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00后"大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多种困境。基于数字化改革背景下,要科学把握精准思政内涵,充分运用信息智能技术,将精准思维理念落实到思政教育中。在实施精准思政过程中,要从确立精准思政育人理念、精准研判不同学生群体诉求、精准设计思政教育内容、搭建教育数字化平台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精准度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23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建设的根本原因源自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基本条件源自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直接原因则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合力现状。在“23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建设理念下,要以“三对接五合作”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校内合作育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创设思政课教学创新机遇;以“三结合五嵌入”推动理论引领、实践养成、文化熏陶一体化建设,打造思政课大教学合力;以“三创新五项目”全面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从教学互动、理论结合实践和拓展传播手段三个方面开展改革,以适应差异化教学,促进创新能力发展,服务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正>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立足现实,着眼发展,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挥其育人作用,为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与日常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夯实基础。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及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底线思维和问题意识。换言之,即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及教学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倪亚丽 《教育与职业》2021,995(19):104-107
文章分析了百万高职扩招背景下高职精准思政的特点,认为目前的高职思政教育存在定位、体系、导向与实施四方面的不精准,指出实现精准思政应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铸魂育人为核心,守正创新为主线、与时俱进为原则,精准识别为前提、精准制定为主旨,精准滴灌为硬核、精准评估为旨归的逻辑.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以下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强化意识,营造工作新生态;创新转型新范式,拓建新平台;筑牢基石,加强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倪亚丽 《教育与职业》2021,995(19):104-107
文章分析了百万高职扩招背景下高职精准思政的特点,认为目前的高职思政教育存在定位、体系、导向与实施四方面的不精准,指出实现精准思政应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铸魂育人为核心,守正创新为主线、与时俱进为原则,精准识别为前提、精准制定为主旨,精准滴灌为硬核、精准评估为旨归的逻辑.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以下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强化意识,营造工作新生态;创新转型新范式,拓建新平台;筑牢基石,加强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吴元元 《上海教育》2023,(18):64-65
<正>上海市卢湾中学在“无边界”教育理念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路径,全面构建学校思政工作体系,发挥各环节思政育人作用和协同效应,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探索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为响应和落实党中央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新要求,加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汽车文化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更好地将大学生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课堂;进行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增加对学生品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的考核。通过多方面的课程思政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实践文化育人、专业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应注重发挥课程的育人化人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整个过程,形成各类课程、活动、环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效应,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构建"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长效机制需提升"课程思政"功能认识,建立思政教育运行机制;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促进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挖掘思政元素,打造课堂与课外、网上与网下、学习与生活有机融合的思政平台。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海洋伦理融入涉海院校思政课文化育人研究,能有效地唤醒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伦理教育、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意蕴、增进海洋强国战略的伦理意识。涉海院校思政课文化育人研究,既要在课程设计中,挖掘海洋伦理在涉海院校思政课文化育人的教育资源,对标国家顶层设计展开思政课文化育人教学、探究非海洋学科蕴含海洋伦理知识与思政课文化育人协同效应、注重海洋专业学科中海洋伦理观与思政课文化育人无缝对接,又要在实践进路上,以案例导入、体验式社会实践、海洋法制与伦理主题宣传等方法上融会贯通课程文化育人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黄河文化富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征,是沿黄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资源宝库。然而,黄河文化融入沿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面临着不少亟待破解的困境。聚焦破解和增强黄河文化融入沿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困境和效能,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创新黄河文化教育方式;加强校内部门间矩阵式纵横协调机制,构建黄河文化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精准论证和科学设计,将黄河文化高质量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打造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2.
“大思政”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为提高教学效能,要坚持守正与创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载体,拓展教学内容体系。雷锋精神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价值的重要载体,从价值维度、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将雷锋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达成雷锋精神育人目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构建“大思政”格局。  相似文献   

13.
实践育人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思政课教学改革是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实践育人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思路和方法,构建"一、二、三"实践育人新模式,以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魏玮 《成才之路》2024,(9):37-40
以“课程思政”理念引领的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不仅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遵循。文章分析高校军事理论课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探讨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指出“课程思政”引领下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要做好五个方面:要强化“课程思政”引领作用,加强军事理论课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凸显军事理论课的育人价值;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强军事理论课程的育人效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其“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培养政治过硬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高校应以新工科建设为依托,在机械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价值引领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格局。机械类课程思政教育的策略是:在文化自信、政治认同、法制意识、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层面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注重思政元素的教学融入,让思政元素进教材、进教学大纲、进教学设计、进课堂、进课程考核;确立以学生评价为中心、多元协同的评价机制,构建课程的三要素交互评价模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创新协同育人新途径,坚持学校学科特色与教学科研能力之间相互转化,坚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持续创新,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学生的思想认知,对思政理论课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地域文化凝聚着特定地区的文化传统、人文风情、民俗历史等,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与教育意义。将地域文化中的优质教育资源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能够增强课堂教学丰富性和感染力,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优化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上,  相似文献   

17.
精准思政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提质增效开辟了新的发展思路与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立体联动、融合协同,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课堂、课外实践育人第二课堂和数字空间第三课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建设面临“主流场域”话语式微、“聚合场域”多元分散、“虚拟场域”主体弱势等现实困境。在新时代,聚焦精准思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建设,必须在紧跟精准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精准思维”“精准设置”“精准融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守正创新和优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张鹏庆 《甘肃教育》2023,(12):15-18
在“大思政”背景下,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中职学校思政课程深度融合,建构“党史学习+课程教学”育人模式是回应现实、立德树人的必需,有助于充实党史学习教育内涵、提升中职学校育人的质效。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职学校课程教学是一项综合工程。文章立足中职学校思政特征,结合具体案例,针对弊端、追根溯源,从六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系统化构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体系、全方位体现思政价值引领、多元化创新课程思政教材、多形式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多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化创建思政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已成为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以学生"获得感"为导向,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运行机制,着力打造"4231"大思政实践育人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践育人;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资源配置机制,完善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强化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质量保障机制,强化考核评估,实施动态多元化考核模式。通过完善这"三大长效机制",增强大学生在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中的"获得感",提升思政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勤俭节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推进勤俭节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思政课守正创新、培养国家栋梁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情怀培养、课程优化、教学创新、实践转化等路径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作用,完成立德树人的价值使命。基于此,介绍了勤俭节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背景,指出了勤俭节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探索勤俭节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