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冷战后日本政局动荡,各政党分化组合频繁,政治日益右倾化,对整个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从叙述冷战后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变化入手,深刻分析了其特征及原因。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所推行的一系列内政与外交政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新时期更好地发展中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日本政治日益保守化。其表现一是竭力突破日本和平宪法;二是加速军事大国化步伐;三是否认侵略历史。冷战后的日本政治保守化一方面对日本内政外交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严重伤害了毗邻诸国的感情,对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值得人们警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日本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些调整,这是冷战后国际战略环境变化以及日本"普通国家"战略目标确立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基于中日两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做出的必然反应.本文就对近年来日本对华外交政策调整的表现及成因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日本的对华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4.
当前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和柏林墙的倒塌 ,宣告了 1 945年“雅尔塔会议”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阵营冷战对立政治局面的结束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成为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 ,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不甘落后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拓展国际空间 ,积极推动多极化的发展 ,国际政治舞台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要问题 ,对话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方式。同时 ,由于失去了共同的敌人 ,短时没有战争威胁 ,西方阵营内部也在积极进行力量重组 ,出现种种分化。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 ,虽然冷战结束、西方…  相似文献   

5.
日本科学技术的新目标姜言丽译喻京校日本战后50年是在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沿着复兴与经济强国的道路一直快速地前进着。在这段时间,日本的基本战略是科技立国,完善教育体制,以理工科特别是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大量辈出为基础发展工业,并以金融资本为中心,不断地振...  相似文献   

6.
舰艇核防护     
北军 《中学科技》2011,(5):42-43
冷战期间,美苏双方海军进行了无数次核条件背景下的作战演练,冷战结束后,类似的作战学习似乎已经被忘记。但日本此次核泄漏发生后,美国海军航母编队受到了轻微核辐射,  相似文献   

7.
日美安全保障体制是冷战的产物,冷战后仍是日美关系的重要基础。随着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日本已经突破自主防卫底线,进入国际安全合作领域。日美关系日益向着更加对等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方向发展。战略同盟关系依然是美日追求最高国家利益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以大国合作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成为维护世界安全的新秩序。然而,1947年3月冷战的爆发极大地冲击了雅尔塔体系的大国合作大厦。以美国和苏联各自为政的两大阵营时而合作,时而对抗,但对抗始终没有冲破合作的底线。可见。关于雅尔塔体系导致了冷战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冷战与雅尔塔体系是背道而驰的,冷战的核心是对抗,雅尔塔体系的核心是合作,雅尔塔体系不是导致了冷战,而是限制了冷战向热战的发展。相反,雅尔塔体系崩溃以后,不仅冷战思维依然存在,而且热战甚至是大规模的战争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日本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国际社会展开政治色彩浓厚的经济外交,以谋求国家政治、安全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由于日本所持的外交理念和国际社会现实的差异,导致其经济外交对国家利益的塑造大打折扣。文章试图通过对冷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疏理,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加以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胡冰 《文教资料》2007,(3):76-77
冷战时期的中日关系,受美国因素影响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中日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美国在美日同盟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和日本缺乏自主的外交政策所致。21世纪初,世界格局和战略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美日三边关系已经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国际政治中最现实、最重要的三角关系。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美国因素对中日关系变化的影响,从中总结利弊得失,得出对美国因素影响中日关系的规律性认识,发挥以史为鉴的作用,使我们能更好地在中美日三角关系中掌握主动。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的十年中 ,日本防卫政策实现了防卫对象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自卫队活动由“内向型”向“外向型”、防卫战略由“专守防卫”向“攻势防卫”的转变。日本防卫政策的重大调整 ,表明冷战后日本加快了走向军事大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近期日本政府对钓鱼岛进行所谓的"国有化",是对我国主权的严重损害和国际秩序的公然践踏,日本政府这一野蛮行径的"幕后推手"正是近年来日本社会"右倾化"发展的结果。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近年来日本政坛"右倾化"倾向十分明显,极右势力正在影响和控制日本社会的走向,带动日本不断突破二战体制对其大国军事化的限制,对战后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3.
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是与日本近代化同步进行的,武力侵略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作过程。同时,近代天皇制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结构和启蒙思想为军国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制造了舆论;“国家神道”成为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而二战后,美国的“冷战”和“反共”政策,为军国主义的复活大开放便之门。本试图从这些历史的深层分析日本军国主义倒而不死的根源,说明军国主义对日本政治和社会生活影响的根深蒂固,为此,爱好和平的人们要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并与之作坚决的长期的斗争。  相似文献   

14.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进行全面军事占领,使日本服从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日本吉田茂政府借助于美国的军事保护,致力于国内的经济复兴与发展,成为冷战的最大受益者。日本选择台湾作为媾和对象,既有追随美国冷战政策的一面,也有向美国增加讨价还价砝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台湾问题是关系到我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同时也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的议题冷战后,美国国会影响对华对台决策的力度明显加大,成为影响美国冷战后对台决策的主要变量,并且常常扮演非常消极的角色、美国国会积极主动地影响并力图主导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制定主要出于其强烈的政治意愿.认清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美国在台湾问题的立场、态度,从而加强与美国国会的交流和交往,厘清台湾问题的种种干扰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47-1955年,总体来看,澳大利亚对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的诉求持强硬反对立场。在日本恢复完全主权前,该政策紧紧围绕着是否给予日本最惠国待遇而展开。在此之后,由于日本向澳大利亚施压,加之澳大利亚对本国羊毛、小麦等主产品出口利益的考虑,其政府内部出现意见分歧,从而导致该政策显露出一些变化的端倪。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与日本进行双边贸易谈判成为澳大利亚对日入关政策的关键。在贸易谈判完成之前,尽管澳大利亚最终同意日本入关,但仍然坚持既定政策,宣布对日本援引关贸总协定第35条,不给予日本最惠国待遇。在冷战甚嚣尘上的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尽管澳大利亚和日本同为资本主义阵营对亚洲大陆社会主义阵营新月形包围链条上的重要国家,但前者对待后者入关时的所作所为,完全与冷战的意识形态无关。这一现象无疑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视角来反思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战后50余年来,日美关系一直与日本的国家命运息息相关。(1)但随着日本国力的增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美关系就已发生变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冷战时期长期维持的两极体制彻底瓦解,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各大国关系也在加紧调整,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加快。作为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中重要关系之一的日美关系,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本文旨在分析战后日美关系的新变化及其特点,包括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等,以期引起专…  相似文献   

18.
近期日本政府对钓鱼岛进行所谓的“国有化”,是对我国主权的严重损害和国际秩序的公然践踏,日本政府这一野蛮行径的“幕后推手”正是近年来日本社会“右倾化”发展的结果.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近年来日本政坛“右倾化”倾向十分明显,极右势力正在影响和控制日本社会的走向,带动日本不断突破二战体制对其大国军事化的限制,对战后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9.
浅析日本新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种种迹象表明新民族主义已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思潮之一,冷战后的国际局势和日本国内危机为新民族主义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而福泽谕吉的民族主义思想则是新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多极世界的兴起与转型时期,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对于苏联解体后的世界格局,学术界相继出现"一超多强""三维格局""后冷战时代"及"后后冷战时代"的观点。冷战后的美国为寻求世界霸主地位而提出了强权政治,它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拉拢日本、菲律宾以图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史为鉴,关注世界各国学者的不同观点,结合现今国际时政,分析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深刻体会和平与发展才是未来世界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