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灵运曾是东晋末期谢家子弟"乌衣之游"的重要人物,他在仕途屡遭坎坷后,转而寄情山水,与谢惠连、何长瑜等人结为"四友",共为"山泽之游"。谢灵运在山泽之游中创作了大量情、景、理相融的山水诗,这标志着谢灵运诗歌创作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晋宋之际,在玄言诗之后,出现了山水诗,谢灵运被公认为山水诗的创始人。在谢灵运以前,山水诗只是作为背景出现的,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创造出真正的山水诗.到了南齐的谢眺,山水诗有了新的发展。谢灵运、谢眺人称“大谢”、  相似文献   

3.
齐宋时代的山水诗代替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是南朝诗歌发展上的第一个重要的变化。 沈玉成先生《谢灵运评传》说:“山水诗脱胎于玄言诗,又否定了玄言诗。这两者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在玄言家的心目中,山水本来有‘以形媚道’(宗炳《画山水序》)的一面。山水之中包孕着玄趣,玄言诗中出现一点山水描写也并不罕见。东晋后期。模山范水的作品渐渐增多,诗风开始转变。谢灵运的叔父谢混在这一转变中曾经作出过贡献,但真正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完成这一变革,并使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个流派的,则是谢灵运。”这里。不仅指出了山水诗代替玄言诗的过程,而且充分肯定了谢灵运的贡献和功绩。  相似文献   

4.
山水题材进入中国古代诗歌,可以上溯到《诗经》,而山水诗的兴起则在晋末宋初。开山宗匠当属谢灵运,他改革东晋玄言诗,开创了“以险为主,以自然为工”的山水诗,但他对这种新诗体的把握并非驾轻就熟。首先,他的诗一般都是纪游式,人随山水转,移步换形,如导游图一般,对山水进行全方位描摹,对景物作罗列式排列,缺乏主观情性的融入,造成情与景分离。其次,由于地的山水诗刚从玄言诗脱胎而出,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朓在谢灵运的基础上发展了山水诗,使山水诗创作彻底地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并对唐代山水诗歌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从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分析其创作的不同从而阐释谢朓在谢灵运创作的基础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自然山水是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意象,而其山水诗在诗歌中完全确立地位主要还是归功于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是自然山水诗的"开山鼻祖"。《楚辞》对谢灵运诗歌的影响是十分深厚的,谢灵运对屈原的身世具有认同感,这对他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他继承发展了兴寄的艺术手法,将情、景、理三者结合在一起。谢灵运的诗歌开启了后代山水诗歌繁荣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 ,对谢灵运山水诗影响最大的是汉魏西晋诗歌和东晋玄言诗。但汉魏西晋诗歌和东晋玄言诗怎样促成山水诗体的形成 ,谢诗与玄言诗有哪些本质的不同 ,谢灵运在山水诗形成阶段有哪些杰出贡献 ,这些问题还有待学术界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文章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上述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些观点和看法对客观公正地评价谢灵运的历史地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就表达内容而言,兰亭诗无疑属于玄言诗,也体现了玄言诗理感赏心、情调逍遥、意趣恬淡的审美特质。但是,由于兰亭诗创作特殊的山水背景、"以玄对山水"的审美态度、趋同的审美心理以及因景体玄的创作倾向,使兰亭诗与一般玄言诗又有细微区别。二者之间,既表现出兰亭之景与山水清音的趋同性,又表现出直接说理与参玄悟理之差异性。而兰亭诗追求的理趣与诗思的融合,又拓展了玄言诗境,对后代诗歌尤其是山水诗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9.
被梁代钟嵘《诗品》称为元嘉之雄的谢灵运,于南朝刘宋时期,“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大力创作山水诗,扭转了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风,开创了山水诗派,成为刘宋元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其山水诗所取得的成就,虽然不及东晋末年陶渊明的田园诗,但对萧齐、梁、陈的山水诗人以及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的实际影响则超过了陶渊明。由于谢灵运的山水诗常用玄言说理和诗人特有的叙景抒情的思维定  相似文献   

10.
谢灵运的山水诗,向来难逃"玄言尾巴"之讥,这实流露出人们对玄言诗的一种偏见。本文认为,"玄言尾巴"的背后隐藏着作者的一股深情,而玄理与深情的融合,再加上诗中"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山水描写,这一切不仅使谢诗达到了情、景、事、理相浑融的艺术高度,也使其与一味"究心抽象原理"而丧失真情实感的东晋玄言诗分道扬镳,从而开启了一代新诗风。  相似文献   

