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中考试题精心设置了一道道对联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对联是我国民众喜闻乐见、运用广泛的一种文学形式。在我国,不但逢年过节要贴对联,就是庆功贺业,婚丧寿诞,人们也喜欢用对联这种形式来表达心志和感情,来咏物铭志。对联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据史料记载,元明时期,民间私塾就开始进行“对课”即“对子”教学,到了清代“,对课”在私塾更是随处可见。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这样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记述了他的启蒙学习生活,“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里说的“对课”,就是对“对子,”是旧对学生学习词句和准备做诗的一种训练方法。先从一字对起,例如老师说“雨”,学生对“风”;老师说“柳绿”,学生对“桃红”;老师说“细雨鱼儿  相似文献   

3.
对联,俗称楹联、联语、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格律严谨,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蕴意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历史教学中如能恰当引用对联,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巧借对联艺术,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是知识入门的向导。利用对联,可以使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如在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课中“护国运动”这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对袁世凯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然后引导学生从对联的基本常识入手分析:此联中的“千古”对“万岁”,符合对联要求,而…  相似文献   

4.
宋治洲 《师道》2023,(1):27-29
<正>对联,又叫“对子”,雅称“楹联”“联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融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轻骑兵”,更是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简单灵活,便于操作,成为旧时私塾里最常见的一种语言训练手段。鲁迅先生就曾在其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相似文献   

5.
姓氏联选说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春联、喜联、寿联、乔迁联、贺业联、庆功联等可以增添喜气,治学联、修养联等不仅使书房居室朴厚典雅,而且励人奋进。而包含着许多经典掌故和历史名人故事的姓氏联,也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6.
小说中常可读到一些对联。如《西游记》第十七回:“又见那二门上有一联对子,写着:‘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对衬托环境、气氛和交待人物性格都起很好的作用。又如,《西游记》第四十四回:“殿门前挂一联黄绫织锦的对句,绣着二十二个大字,云:‘雨顺风调,愿祝天尊无量  相似文献   

7.
漫话对联     
对朕亦称“联语”、“对子”,是我国所独有并且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义学形式。追溯对联产生的时间,一般定为五代,其实在此之前已有流传。对联发展到今天,就其普及程度和广泛性而言,都远远超过了其他文学形式。这种文学形式,无论在过去反帝、反封建、反抗贪官污吏斗争中,还是后来在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大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对联渊源流长,浩如烟海,其中文学对联不乏佳作。这些对联不仅含有丰富的作家作品知识,而且与中学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倘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文学名联,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解《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用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来介绍李白的字号、性格为人以及诗歌风格;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用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来介绍杜甫字号、草堂以及诗歌价值。可谓一石三鸟。 笔者收集了一些文学名联,并作了一些教学尝试,现具体谈淡文学名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用对联来介绍作家生平  相似文献   

9.
酒楼门前悬挂或张贴的对联也称"酒对子"、"酒楹联"等.它是一种雅致的陈设,也是诗化的广告,同时更是一种文学、一种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对联中,雅俗共赏的酒对子独呈异彩,其中堪称佳联者,不胜枚举.现就其内容分类并撷取几联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这样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  相似文献   

11.
<正>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中国文学独有的一种体裁。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充分展现了汉字简洁优美、内涵丰富的特点。为了从对联这一经典文化形式中学习语言,我带领孩子一起开设了对联课。为了激发孩子学习对联的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诵读对韵《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是古人学习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读起来朗朗上口。为  相似文献   

12.
语文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联作为一种特殊文学形式,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作用。周汝昌先生说,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升华”。对联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无法替代的优势,进行“对课”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出联“酒能成事,酒能败事”,应对“情可醉人,情可伤人”,“烟可提神,烟可伤神”、“书可医人,书可害人”、“水可载舟,水可覆舟”,这可以说得上是哲理思考后的“精粹”;再如出联“修业勤为贵”,体育爱好者对“锻炼恒是金”、文静的学生对…  相似文献   

13.
第一种类型对联链接例1.(山东烟台市中考题)与下列对联有关的中国古典名著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例2.(湖北黄冈市中考题)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一定能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解析:例1中的对联,由郭沫若撰书,悬挂在山东淄川蒲松龄故居聊斋内,它是对蒲松龄的传世之作《聊斋志异》内容和艺术成就的高度概括。例2中的对联是根据范仲淹《岳阳楼记》内容撰写的、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由“万家忧乐到心头”自然就想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第…  相似文献   

14.
语文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联作为一种特殊文学形式,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作用。周汝昌先生说,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升华”。对联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无法替代的优势,进行“对课”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出联“酒能成事,酒能败事”,应对“情可醉人,  相似文献   

15.
妙趣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对联不仅在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名联佳对,浩如烟海。这里给大家展现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可谓是沧海一粟。希望能有助于读者欣赏我国这份独特的、珍贵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16.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题材丰富多彩,格局千姿百态,用途广泛,雅俗共赏,很受人们喜爱。许多文人墨客不但擅长自撰对联,而且喜欢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觅佳句组成对联。这种摘取前人名言名句组成的对联,就叫做集句联。历史上,像王安石、苏东坡这样的大文学家都十分热衷于创作集句联。王安石集的一副对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至今为人们所传诵。该联上下句分别取自谢贞《春日闲居》和王籍《入若耶溪》,对仗工稳,意境优美,堪称集句联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我国汉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 ,是中国文学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汉民族思维方式、汉语文字个性与文学创作特征长期交融孕育的过程中 ,受唐代律诗对仗、用韵的催化作用 ,对联遂正式诞生。对联具有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概括性、独特性、趣巧性的文体特征。创作对联有三法 ,即 :集诗文成句 ;改换诗文成句 ;拟作新联 (严对仗 ,调平仄 ,重修辞 )。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是第一部联话著作。刘勰《文心雕龙》是六朝骈文的优秀代表 ,是对联写作与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重要著作。庶可称为第一部萌芽状态的“准联话”。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文苑中,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或蕴含哲理,或点染世情,或描摹景色,或摄取风情,极富诗意,又具画境。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全国卷三、全国卷四、上海卷、浙江卷、福建卷、广东卷都出现了新考点——对联,这对传统文化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写好对联,必须具备对联的有关知识,具体而言,对联有“三美”。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中国文学园地中的奇花。要使对联写得好,不仅要注意思想内容,而且要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否则,就缺少审美价值,不能引人围贯而传诵返还一联语修辞,最起码的也是最根本的手法就是对偶,对偶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形成员性相对、平只相对的对称词句一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举了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里上联中的“墙上”“根底”都是名词带方位同,与下联中的“山间”、“腹中”两两相对;还有“头”对“嘴”、”脚”对‘搜”、“重”对“尖”、”轻”村“厚”…  相似文献   

20.
联对,也称对联、联语,俗话叫对子。传统对联贴于门楹的,又号楹联或楹帖。它是我国根据汉语音节和方块汉字的特点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联对,以对属的方法,把相等的字数、整齐的音律、对称的词语和句式,用动静变化的手法,巧妙地组织在一起,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念,以论古今,写风光,寓深意,寄讽刺,记故实,抒感悼;用以贺新春佳节,叙喜寿庆事,挽怀念人物,记名胜古迹,书格言警句,组文字游戏,等等。古人以为,联对是谐偶文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