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的主要内容来自《哥德尔纲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一书的序言,在这里做了适当的修改,同时增补了该书第四章的有关内容,主要目的是强调当前哲学界对哥德尔思想的研究还很不够,许多深刻的思想尚待发掘.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哥德尔思想备受冷落的根源在于它不属于当代哲学的任何一个范式.跳出已有的藩篱,在数学实践中寻找哲学的灵感也许是理解哥德尔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
网络流传一个当代分析哲学家推荐的阅读书单,是由西班牙网站Demasiado Aire做的一个专题,向当今世界知名哲学家进行调查,询问他们在本科阶段,哪三本书对他们的影响最大.其中有28个哲学家做了回复.国内熟知的伦理学家查尔斯·泰勒推荐了《知觉现象学》《卡拉马佐夫兄弟》《平信徒神学》,心智哲学家查尔莫斯推荐了他博士生导师侯世达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心我论》和帕菲特的《理与人》,科学哲学家范弗拉森推荐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空间的哲学》《数学的基础》,帕菲特本人推荐了《伦理学方法》《功利主义》和托马斯·内格尔的《无源之见》,宗教哲学家普兰丁格推荐了《理想国》《中世纪哲学研究》《感知》,形而上学家威廉姆森推荐了《单子论》《表象的结构》《思想的对象》,逻辑学家普莱斯特推荐了《数学原理》《语言的逻辑句法》《从逻辑的观点看》.不难看出,大部分哲学家的推荐都和他自己将来所从事的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极少数是比较个人化的.例如,范弗拉森推荐的萨特著作,也许是因为自己在个人精神生活上受到了萨特的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存在主义对欧美年轻学生产生了覆盖性影响.以研究心理因果而闻名于世的心智哲学家金在权也是从了解存在主义才开始进入哲学行当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自王浩最后一本著作A Logical Journey——From Godel to Philosophyr(cambridge:The MIT Press,996)的引言部分,有删节,题目为译者所加。众所周知,虽然Solomon Feferman等人编辑的哥德尔《文集》已经出版了4卷,但哥德尔大量的思想,尤其是哲学思想,至今还隐藏在书信和私人谈话中。王浩这本书的一个目的是整理他在70年代与哥德尔的谈话,连贯一致地报道和解释哥德尔的哲学观点;另一个目的是利用这些材料阐述王浩自己的哲学信念。书中内容包括哥德尔的生平与思想发展,他对上帝和来生的玄思,他与王浩谈话的背景与内容,他对于不同的哲学和哲学家的议论,他证明心比脑和计算机优越的企图,他关于哲学作为精确科学的设想,他对数学中的柏拉图主义的论证和建立公理形而上学的尝试,以及他试图发展一种作为概念论的大逻辑的理想。这里节译的“引言”部分,是全书概要,一方面简述了上面这些内容的要点(当然有些要点在这里未能、也无须充分展开),另一方面在作者所构想的哲学框架内,对哥德尔表面上零散的思想做了梳理和评价,说明它们既与西方哲学主干密切衔接,又远超时代潮流。虽然哥德尔的宏大规划并未完成,但其方法的新颖与内容的深刻,无疑为当代哲学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最后,王浩谈了他自己对于哲学、数学和逻辑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并借助清晰性和确定性标准,试图为不同的数学和哲学建立了一种由弱到强的谱系,使得我们在解释上能够消泯其中的抵牾,达成一种“公意”的统一。王浩建议,我们应该用这种方法来理解和接受哥德尔哲学的深浅不同的部分。  相似文献   

4.
有关人类心智阋读的起源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与心灵哲学的“难问题”。匹配论作为一种旨在解释该问题的元理论,提出了自我与他人的经验匹配观,但囿于核心机制的匮乏而陷入困境。伴随具身认知科学的兴起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得经典匹配论的假设得以在具身认知视角下进行检验。具身匹配论认为人类心智阅读源自镜像系统的“共享身体表征”作用。这种具身化的方式将自我与他人的经验直接匹配起来,并最终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6,(8)
《人类知识原理》是贝克莱"观念论"哲学的集中体现[1],它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开篇便反驳了"人们心灵可以形成抽象的普遍的观念(或概念)"的观点;接着阐述自己的"观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几个重要思想和命题。本文将围绕《人类知识原理》来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哲学思想和精神。  相似文献   

6.
新书推荐     
<正>《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徐英瑾◎著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结合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实践,覆盖知识表征、人工感知模块设计与自然语言处理,尝试从积极立场出发,系统研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科学之间的关系。本书荣获2015年首届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奖。  相似文献   

7.
军仪 《百科知识》2003,(4):30-31
提起爱因斯坦,几乎妇孺皆知,可是本世纪科学界的另一个大人物哥德尔,就不是那么为大众所知了。他和爱因斯坦一样是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哥德尔所证明的不完全性定理同样是石破天惊,只不过两者在实际应用的道路上不同罢了,如同相对论引领人类进入原子时代一样,哥德尔定理则是引领科学进入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麦田怪圈以它神奇的巨型图案和神秘的形成原因,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有人说,麦田怪圈是外星人的杰作,也有人说是自然现象造成的,更有人说,麦田怪圈是人类制造的……现在"麦田怪圈"出现在了海底,这又是谁的杰作呢?一位日本的潜水摄影师在潜水时,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在24米深的海底,一个圆形图案赫然  相似文献   