11.
魏晋玄言诗和山水诗之关系并不像传统所谓的"山水诗是从玄言诗蜕变而来。"如此看法是因片面理解"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的具体含义之结果。若以魏晋清谈为考察场域,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皆是玄学清谈内容的书面体现,即刘勰所谓"因谈余气,流成文体"。二者是同时存在的,具有同质异构性。同质性即二者皆为"谈玄悟道"之结晶,无论是创作主体、创作目的、还是创作环境,都具有同一性。其异构性主要表现在:1.山水诗以具体形象"山水媚道",玄言诗以抽象概念"以理证道";2.山水诗情、景、理三合一,玄言诗纯理性客观说理;3.二者叙事、写景、说理在诗中比例有别。由于山水诗的文学功能符合了中国人重感性、重主观、重传统的民族心理特点,其最后完全挤走曾经共存过的玄言诗也是必然的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水诗常有追求理趣的倾向 ,这对周边国家的汉诗中的山水题材也多有影响。成书于日本天平胜宝三年 (公元 751年 )的汉诗集《怀风藻》,是日本现存最古的汉诗集 ,也是我国域外现存最早的汉诗选集。本文通过对书中描写吉野山水的诗句中难解诗语的考释 ,探明诗人的山水诗观念中表现出的玄言诗与谢灵运山水诗影响的痕迹 ,证明诗中吉野的山水与玄理的结合即日本固有思想与晋宋儒道佛思想的融合——这正是奈良贵族游览吉野诗里似隐似现的思想背景。在东亚比较文学研究中有关山水诗的交流与比较 ,是不可缺少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谢灵运对山水文化的推进表现在他对山水园林的建设和山水诗文的引领两个方面。他将山水诗从玄言诗中分离出来,使以自然山水为独立表现对象的诗歌成为具有独立审美意味的文学形式;他的庄园建设和庄园山水诗,对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和园林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4.
谢灵运对山水文化的推进表现在他对山水园林的建设和山水诗文的引领两个方面。他将山水诗从玄言诗中分离出来,使以自然山水为独立表现对象的诗歌成为具有独立审美意味的文学形式;他的庄园建设和庄园山水诗,对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和园林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尽管在时间上看,玄言诗、山水诗的出现及兴盛有先有后,实则两者内在的"自然"精神是一致的。玄言诗乃是用诗体的形式去体认自然,而山水诗则在描写山水景致中散怀自然。  相似文献   

16.
东晋是玄言诗流行的时期。玄言诗因以枯燥的说理代替形象的塑造,辞雕旨虚而日益遭到遗弃。东晋诗人将山水诗引入玄言诗中,清新细致的景物描写和玄远虚灵的意境使诗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随着山水描写成分的逐渐增多与玄言成分逐渐减少,山水诗最终取得了独立的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17.
抒情诗在由情感化向情境化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诗歌在情与景的表现中渗入哲理,在情、景、理的关系中,情和景上升到达理;二是玄言诗以阐述哲理为主旨,“理过其词”、“淡乎寡味”,极少出现的景与情也成为了阐述玄理的手段;三是陶渊明的田园诗把玄学理论中的自然意识由哲学境界发展到了审美境界,他的田园诗以及谢灵运开创的南朝山水诗,将抒情诗从情感化引向了情境化。这三个发展阶段正展示出了魏晋文人诗歌发展情、景、理三者关系中理的渗入、异化和复归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是我国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第一个成功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他以大量山水诗改变了东晋玄言诗晦涩艰深、无病呻吟的不良文风,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气息。这种清新明丽的诗歌风格的开创,在我国诗歌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而这一转折的出现,也正是源于谢灵运政治上的屡屡受挫,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狂放不羁的个性思想与自身深厚的文学修养等因素。本文将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从谢灵运的个人喜好和个性思想两个主观因素分析其山水诗的创作动因;第二部分则从谢灵运的出生经历、生活环境、家族传统等几个客观生活条件分析其山水诗的创作动因。  相似文献   

19.
玄言诗在东晋盛行有百年之久,在这期间,山水诗也在发展着,它们之间互相交融,彼此消长。东晋后期湛方生的山水诗已是较成熟的山水诗了,此时玄言诗与山水诗的消长已发生倾斜,山水诗呈蓄势尽发的态势。刘宋时的谢灵运、鲍照对山水诗的成熟壮大起到了关键作用。谢灵运以写景细腻精致擅长,鲍照以取景奇异感情炫魄著称,二者又程度不同地都融情于景。谢诗承继玄言,而又降其为附庸;鲍诗无承老庄,激抒胸襟块垒。二人对玄言诗的消退和山水诗的勃兴的贡献至为重大。  相似文献   

20.
谢灵运山水诗的说理成分一贯被认为是玄言诗的遗迹,但若深入分析,会发现其诗景语、理语相割裂的格局是受到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语言观的深切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