻炼行为的研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内容。为了解释身体活动行为或者为了说明身体锻炼行为受哪些因素影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身体锻炼行为的理论模型,个人内部理论是其中重要的理论之一。个人内部理论认为锻炼行为的根源首先主要在于个人的控制,用个体对行为的信念、态度和意向来解释意志控制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取样法时间纵贯研究设计,采用量表在693名青少年中初测行为意向、锻炼技能及锻炼活动等变量,4周后复测行动计划及锻炼活动等变量,检验锻炼技能在青少年锻炼行为意向、行动计划及锻炼行为间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锻炼技能、锻炼行为及行动计划等变量间性别差异显著;行动计划是行为意向与锻炼行为间的中介变量,行动计划的中介效应受锻炼技能变量的调节,掌握锻炼技能者随后锻炼活动多而锻炼技能少者,锻炼活动少;被试性别及初测锻炼行为是复测锻炼行为的显著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7.
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跨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跨理论模型,采用对587名知识分子问卷调查数据,对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人群的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处于坚持阶段的锻炼者每次锻炼时间最长、每周锻炼次数最多,行动阶段的锻炼者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数量最多;②随着锻炼行为阶段向前发展(前意向→意向→行动→坚持),锻炼频率呈现持续递增的趋势;③处于行动阶段的锻炼者锻炼动机最强;④在前意向→意向→行动的变化阶段,锻炼动机都呈现出增强的趋势,但在行动→坚持的变化阶段变化非常小,且有减弱的趋势,锻炼动机对锻炼行为阶段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前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基本内容对518名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和模型构建,目的在于了解锻炼动机的内化和行为促进的机制,同时寻找一个有效的干预手段,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使外部动机逐步内化为内部动机,研究获得一个能够预测和解释大学生锻炼自主动机、锻炼意向和行为的简洁模型;(2)锻炼动机的内化和行为促进过程中,3种基本心理需要具有不同的中介作用,自主需要的中介强度最大,属于完全中介。(3)社会支持对大学生锻炼自主性动机、锻炼意向与锻炼行为影响显著,是内化动机和促进锻炼行为的有效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9.
于春艳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107-112,126
以毛荣建(2003)所提出假设(在TPB理论基础上做出改进,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情感体验3个变量融入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用来测量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为研究理论依托,进一步验证体育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对在校大学生分层随机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锻炼者与非锻炼者在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性别因素不能影响锻炼人群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各项维度得分的差异性的结果,非锻炼人群也是如此;体育锻炼活动中,决定行为意向的关键变量因素是态度;具有高情感体验、或高认知的大学生,并不一定是锻炼者。路径分析说明,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认知、目标态度、主观标准一方面通过行为态度间接作用体育行为,另一方面,行为习惯、目标态度、主观标准对体育行为还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身体锻炼行为转变的研究源自促进个体健康的研究,身体锻炼行为研究是健康促进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促进身体锻炼行为的研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内容。为了解释身体活动行为或者为了说明身体锻炼行为受哪些因素影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身体锻炼行为的理论模型,社会生态行为理论主要考察人和它所处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关系。行为的社会生态学模型主要研究社会文化和物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考虑个体在行为改变过程中的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