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的理论研究中,大力提倡人人树立"与生活相沟通的写作观",并指出作文与生活相沟通的最有效途径,"每天的生活不同,就能使每天的文字不同"。陶行知先生的这些主张体现了作文教学与生活相沟通的生活教育思想,告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的理论研究中,大力提倡人人树立"与生活相沟通的写作观",并指出作文与生活相沟通的最有效途径,"每天的生活不同,就能使每天的文字不同".陶行知先生的这些主张体现了作文教学与生活相沟通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写实是小学作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观察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观察,学生习作就成无源之水.因此,培养观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吴惠娟 《海南教育》2011,(11):52-5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语道破了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体验生活,以生活为本,方可表达真情实感,从而脱离胡编乱造,虚情假意的写作误区。显而易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恰恰诠释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可以用他的理论来指导小学生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4.
<正>2011版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正如陶行知先生教导我们的"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真实的感情来源于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在教学中努力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贯彻到作文教学中,指导学写"求真"作文。  相似文献   

5.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却为种种因素羁绊,效益低下,学生作文素质普遍不高。究其根源,主要原因在于作文教学传统思想作怪,教学想当然所以然,学生被动全盘接受,作文成了禁锢于课堂教学之内,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的完全成人化、课堂化、格式化、理论化的"怪圈"。新课标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指明了作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知识和经验展开自己的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6.
<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即做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生活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标准》又  相似文献   

7.
李桂苹 《甘肃教育》2014,(16):104-104
正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要求是‘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低段学生对写话缺乏兴趣,经常出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学生脑海中缺乏可供写话的素材,平时没有养成积累写话素材的习惯。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真情流露时积累《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生活中实践、锻炼写话能力、提高写话水平,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以生活  相似文献   

8.
首先是阅读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而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作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本源。生活中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多彩的图画,都应涌上学生的笔端。  相似文献   

9.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写作教学一直是困扰教育者的一个教学难题,而在作文教学中应用生活教育理论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把握情感、理清思路,从而使学生愿意写作、善于写作。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生活教育》2014,(15):43-43
正为了更好地践行和弘扬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更好地运用陶行知的思想来推进作文教学改革,打造"生活作文"品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编辑部等拟继续择机共同举办第四届全国"生活作文"研讨会。现预通知如下:一、研讨会主题:1.交流生活作文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体会以及面临的困难,探讨生活作文对当下作文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影响,共同探讨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写作教学的启示及现实价值,尝试以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真正参与和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2.对生活作文本身的认识与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该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作文是生活的必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中抓住契机,时时指导学生作文。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表达自我的重要方法,对语文教学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教育人员开展写作研究活动,创新语文写作要求,提出新的写作标准和方式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约定作文"的提出促进了写作的发展,与其他作文题目不同,"约定作文"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从学生的写作习惯出发,满足学生的写作特点。本文从分析国内关于"约定作文"已有研究状况出发,以建构主义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论据,将教师和家长作为写作的约定方,纳入约定作文教学研究的教学观点,并采用约定作文案例分别阐述了约定作文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与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语文教学要源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一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渗透到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作文胡编乱造的现象很严重,说假话,说空话,没有真实体验,没有真实情感,这样的作文没有生命力,更没有震撼力,往往千文一面,没有新意,没有个性,所以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尝试体现新的作文教学理念,让学生走向生活,联系生活,说真话,写实事,抒真情。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主题性作文内容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彰显的空间,同时也把作文的视野引向了真实生活。主题性作文关注学科内外的联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15.
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现象多年未消。如何改革这一教育弊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作文是生活的反应,更是独特生命的旗帜,学生的生活是千差万别的,对生活的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写作的资源,孩子们如果能用双眼去观察生活,仔细捕捉,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的作文怎会千篇一律?怎会无话可说呢?因此作文教学应走"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之路,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起飞心灵、抒发快乐。  相似文献   

16.
叶老先生指出:"人的思想、情感诚然不甚相悬,但也绝不会全然一致","各人的经验有深浅广狭的不同"。这要求作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积累、写作习惯以及心理活动的差异,根据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实行分层教学,确保每一位学生都爱上作文。一、智性调研,了解学生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  相似文献   

17.
学生写作中经常出现"无话可写"、内容"空洞无物"等现象,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作文教学,是一种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策略,值得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生活教育》2014,(11):111-111
正为了更好地践行和弘扬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更好地运用陶行知的思想来推进作文教学改革,打造"生活作文"品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编辑部等拟继续择机共同举办第四届全国"生活作文"研讨会。现预通知如下:一、研讨会主题:1.交流生活作文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体会以及面临的困难,探讨生活作文对当下作文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影响,共同探讨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写作教学的启示及现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一本无言的"大书",也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作文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真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基础上,反映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性。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小学作文及其教学的基础要植根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读"好生活"无言书",抒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作文摆  相似文献   

20.
崔嵬 《生活教育》2013,(5):87-88
本文作者在作文教学中,不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作文教学方面做了点滴尝试,指出写作应依托生活实践,拓展写作时空;应唤醒生活体验,放飞学生灵性;应挖掘生活之源,喷涌写作之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