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一:模拟热力环流教学中可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热力环流的存在。如图1所示,取一玻璃水槽倒扣于桌面,水槽底部A、B两处用相同厚度为1cm的硬物支起,在水槽内甲处放置冰块,乙处点燃一支卫生香,丙处点燃一支蜡烛,然后让学生观察水槽内的现象,结果可以看到卫生香点燃的烟在  相似文献   

2.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深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促使其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例如:组成串联电路的实验,如图1为了研究串联的两只灯泡互相影响的问题,我设计了下面的两个问题。(1)如果L1L2其中一盏灯的灯丝断了,或者把其中一只灯泡取下,观察另一盏灯是否发光。(2)把其中一盏灯的两个接线柱用导线连接起来(就是把一盏灯短接),引导学生对另一盏灯观察。观察后,组织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由于学生是通过观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极大地激发了求知…  相似文献   

3.
上《空气》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知道空气是“向四面八方流动”的,我让学生观察点燃的香所冒出的烟,并思考烟为什么会飞散?怎样飞散的?从而得出结论。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点燃的香所冒出的烟具有一定的温度,烟基本上是向上飞散,学生难以从中得出“向四面八方飞散”  相似文献   

4.
空气对流实验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中的气体对流实验。原实验采用大烧杯、橡皮泥、线香等实验器材,装置如图1所示。然而,最后的实验效果不理想,烧杯内弥漫着烟,可视性较差,学生无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描绘空气对流图,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是烟碰到烧杯壁被压下去的.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空气对流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一日课间,发现几个学生围在一张课桌前摆弄着什么,出于好奇,我凑了过去,发现他们在往课桌上贴几个影视明星的头像。桌面上有了几个明星头像的点缀,的确给那有些破损的桌面增色不少。我把教室的所有桌子仔细看了一遍,发现全班四十几张桌子上,有十几张都贴了头像或卡通粘贴。我能够理解孩子们的这一做法,他们是想让自己的课桌变得漂亮一些。但这些东西是否会影响他们上课时的注意力呢?我留心观察,发现桌子上贴了粘贴的学生,经常在上课时有意无意地瞟几眼“漂亮”的桌面,显然“漂亮”的桌面在干扰他们。这时我想起了鲁迅,鲁迅为了提醒自己早到…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再用一只杯子把乒乓球扣入水底.从而用“为什么乒乓球到水底了”引导学生探究。接着用手帕和杯子来实验,解释问题,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然后安排的活动是让一只杯子的水跑到另一只杯子中,最后才让学生感受空气。在课后拓展这一环节还安排了三个小实验:砖块里的空气、往漏斗里倒水、让瓶子里的红水流出来。  相似文献   

7.
《空气的成分》一课首先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能支持燃烧,有一部分气体不支持燃烧;然后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认识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至少有两类气体组成。 学生做第一个实验很成功。大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一致认为:燃烧消耗了一部分空气。接着我让同学们再分组做本课的第二个实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玻璃片,倒过来放在桌子上。点燃火柴,把玻璃片揭开一点儿,将点燃的火柴放进玻璃杯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我刚说完实验要求,课堂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都积极投入到探索之中,有的小组  相似文献   

8.
《流动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空气”单元中的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究和了解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风有大小,冷暖之分等。其中,画风流动的轨迹是教学的难点。由于“空气”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因此,尽管教材安排了花露水香味的扩散和烟的飘散来让学生了解风流动的轨迹,但是,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发现仅借助课堂上观察实验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再用一只杯子把乒乓球扣入水底,从而用"为什么乒乓球到水底了"引导学生探究.接着用手帕和杯子来实验,解释问题,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再用一只杯子把乒乓球扣入水底,从而用为什么乒乓球到水底了引导学生探究。接着用手帕和杯子来实验,解释问题,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然后安排  相似文献   

11.
高中物理课本(甲种本)第一册第14页有一篇阅读材料: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装置见图1).文中希望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做一做……. 应该说文中的立意是很好的,希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通过观察思考,理解物理学中把微小量放大的思维方法.但实际做一做,情况并不像文中所讲的那样──不难.在宽度5m~6m的房间里,经过两次镜面反射就可以观察到光点的明显变化?一本书(约重3N)放在桌上也能看出桌面的变化更是强加于人的观察结果.除非桌面厚度较薄,而且是单层的桌子又较长,这种情况用手压桌面,眼睛都能直接观察到桌面…  相似文献   

12.
空气是五色、无味、无嗅的气体,既看不到,又摸不着;虽然利用塑料口袋可以捕捉到空气,但只能证明到处存在空气,而无法观察到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在以前的自然课教学中,我们曾采用过一些方法,例如:点燃一支卫生香,或一支香烟,但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自然课《空气》一课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一个小木房,经过教学实践,学生们特别喜欢小木房这  相似文献   

