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三维测力台,对我国12名沙滩女子排球运动员进行了沙滩和硬地2种介质上原地起跳的动力学测试。结果表明,沙滩原地纵跳和硬地原地纵跳的起跳用力方式相同,但动力学机制存在显著性差异,这是沙滩训练弹跳力的重要动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运动训练中,有些教练员和运动员,采用跳深练习作为提高起跳能力的手段,但跳深对于提高起跳能力究竟有什么作用,还有待证明。本文通过跳深和原地纵跳的起跳阶段某些下肢肌积分肌电图的变化,探讨跳深能否提高起跳能力的问题。 1 研究对象和方法对体育系男生10人,采用表面电极引导,记录跳深(高度70厘米)和原地纵跳的缓冲阶段和起跳阶段股外侧肌、胫骨前肌、比目鱼肌和趾长屈肌积分肌电图  相似文献   

3.
下肢形态、膝角与纵跳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跳又称弹跳,分原地纵跳和助跑纵跳。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的弹跳能力对完成某些动作极为重要。一般说原地纵跳能力强的运动员、助跑纵跳能力也较强。而纵跳能力的强弱又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运动员下肢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下肢形态结构的材料已有很多记载,下肢活动中足的特点也有不少报道和研究,引起下肢活动的肌肉及其作用也有过研究。而在纵跳时膝关  相似文献   

4.
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青年男篮、哈尔滨体育学院男篮为研究对象,采用CybexNorm多关节等速测力仪和运动录像相结合的方法,对运动员的原地纵跳、上步纵跳及下肢等速肌力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专业队和非专业队篮球运动员膝关节伸肌的退让收缩能力、下肢弱侧肌力及下肢左右同名肌存在一定的差异,且这种差异对篮球运动员双脚同时起跳时的弹跳力有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纵跳摸高能力是优秀篮球运动员比赛争抢板球和原地起跳投篮的重要专项素质之一,纵向摸高素质的提高与多种跳跃素质(如助跑摸高、五级蛙跳、连续快速起跳等)可能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假说)。男子篮球运动员纵向摸高素质与跳跃素质的相关关系和科学训练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文章以山西省体育职业学院20名男子篮球专项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测试法测出:原地纵跳摸高、助跑摸高、立定跳远、30秒单摇跳绳、五级蛙跳、立定三级跳各项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运用录像拍摄和三维测力同步测试的方法研究原地连续纵跳动力学信息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缓冲结束瞬时力值、蹬伸力峰值、蹬伸平均功率和冲量都随着原地连续纵跳运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P<0.05);不同频率原地连续纵跳缓冲结束瞬时力值和蹬伸力峰值对起跳效果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60次/min频率作用下缓冲结束瞬时力值和蹬伸力峰值明显大于40次/min和50次/min两种频率(P<0.05),而起跳效果却较40次/min和50次/min两种频率差(P<0.05);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运动前期的恢复系数都大于1.  相似文献   

7.
运用Vicon运动影像捕捉分析系统,对运动训练专业二级运动员原地纵跳、半蹲跳及不同高度下落跳深动作进行采集与三维重构,运用V3D系统完成身体质心位置坐标计算。依据肌肉收缩理论,借鉴前人对肌肉弹性能利用的计算方法,对受试者不同高度下落跳深的弹性能利用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一般水平的运动员跳深练习中肌肉弹性能利用率,随着下落高度的增加,表现出"增大—峰值—下降"的单峰波特征,最大利用率大约出现在40 cm的下落高度;原地纵跳练习的肌肉弹性能利用率与跳深练习的最大利用率相接近;仅就肌肉弹性能的利用方面,原地纵跳是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立定三级跳远的训练过程中,一般分为第一跳、第二跳、第三跳,每一跳又可分为起跳、腾空、着地等几个环节,根据各个环节的动作要领,进行针对性训练,将会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一、第一跳主要训练方法1.双脚起跳的训练方法大力量提踵,中等力量半蹲,小力量蹲跳起,原地纵跳,原地抱膝跳等。2.腾空动作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验法,按原地纵跳能力把受试者分为优秀组和一般组,研究不同组间受试者的身体形态指标和原地纵跳能力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相对跟腱长和原地纵跳能力成反比,组间只有大腿围、小腿围和原地纵跳能力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跟腱相对较短而腓肠肌相对较长者,有更好的原地纵跳能力;跟腱长Ⅱ相对长反映原地纵跳能力可能更合适;初级选材用形态学指标推断运动能力,可能只在特定的年龄、人群中适用,同时还要考虑运动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运动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对跳高运动员下肢肌的承受能力进行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①跳深纵跳练习可以作为提高跳高运动员起跳能力的专项练习;②跳高运动员起跳腿的承受能力直接影响缓冲和蹬伸过程,并最终影响起跳效果;③膝关节和踝关节,尤其是踝关节是二级跳高运动员下肢承受能力的薄弱环节。同时膝关节是最大缓冲时刻的“关键性环节”;④二级跳高运动员产生最大反跳高度的适宜高度为(35.0±4.56)cm,最大反跳高度为(48.00±3.78)cm;⑤适宜高度跳深的冲击载荷与摸高成绩、适宜高度跳深纵跳的反跳高度与助跑摸高成绩均呈高度相关,两者均是评价运动员起跳能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