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过度训练的原因 1、运动量过大(强度太大、时间过长或总的运动量太大),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不适应这种要求。2、上次训练所造成的疲劳未消除,在此基础上又加大负荷量。3、运动员生病或受伤过早开始训练。  相似文献   

2.
谈青少年训练中过度疲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过度疲劳产生的原因过度训练主要是教练过多地给过大强度的运动量,超过了运动员机体所能承受的能力;再加有些队员自身精神过度疲劳紧张,不合理的营养或缺乏营养,不良的环境气候场地及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都可以造成体力下降,疲劳无法恢复而产生过度疲劳。  相似文献   

3.
运动员过度训练后免疫功能变化及恢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训练是运动员训练中因安排不当造成的。长时间、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而缺乏足够的恢复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都可以诱发过度训练。过度训练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引起免疫抑制现象,影响身体健康,增加机体感染病原体的机会。本文用文献综述的形式,从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过度训练的概念、机制,各种免疫物质在过度训练后的变化及机制、免疫功能的恢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集训期运动员,特别是正在备战奥运会的运动健儿们在训练和恢复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少年参与运动训练,机体出现疲劳现象是很自然的事,但在正常情况下,这类疲劳经过十二到廿四小时后便应该逐渐消失。但如果训练计划安排不当,使少年身体承受大强度运动量的刺激,导致疲劳的机体难以得到恢复,超量补偿将无法达成,少年运动员就可能出现衰竭的现象。如果仍然坚持训练下去,就会形成过度训练状态。这样的训练严重影响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不仅不能提高运动成绩,甚至还会带来摧残。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引起少年过度训练的原因。 一、构成过度训练的各种原因包括: 1、制定训练计划不当:过大强度、运动量的刺激或训练的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运动员过度训练越来越重视,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对运动员监控的手段和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及时快速地对运动员的过度训练做出正确的判断,反馈给运动员和教练员,及时地调整训练计划。早在80年代中期,芬兰的科学家们就已经以运动和运动时激素的变化作为监控运动员训练、防止过度训练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前,较多的学者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 运动员在长跑项目中取得成功,必须经过一段系统增加训练负荷的、超过日常训练水平的训练期,这种方法即所谓的“过度训练法”,可使成绩得到明显提高。但是有些运动员的机体会对这种训练作出负面应答,形成“过度训练”。由此可见,“过度训练法”与“过度训练”意义是不同的。 过度训练法是一种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过度训练则是运动员没有能力适应“过度训练法”所增加的运动量,症状的共同特征是成绩停滞不前或显著下降。此外,运动员还出现运动性疲劳,并伴有较高的静息、心率及…  相似文献   

7.
刘凯  燕铭 《辽宁体育科技》2001,(3):13-13,19
运动训练的效果是建立在适宜的运动量的基础上的,运动量太小,则刺激小,因而机体的反应也小,机能状况也就得不到多大的改善;反之运动量太大,超过了运动员的负担能力,则也会造成运动员过度疲劳或伤害事故。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女子举重训练的亲身体会,提出在女子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中采用“最高重复六次”训练法,从根本上能提高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力量。为验证此观点,笔者利用94年度鞍山地区体校举重班选材之机设计了以下实验。  相似文献   

8.
因为训练运动量过大而导致运动员身体出现不良反应,称为过度训练。出现过度训练,首先必须及时调整运动量,减少训练量和强度,降低训练要求,必要时还应停止一段时间训练;其次,加强营养,让运动员多吃一些营养价值高,容易吸收的食品,每天增加一次进餐;第三,  相似文献   

9.
体育项目中的训练与过度训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多种症状都支持对过度训练(OT)的探查。测量血清尿素(SU)和血清肌氨酸激酶(CK)值,除了对优秀运动员进行诊断和分析之外,也用于对运动员日常训练状态进行监控。因此,我们将根据不同运动员,同一运动员的不同状态,对这些指标的意义进行检验。方法:测试时象为具有国际水平的赛艇运动员,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对这些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测试。结果:6981例血清尿素测试样本(男运动员717人,女运动员285人)表明, 数据呈现出一种轻微不对称的正态分布态势(男运动员80%,5~7mmol·L-1;女运动员75%, 4~6mmol·L-1)。女运动员的数值比男运动员约低1.5mmol·L-1,个体差异较大,因此以 8.3mmol·L-1(男运动员)和7.0mmol·L-1(女运动员)作为判断运动员过度训练的固定阈值是不可靠的。在运动训练中,肌氨酸激酶(CK)也已被作为判定肌肉紧张的重要参数进行检测和评价。2790例肌氨酸激酶测试样本(男运动员497人,女运动员350人)显示,数据的频率分布为不对称的正态分布,在100—250U·L-1的区域内具有明显偏向高值区域的趋势,在250~ 350U·L-1和1000~2000U·L-1范围内分布频数明显升高。男运动员的最高值为3000U·L- 1,女运动员最高值为1150U·L-1,个体差异显著。血清肌氨酸激酶水平长期较低的运动员显示出小的数值变化;血清肌氨酸激酶水平长期较高的运动员在数值上显示出显著的变化波动。结论:这两个参数也许都有助于从大量样本中测定个人数值基准线。对这两个参数的测量至少应该在标准条件下每3天进行一次。如果在一段时间的训练(2—4天)后同时观察到参数数值显著升高和训练耐受力降低,则表明机体的分解/合成代谢活动或训练耐受力不足的可能性升高。  相似文献   