13.
我是男子汉     
一天,我和妈妈在地里种大蒜,妈妈被一条粗粗的蚯蚓吓了一跳。我马上挡在妈妈前面大声说:别怕,有我呢!”妈妈情不自禁地笑起来。我房里光线很暗,妈妈怕影响我的视力,买来一个大灯泡。星期天,妈妈让我帮她把桌子搬到灯下,准备踩到桌子上安装灯泡。我说:妈妈,让我来试试吧!”我小心翼翼地踩上桌子,拧下旧灯泡,换上新的。打开灯,我看见妈妈欣慰地笑了。一次放学回家,我看见妈妈提着一桶煤球上楼。她一会换左手,一会换右手,气喘吁吁的。我连忙帮妈妈提起煤球桶,一口气上了四楼。妈妈靠在墙边看着我,笑了。以前在马路上走,妈妈总让我走内侧,现在我…  相似文献   

14.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空气也像其它物体一样占据空间,并且具有一定的体积。教学中,我发现教材中的实验2—1,有许多学生在操作时,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或不小心(玻璃杯扣入或拿出时倾斜,拿出后又急于翻转,使杯中入水,把纸团弄湿),加之他们不注意观察,而把不小心弄入杯中的水,误以为是倒扣时进入的水,使实验失败;实验2-3,操作时具有一定的难度:①如果教师准备不充分,器材不合要求,操作不规范等,都有可能导致水流入瓶中。②第一步成功而第二步松动瓶塞让水进入瓶中时,由于空气的无色透明性…  相似文献   

15.
今天,我将龙虾从鱼缸里取出,放在桌子上,让它自由地爬行,以便幼儿观察。孩子们很感兴趣,有些胆大的趴在桌子上看,胆小的则和桌子保持一定的距离。龙虾似乎也在试探着,起初它按兵不动,看没有危险,便开始在桌子上爬了起来。我引导孩子们观察:“龙虾有几条腿?”“...  相似文献   

16.
小学自然第三册十九课《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里有一个的实验,是利用在箱内燃烧蜡烛把箱内空气加热,造成箱内外空气的温差,来证明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箱内空气流动,“炉口”的烟被吸进箱内,好像刮起了一阵小风。可是在教学实验中,要想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在点  相似文献   

17.
【案例】师:同学们,我们变个魔术,把空气捉到桌子上来,你们能做到吗?生:能。师:那你们要怎么做呢?生:……师:大家可真聪明啊!那你就把空气捉到你的桌子上来吧,看看谁的办法好。现在分成四个小组开始活动。(学生利用手中的器具,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想了各种办法,教师都不予否定;个别学生想不到如何捕捉到空气,教师适当给予提示。给学生大约5分钟时间。)师:你用什么方法捉到空气的呢?生:我用塑料袋轻轻一兜,空气就被捉住了。生:我向口袋里吹气,口袋就鼓起来了。生:我把杯子扣在手上,空气就在杯子里了。……师:你捉到的空气是…  相似文献   

18.
开完会回教室,就有学生告诉我汪晓、李阳、王明把课桌的边涂成了黑色。我一看傻眼了,整个桌子边都成黑的了,一下火气就上来了。“全体坐端正,1、2、3。”不到三秒,学生们都齐刷刷地挺直腰板望着我。看着一双双惶恐的眼睛,我知道这时候发火是非常不明智的。于是我又加了一句,并且用柔和的音调说: “自己认真看书。”教室里的空气似乎一下子又开始流动了。我把他们三个带到办公室,我决定要好好弄清楚此事。于是我让他们说出为什么要涂。汪晓憋了好一会才说: “我想把桌子弄漂亮  相似文献   

19.
溢出的水     
爸爸最近迷上了养鱼,这不,今天下班回家时,他竟然搬回了一个玻璃鱼缸。他麻利地收拾好一张桌子,把鱼缸小心翼翼地摆了上去,左看看、右瞧瞧,越看越喜欢:"万事俱备,只等鱼儿啦!"我在一旁好奇地问道:"爸爸,您这个鱼缸的尺寸是多少啊?"爸爸脱口而出:"长1米、宽和高都是0.5米。"我算了算说:"这个鱼缸的容积大约是1×0.5×0.5=0.25(立方米)。"  相似文献   

20.
本影和半影的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的重要实例之一,物理课本上介绍用一个白炽灯作光源,把光线照射到一个球体上,在球体后面的屏上观察到它的本影和半影如图1。笔者认为课本上这个图尚有不妥之处,因为用普通的白炽灯泡光线不能从灯泡的顶端发出,所以,不能认为整个灯泡都是发光体,灯丝才是真正的发光体。在实验演示中发现,由于发光灯丝在竖直方向尺寸较小,只是在水平方向有一定的宽度,这样,实验中能够观察到的现象并不像图1所示的那样。实际的半影在竖直方向可见度不大,在水平方向比较明显。我们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为了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