9.
《心智:认知科学导论》,朱菁、陈梦雅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人生天地之间,所以超然独贵于物者,以是心耳,心者,人之大本也。"理解心智的奥秘被视为未来科学探寻的一个伟大"圣杯"——一个关于人心和人性的"圣杯"。认知科学就是一个以专门研究"心"(心智或心灵)为己任的学科。与探索物理、化学和生理现象的学科相比,研究心智现象的认知科学的历史是短暂  相似文献   

10.
《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李恒熙、李恒威、罗慧怡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人类的心智现象可谓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意识体验如何产生,它与脑神经活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认知科学研究的主要焦点之一。尽管已有太多的论文和专著试图阐述和回答这些问题,但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本杰明·里贝特的著作《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不可不读。该书的文笔清晰凝练,对实验的描述具体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鉴《第五项修炼》的框架,从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角度.探讨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鉴《第五项修炼》的框架,从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角度,探讨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办刊中由于观念落后造成的问题和失误,分析了产生的原因,给出了解决的办法。统计分析了《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l~2002年这两年中论文情况,特别是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论文和外稿的发表情况,结果各年基金论文和外稿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指出普通高校学报必须走出自我封闭、自我约束的怪圈,通过自我提高、自我宣传等手段提高论文的水平和期刊的知名度,吸引、发表各级基金论文对于提高期刊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蒙台梭利(1870—1952年)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理论家和实践改革家,她的教育理论体现在她的著作里,包括《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开发人类的潜能》《蒙台梭利方法》等。1907年蒙台梭利创办了"儿童之家",以此为实验基地进行观察和研究,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蒙台梭利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使其自由发展。她的教育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蒙台梭利的儿童观、教师观及启示,阐述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形成和主要内容。儿童观包括儿童具有自然发展的生命力、具有"吸收性心智"、成长过程中有敏感期、  相似文献   

15.
强人工智能(以下简称强AI:Stro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由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上世纪70年代在其论文《心灵、大脑与程序》中提出,主要是指对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持有的这样一种哲学立场:基于心智的计算模型,以通用数字计算机为载体的AI程序可以象人类一样认知和思考,达到或者超过人类智能水平。这种立场与弱人工智能(以下简称弱AI:Weak AI)或应用人工智能相对立,后者认为AI只是帮助人类完成某些任务的工具或助理。随着最近20年来互联网、神经科学、基因工程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强AI从塞尔时代的一种哲学立场逐步向工程实践转变和演进,未来学家甚至设想和描述了强AI的更极端版本:超级智能,这些在IBM、谷歌、Facebook、微软等产业巨头和库兹韦尔、马克拉姆等乐观的技术实践者的双重推动下,藉由大众科学传播的放大作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构成了对其技术合理性的辩护,但AI本身对人类主体和社会的影响不是价值中立的,它一方面难以吸收和提升人类的创新本质,另一方面其技术合理性带来的后果与其初衷有时相互背离,并在商业行为的推动下,构成对作为文化产物和自我解释的理性人类的单向压制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尼克·琼斯是英国利兹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现代哲学和幽默哲学,特别是研究贝克莱哲学思想。尼克·琼斯以贝克莱创作的《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这几部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考察笛卡尔、马勒伯朗士以及洛克对贝克莱哲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40年前,未来学之父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开创了未来学的先河,这部经典著作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了人类的未来;15年前,美国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绘出了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的美好蓝图,这部影响了2代人的经典著作从科技的角度解读了人类的未来;今天,资深互联网战略顾问醒客先生的《裂变——看得见的未来》将从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角度全面解读人类的未来。它从生物进化论、传播学、社会学、科学、经济学和哲学的角度,全方位预测了互联网将给人类未来的文化、科技和经济带来的深刻变革,极富前瞻性和预见性。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了促使这些变革产生的深层驱动力,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8.
齐美尔的《货币哲学》不只是要从哲学出发讨论货币问题,更是要从货币出发切入最深刻的哲学问题。齐美尔延续康德的问题,把货币认作"价值何以可能"的先验条件。齐美尔认为对象的呈现形式就是主体与客体如何拉开距离的形式,而就价值而言,其距离化就是经济活动。货币通过升华事物的相对性实现了价值的绝对化。齐美尔通过追溯古代到现代的经济史,揭示出货币观念和价值意识的关联。货币的普遍化促进了现代人的自我膨胀与自我迷失。齐美尔认为货币是一种最纯粹的手段,但现代人将其逆转为最空洞的目的。齐美尔试图通过重新肯定货币作为"存在之相对性的历史象征物"的意义,恢复生活和价值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9.
会刊速览     
《今日科苑》2014,(9):50-51
<正>天津老科协《枫叶》这期可谓是"天空盛宴",有中国名航大学教授陈致怀的《飞机为什么能再空中飞行》、航天专家尹怀勤的《人类对月球火星金星的探测情况》、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银行迢迢暗度》、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北半球夏半年和冬半年不等长的根本原因》等文章,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科普大餐。"神六"上天,举国欢腾,我国也在逐步走进太空探索强国的行列,发展空间技术对于国家战略固然重要。但自从人类开始航天探索以来,技术的进步把人类的视野和希望向广阔的太空迈进。作为地球人我们要跳出国与国的狭隘,因为在无垠的太空面前,人类和国别都只能是一个"地球村"。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证明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对二十世纪至今的数学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我简要介绍了胡塞尔生前与其他数学家和数学哲学家的互动。接着,我重点论述了胡塞尔现象学对直觉主义数学哲学家威尔以及数学实在论者哥德尔的影响。以此,我希望表明,不仅胡塞尔哲学对数学哲学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并且在当前,胡塞尔的数学哲学思想还是鲜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