10.
过度训练是训练后疲劳连续积累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换言之,就是忽视了训练与恢复间的合理比例,使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仍承受大强度刺激的结果,我们又称之为过度疲劳。如果运动训练和日常生活的总负荷超过了运动员机体的承受能力,就可能导致过度训练现象。  相似文献   

11.
过度训练与过度疲劳的区别及其防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运动员机体的训练负荷接近人体生理极限,训练中必然产生过度训练,影响运动能力的提高。过度疲劳不同于过度训练,是由于过大的训练强度和过短的恢复时间合并其他训练和非训练应激造成的。综合国内外多年来的研究,对过度训练与过度疲劳的区别、产生机制、表现和防治等做了比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过度训练的定义、主要征兆、发生原因和对运动员运动生涯的危害,指出对过度训练预防的重要性和应注意的事项,提出过度训练预防处理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训练负荷逐渐接近人体的生理极限,由于训练方法的不当,致使过度训练发生率逐渐升高。深入了解过度训练的发生机制,运用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促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恢复、提高运动成绩是很有必要的。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过度训练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做一综述,提出见解和观点。  相似文献   

14.
1 赛艇运动员过度训练产生的原因 过度训练是由于运动负荷与当时的身体机能能力不相适应,运动负荷超过了身体可承受的能力,以至于疲劳连续积累而引起的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的不协调及内分泌等一系列功能的紊乱。  相似文献   

15.
过度训练是机体产生的心理——生理反应的综合症。田径运动员(以下简称为运动员)的过度训练通常由以下三方面原因引起:(1)运动过量;(2)比赛过于频繁;(3)大强度训练后恢复时间不足或上述综合因素的结合。过度训练也可能由运动员生活中的其它压力而加重。如经济压力、工作压力、社会压力、过多的旅行、  相似文献   

16.
成功的训练不仅涉及到过负荷,同时必须避免大量过负荷练习与不充分恢复相结合。运动员可经历短期运动成绩下降。这一功能性过量训练在恢复后,可提高运动成绩。当训练和恢复之间平衡被破坏,可发生非功能性的过量训练(NFOR)。区分NFOR和过度训练综合症非常困难(OTS),取决于临床结果和排除诊断。诊断OTS的关键词是"延长性的不良适应",以及生物、神经生化和激素调节上的机制。普遍认为OTS症状比NFOR严重,如疲劳、成绩下降、情绪障碍。尽管目前没有单一的标志物可检测OTS,定期监测运动成绩、生理、生化、免疫和心理上的指标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发现不能够应对训练应激的运动员。  相似文献   

17.
1、引起青少年竞走运动员过度疲劳综合症的发病原因 1.1 训练方面的原因:首先, 在竞走运动训练中,未遵循青少年生理、心理个性特点,运动负荷安排不合理、训练方法、手段过于单调,持续进行无明显节奏的大运动量训练,而当运动员开始出现不良的主观症状时没有给予适当的调整。其次,训练中不注意青少年个体特点,制订目标过高、早期专项化过早、从儿童组转向少  相似文献   

18.
过度训练综合症是运动员和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人们会患上的常见疾病之一,根据已经公布的调查结果,有超过60%的长跑运动员会在其运动生涯中受到此疾病的侵袭,一半以上的职业足球运动员也会在长达五个月的赛季中患上此病,另外还有33%的篮球运动员会在为期六周的训练营中遇到同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冯庆波 《冰雪运动》2004,(5):111-113
阐述了过度训练的定义、主要征兆、发生原因和对运动员运动生涯的危害,指出对过度训练预防的重要性和应注意的事项,提出过度训练预防处理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较多的学者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运动员在长跑项目中取得成功,必须经过一段系统增加训练负荷的、超过日常训练水平的训练期,采用的这种进行性增加训练负荷,即所谓的“过度训练法”,可使成绩得到明显提高。但是有些运动员的机体会对这种训练作出负面应答,形成“过度训练”。由此可见,“过度训练法”与“过度训练”意义是不同的。过度训练法是一种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过度训练则是运动员没有能力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