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抓“题眼”进行突破。“题眼”,是指题目中具有丰富内涵的字眼。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字眼进行质疑,必然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探究心理。如教学人教版(以下同)第十一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可抓住“壮”字切入:看到这个“壮”字,你有什么疑问?霎时,教室里沸腾了。将其理顺后,按难易可概括为五个问题:(1)“壮”是什么意思?(2)什么样的人可称作“壮士”?(3)文中这五个人怎么会成为“五壮士”?(4)“五壮士”有何壮心、壮言和壮行?(5)你想对“五壮士”说些什么?由于学生在主动质疑中达成的目标,接下来的探究释疑也就水到渠成了。2.抓词语进行…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第十册23课《难忘的一课》时,我们抓住“题眼”、“文眼”、“字眼”,引导学生“粗读”、“细读”、“研读”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抓住题眼,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这节课是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3.
《山间又响马铃声》是第十册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此文,我采取以下环节,指导学生自学,获得较好效果.一、抓题眼统领全文.题目中“又”字巧妙地道出了马铃声的变化,可以说,是统领全文的字眼.我抓住“又”字,设计提问:1、“又”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如下的方法,有利于抓住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最佳时机,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紧扣文眼,破题明旨“文眼”也叫题眼,即课题中揭示中心的关键字词。透过它,可窥视全文的中心,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它,便于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情思;突破它,利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自然渗透思想教育。如《狼牙山五壮士》(九册)课题中的“壮”字即是文眼。全文五个段都着笔于“壮”。若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5.
<正> 在阅读课文时.我们可以抓住课文的特点.从某一课题、某些词句、某一段落来理解课文和分析课文。抓题眼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精心构思.分析全文。如《狼牙山五壮士》,可从“壮”字入手分析:五壮士“为了拖住敌人”用“壮智”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用“壮志”掩护主力部队把敌人引上绝路。以伟大的“壮举”  相似文献   

6.
一、抓住题眼,区别文章的体裁 首先要从大方面把内容划开,即“写什么”,然后考虑“怎么写”。 区别抓住字眼,明白什么题目是写事,什么题目是写人。例如《这件事教育了我》与《我尊敬的一个人》,前面的题目是写事,从题目上,题上“事”教育了我;后一个题目写是写人,从题目上,题眼写“一个人”,要求互相区别,审题时分清写人和叙事,了解文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的是一个悲壮而真实的故事。根据教材的单元训练项目和课文特点,笔者认为教学重点应紧紧抓住描写五壮士的思想、语言和行动等有关语句,至始至终注重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分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五壮士的崇高精神。因此,教师紧扣文眼“壮”字去组织教学。这样,不但能突出重点,且能使教学收到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效果。一、课题切入课解“壮士”“一九四一年秋,日军收集大量兵力进犯我狼牙山区……”教师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引出课题。问:“课题中为什么用”壮士”。“壮”字为什么不换成“战”,“烈”或“勇”字呢?什么样的人称作“壮士”呢?(学生查字典。壮士:豪壮而勇敢的人。)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人的什么精神?(“壮”字体现勇敢不怕死的精神)。五壮士是哪五位?为什么成了“壮士”?这样,一连串有关“壮”字的设疑造成的悬念迭起,直奔课文主旨。  相似文献   

8.
分析课题结构抓“题眼”徐海兵,曾泉根(峡江县巴邱小学)语文教构中,很多课题有凝聚文章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关键性字眼,即所谓"题眼"。在阅读教学中,从分析课题的语基结构入手,抓住题眼,可以使学生迅速把握文章重点,明确中心,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学会审题的...  相似文献   

9.
自学辅导提纲设计得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学兴趣、自学情绪和自学效果。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征和教材呈现的知识特点,我们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来编拟自学提纲。 1.抓教材重点。学生在自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抓住教材中所编知识的重点。教师在设计自学辅导题时,无疑要从突出重点这一思想出发,考虑辅导题的设置。例1,“一位数除两位数”。抓这一节的重点可设下面6道思考题:(1)“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2)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读“26÷2和2)26”时,不同的地方是什么?(3)用竖式计算例2“32÷2=16”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什么?(4)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的方  相似文献   

10.
文泽芝 《湖南教育》2003,(11):37-37
抓住“题眼”,引导学生粗读课文。教学时,抓住题目的中心词———题眼。例如课文“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甲”字就是“居首位的,第一”的意思。由“桂林山水甲天下”引出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让学生具体感受它们的美,最后可获得清晰的感受:桂林的山水确实天下第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抓住“文眼”,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文眼”是作者感情升华的表现,在文章中常常能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熟读“文眼”所藏的段落,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地扩展开来,这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起到事半功…  相似文献   

11.
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 ,揭示课题1.小朋友 ,现在是什么季节 ?你是怎么发现的 ?(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板画大树、落叶等 )2.(教师边画边说 )这些从树枝上落下来的黄叶 ,我们就叫它———落叶。 (出示课题“落叶”)3.学习生字“落”。(1)“落”字在念一年级时已经见过 ,谁能告诉我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学生说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学生仿写。 )(2)这个字很有意思 ,蒙住“艹” ,下面也念“lu惏”(渗透形声字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自主识字1.自由读文 ,掌握字音。2.自主实践 ,识记生字。(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我们已经学过哪…  相似文献   

