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生的挫折容忍力及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挫折的容忍力是指个人遭受打击后免于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它的水平高低可影响到人自身的心理平衡与人格完整。培养高职生的挫折容忍力,可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2.
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遇到挫折和困难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但是,经常遇到挫折且得不到及时疏导的学生,自信心受到伤害,从而使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减退、激情丧失,这种心理现象的出现对数学的教与学都是可怕的。帮助他们从这种消极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以便更好地学习数学,就必需增强他们的耐挫力。所谓耐挫力,包括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即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不仅使自己的行为、心理不致失常的能力,而且有能忍受挫折、并采取积极进取、明智的心理机制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根据挫折的内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耐挫折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3.
挫折承受力是指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能够适应挫折、积极自主地抵抗和对付挫折,从而摆脱困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挫折承受力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两个方面。挫折耐受力又叫挫折容忍力,是指人们受到挫折时经受得起挫折的打击和压力,保持心理和行为正常的能力。它是对挫折消极被动的适应,要求个体要忍受挫折,  相似文献   

4.
耿永红 《甘肃教育》2014,(12):21-21
正挫折心理,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由于无法解决阻碍所产生的情绪反应。个别中学生受到打击后,要么情绪失控,离家出走,自暴自弃,要么产生自杀行为等,这些都是抗挫折能力较弱的表现。因此,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成为教育界的又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中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心理学家将十三岁至十八岁的青少年归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间段的青少年逐渐走向独立,但是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个性极其不完善。此时的中  相似文献   

5.
抗挫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也称心理承受力。它主要是指一个人对于心理挫折的忍耐、承受能力。即一个人在遭受挫折时使自己的心理及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生活、学习中的不顺心之事在所难免,如学习压力、同伴中的竞争、各种失败等等。如果处理不当或调适不力,这些“不如意”轻则引发不良情绪,重则演化为心理障碍甚至不良的反常行为,导致严重后果。无数事实表明,对挫折的承受力是一个人避免或减少痛苦,适应人生与社会,获得幸福与成功的基本能力。而抗挫能力的获得除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外,也需要外界的教育和培养。…  相似文献   

6.
抗挫折承受力,又称抗挫折能力、耐受力、容忍力,是指个体适应挫折、抵抗和应付挫折的能力。即在遇到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除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个体的抗挫折承受力的大小与挫折影响密切相关,抗挫折承受力较强的人,受挫折的消极影响较小;而抗挫折承受力较弱的人,受挫折的不良影响较大,甚至会因挫折而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异常。个体的抗挫折承受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  相似文献   

7.
所谓激情犯罪,在西方犯罪学中被认为是一种挫折攻击型犯罪,而在我国,激情犯罪的概念可以更加宽泛,一般被认为是当事人在某种外界因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犯罪行为。此类案  相似文献   

8.
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因遇到某种障碍或干扰,致使行为目标无法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就学生而言,产生心理挫折后的外部表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冷静、自控,即理智性行为。另一种是失常、失控,即情绪性行为。理智性行为是最普遍的心理挫折反应方式,在学习生活的道路上,谁都会经历坎坷与失败。只要冷静分析客观实际,追求自己的理想,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就能坚持不懈,继续努力,奋勇向前。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能多方面查找漏洞,总结经验教训,更加刻苦学习;…  相似文献   

9.
情感对人的素质开发及品德养成影响很大。诸多研究结果表明,人们产生的诸如心口不一、言行不符等行为均与情感、品质有关。情感和心理是人们行为动机的基础,情感空虚将导致人们行为失控。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丰富的情感世界,那么其人生将如一潭死水,毫无意义。一个人如果在情感上受到创伤,必然对心理造成一定的打击,很容易产生偏激的言行。因此,语文教学应着重关注情感教育,充分利用语文科的感染力、号召力以及对人们心灵的强大启迪能力,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在一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人们通常是把心理承受力与一个人能否受得住各种失败的打击、失利的沮丧以及不幸的哀痛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狭义的角度概括心理承受力的定义,心理承受力指的就是个体承担不幸与挫折的能力。但这个定义的内涵却远非人们日常所理解的那么狭窄。倘若遭遇“不幸”确如人们感受的那样——是一种重大的人生打击的话,那么它的确不一定是人人都能领略到的。用约定俗成的客观尺度来评判各种人生的“不幸”,我们有许多人都是属于平平安安,幸福一生的。因此,针对“不幸”而言的心理承受力,它的作用范围和调节范…  相似文献   

11.
陈碧英 《时代教育》2007,(9Z):121-121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的祖先从来就主张磨练出人才。挫折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反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遭遇障碍,在心理需要无法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教会孩子积极适应挫折,正视挫折,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耐挫力,为孩子独自抵挡生活中的一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心理挫折是人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一种挫败、沮丧、失意、焦虑、紧张或愤懑的情绪状态。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人总是生活在客观现实之中,幼儿教师心理挫折产的客观因素主要有:   1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如分不到住房,造成家庭生活不便,而园领导又迟迟不予解决,教师难免在情绪上受到影响,产生挫折感。   2人际关系紧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先进教师遭人诽谤打击,园领导任人唯亲,压制有才干的教师等,都容易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   3尊重需要得…  相似文献   

13.
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心理上预先想要达到的目的,受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致使目的不能实现,因此而造成的焦虑心理、痛苦心理。挫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极其普遍的心理创伤,也是青少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方式是不同的。一般地讲,学生对待挫折的常见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4.
从心理学角度看.挫折是一种情绪状态,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或遭到打击.致使预期的目标不能实现时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或沮丧、失意的情绪状态。学生面对考试失败、学习困难、同学关系紧张、教师批评指责、家庭期望的压力等各种状况时.就会产生很多的困惑,遭受心理挫折,甚至会引起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5.
韦吉 《中学文科》2007,(11):165-165
“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无曲折的路。”在实现和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所受到的妨碍和干扰称为挫折。而由挫折所产生的心理反应,称之为挫折感。挫折给人以身体和心理上的打击和压力,造成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给人的生活造成曲折,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转化,就有可能使人一蹶不振,甚至形成一种犯罪动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耐挫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时因避免心理失衡、行为失常而产生的一种能力,即对挫折的适应和克服能力。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对于处在社会竞争激烈环境下的现代人尤为重要。它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被誉为"竞争中不败的一块基石"。现在的中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往往缺乏经受挫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耐挫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挫折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的挫折主要表现在 :青春发育期中的挫折 ,学习上的挫折 ,来自成人过高期望的挫折 ,以及人际交往的挫折等几方面。青少年挫折心理的调适可以通过锻炼挫折容忍力 ,实施赏识教育 ,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等途径实施。  相似文献   

18.
对青年教师心理挫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挫折是人们在趋向既定目标的进程中受阻,使得需要和动机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它使人受到一种感情的打击与威胁,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本文拟对技校青年教师心理挫折的成因及管理对策作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复原力理论的高校体育教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原力是指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学是帮助大学生唤醒和训练复原力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学增强学生复原力的措施主要有:树立新的评价理念,用优势视角来看待学生,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做到竞争与合作相统一,营造关怀与支持的课堂文化。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对于培养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遇到挫折与失败.挫折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含义,正如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所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相同的挫折对不同的人所产生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有的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经得起挫折的打击;有的人一蹶不振,甚至走上消极轻生的道路.因此,培养学生耐挫力,开展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让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挫折,克服困难,成为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是每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尤其是班主任,更应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护士,让学生战胜挫折和失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