12.
一、扣题眼初读感知“联系”《蛇与庄稼》一文的课题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据课题这一特点,揭题后教师可扣住题中“与”字提出问题:“蛇”是动物,“庄稼”是植物,这两种不是同类的事物用“与”字连起来说明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后就会发现,课文...  相似文献   

13.
《丰碑》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 ,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学是要力戒琐碎的情节分析 ,抓住重点 ,加强内心的体验 ,使知识、智力、能力、情感得到和谐地发展。一、切入重点 ,题文联系 ,感知丰碑1.就题解题。怎样记住“碑”字呢 ?读准了“碑”,再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分析字形 ,去掉“石”是个什么字 ?换成“月”、“片”、“口”等偏旁分别又组成了什么字 ?你见过碑吗 ?一般指什么 ?“丰碑”是指一块怎样的石碑呢 ?(高大的石碑 )2 .借文解题。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 ?课文里的丰碑…  相似文献   

14.
片断一:互质数   (学生做完“做一做”中的两道题后 )   师:观察比较刚才做的第 2题,我们求出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与前几题有什么不同 ?(“做一做”第 2题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都是 1,并且只有 1。而其它各题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约数。 )   师:像这样公约数只有 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板书 )   (1)师:如, 7和 5是互质数, 7和 9呢 ?为什么 ?8和 9是互质数吗 ?为什么 ?   (2)试一试,你能举出两个数是互质数的例子吗 ?(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举例判断 )   (3)想一想,怎样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 ?   (4)思考后回…  相似文献   

15.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材的高度概括。文学作品题目中的字眼,往往标明了文章的中心,暗示了作者思维的形象。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题眼,因势利导,了解作者怎样运用形象思维,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下面以小学六年制第八册第9课《花潮》为例谈谈教学体会。这篇讲读课文,描述了在昆明市圆通公园观海棠花的盛况。作者借“潮”比花之形,颂如花的盛世。教学时,我抓住题中的“潮”字,启发学  相似文献   

16.
清代著名文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文有文眼,题有题眼。”题眼乃神光之所聚,通观全篇,《黄山奇石》着“眼”于一个“奇”字,教学时可以扣“眼”解文,缘“奇”激趣。抓开头,由“奇”到“趣”,总体把握。课文开始先交代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用“闻名中外”强调它的知名度,用“秀丽神奇”点明它的特点,其间蕴含一个“奇”字,随后照应题目突出“怪石”的形状,其间蕴含一个“趣”字。教学时先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根据图意进行描述:黄山风景区,奇峰突起,云雾迷茫,景色秀丽神奇,令人心驰神往。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由“怪…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中,有的题目往往由于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点多或已知条件被隐含等原因,造成学生读不懂题,不知从何处下手;有的题目看似简单,却易受表面假象的迷惑,仍得不到正确结果,此题常常被称之为难题,而在这些题目当中往往又潜伏着一些关键的词语,如:“缓慢”、“即将”、“至少”、“恰能”、“最大”等等,若能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分析其所提供的信息,顺滕摸瓜,就能迎刃而解.这些词语就被称之为“题眼”.下面就几个常见例子,说明如何审题,抓住“题眼”,寻找突破口.一、“题眼”对解题思路的突破学生常常会…  相似文献   

18.
蒋赛萍 《文教资料》2009,(31):63-64
阅读文本抓住“文眼”.能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益。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抓住“文眼”:阅读的重要性以及什么是“文眼”;“文眼”的位置不同,作用不同;怎样抓住“文眼”,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9.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片段一:揭题时的识字教学(一)创设情境,谈话揭题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瞧,这是什么?(出示葡萄图片,在葡萄图片下面贴生字卡片:葡萄)(由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把所学生字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符合低年级学生识字特点。)师:看着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吗?生:这两个字都读第二声。生:“萄”跟“葡”做朋友的时候读轻声。教师指名学生个别读、齐读。(强化训练,使语调更准确。)师:除了字音上的发现,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生:这两个字都是草字头。师: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20.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探疑则能获益。”语文的本质是通过涵咏文字,提升人文素养,提高语言敏感度的基础学科。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质疑,从质疑中读书,从质疑中领悟文本,才能内化于心,丰富自己的语文积累。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并在学生的质疑问难处点拨迷津,展开探究,这能使课堂教学风生水起,柳暗花明。一、在题眼处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题眼是文章的根本所在,也是探寻文本主旨的关键点,在语文阅读课堂中,从题眼人手引导学生质疑,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我在上课之初便让学生针对题眼质疑。师:大家一起读题“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注意,哪个字眼的语气要重?生:必须。是命令的口气,不容商量,必须无条件服从。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质疑:这是谁对谁说的话?(爸爸对儿子)为什么必须要放掉?钓上来的鱼为何不能带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根据自己的质疑,仔细寻找文本的脉络,梳理线索:抓住“必须”两个字,首先要读出“我”钓到鱼儿的兴奋、快乐,然后要读出爸爸态度的坚决、不容商量。这样一来,钓到鱼儿的快乐与必须“放掉这条鱼”的命令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爸爸的不容置疑和“我”的心理矛盾,构成了文本的精彩看点,借此,学生也深入体会到了文本的意蕴。那么对“我”来说,到底放还是不放呢?这是学生急于知道的问题,也是他们乐于继续读下去的动力所在,这种希望尽快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的阅读欲望激励着学生深入课文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