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推进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统筹城乡教育的重要举措与环节,然而在此过程中有关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经费投入模式、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提升、教育资源投入的风险预测与评估、特色化和内涵式发展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必须认真反思,以实现其标准化目标。建构合理的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经费投入模式;加强对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其办学条件标准;建立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风险预警机制;正确处理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中的标准化与特色化之间的关系;推动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2.
城乡教师的单向流动,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要改变这种现状,以县(区)域为单位建立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甘肃省Y县城乡学校教师流动现状的实证调查,对构建县域内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的有利因素和主要障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构建县域内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的对策,以期为构建更为合理的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南京市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通过系统谋划、多措并举、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全面提升了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均衡发展程度。2010年14个区县全部通过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2012年14个区县被省教育厅推荐申报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占全省推荐总数的17%。加快办学条件优质化。南京市坚持统筹城乡,加大投入,努力改善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是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做到城乡学校建设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教育技术装备、教师编制配置的"四统一",并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倾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两基”人口得到全覆盖,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日趋完善,生均公用经费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师资均衡配置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均衡发展取得了诸多伟大成就。伴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由“基本均衡”转向“优质均衡”,我国仍面临涵养义务教育质量文化生态、精致化城乡教育资源积极差异配置、农村学校优质师资可达性以及农村学校信息化赋能教育等方面的多重挑战。为更好应对现实挑战,我国必须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案。要推进认知更新,涵养质量导向的教育生态;要体现积极差异,实施尊重多维特征的教育资源配置政策;要打通优质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构建“三个课堂”融入性应用模式;要坚持全员关注,建立增值教育评价的倒逼机制。  相似文献   

5.
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制度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师队伍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缺乏基本保障机制和配套机制、交流管理部门位阶较低且无专门财政保障等.为加强校长交流制度的建设,应明确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所应担负的职责;设置校长交流专项基金;建立基本保障机制;完善校长交流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指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水平的预警工作系统及其内部运转的结构、规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工作系统包括信息来源系统,预警监测指标系统,信息的收集、分析、发布和反馈系统,报警系统以及预警防范措施系统等五大系统,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建设将有助于帮助政府对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中国当前应积极构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系统,围绕预警系统建立相应的专业人员队伍和垂直的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朔州市朔城区教育局围绕"高起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这一主题,坚持优化资源、着眼效益、提升品位、内涵发展,采取集团办学、课堂改革、增值评价等举措,创优了教育发展环境,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促进了学校规范办学,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了教育内涵发展,提升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一、创新机制,组建集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李健 《人民教育》2023,(12):22-26
义务教育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以公平与质量为主线,历经三个阶段的政策变迁,统筹部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时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路径集中体现为: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基础缩小区域间差距;城乡协同、相互支撑,推进教育整体发展;以教师资源配置为抓手推进校际均衡发展;推进不同群体学生的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统筹城乡教育,关键在落实。北碚区教委结合区域特点,以城乡教育捆绑发展为核心,以城乡师资统筹为重点,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细化为六个方面的具体工作,着力放大优质教育功效,带动薄弱学校建设,做了大量细致工作。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统筹办法和均衡举措,北碚教育正加快实现学校建设规模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育质量优质化,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化,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10.
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失衡是制约我国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山西省古交市、侯马市、隰县和浮山县4县(市)12个乡镇36所学校的实地调研表明,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四个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制度导致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义务教育财政制度过度分权造成的教育财力资源城乡分布失衡;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导向造成的城乡学校发展差异和由其进一步引发的马太效应;城镇化步伐加快所带来的城乡学校办学规模的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1.
财政均衡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内容。基于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测度体系,对西部某省H县进行测度,得知其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状态和均衡制约因素等。推进县域义务教育财政均衡的政策主要有:建立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优先性鉴别制度;使用加权学生数均衡配置生均公用经费;完善教师工资分配制度及教师交换补偿奖励机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等。  相似文献   

12.
问题与对策:对辽宁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辽宁省在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的逐步均衡,县域问的义务教育发展差距却又开始逐渐拉大,并逐步成为辽宁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与新矛盾。对此,要把推进省域内的均衡,作为辽宁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的战略选择;要把创新义务教育体制,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保障;要把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手段;要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将村级小学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可忽视的细节。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农村义务教育关系大国民素质的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有以下三个主要矛盾:教育资源与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矛盾;教师队伍与素质教育要求的矛盾;经费管理与保障机制规定的矛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途径包括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学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以个案分析的视角探讨当前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面临的困境及可采取的对策。通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质量监测组织实施情况,认为当前地方质量监测实施工作存在质量监测网络待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待建立、地方质量监测体系待形成等问题,可通过完善质量监测网络、建立质量监测经费保障机制、形成地方质量监测体系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教育财政均衡。目前学界对义务教育财政均衡尚缺乏实证考量。基于教育财政横向均衡理念以及构建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测度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并利用西部某省H县的数据,定量描述、分析县域义务教育财政均衡。H县义务教育财政非均衡特征主要有:乡村学校之间非均衡度大于城镇;在教育财政结构上,师资水平、人均教室面积等校际间差异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投资是各级政府的责任。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投资存在着难以保证义务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所占比例较低,而家庭却承担了较大份额的经费,进而导致中小学生较高的辍学率以及义务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等问题。其原因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投入主体责任不清以及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有关。而加大中央、省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建立经常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分期分批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免费上学和加强义务教育投入法制建设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现有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基于协同学和协同管理的理论知识,建立了协同创新环境下"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模型;给出协同创新环境下"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实现路径:宏观上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两者要协同发展,微观上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自身也要协同发展,研究生导师队伍要强化建设,研究生主体角色要重新明确。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在整个教育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自编问卷从教育总体状况、教育收费、教育公平、素质教育、学校管理等十个维度对唐山市公众义务教育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唐山市义务教育教师素质、总体状况、学校安全管理以及设施等较为满意,但对教育收费、教育部门行风建设等指标的满意度不高,可以从监督管理入手治理乱收费,强化教改,减轻学生负担,加强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提高群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cornerstone of education equity, but also the fundamental part for realiz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achievements in bal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such as narrowing the gap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between rural, urban, and other areas.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still confronted with several issues, including the gap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schools, the gaps between teacher’s situations in rural and urban area, higher drop-out rates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han that of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 etc.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se issues and reasons,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policy-makers are as follows: (1) it must be further clarified that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must take all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o as to integrate local authorities’ input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subsidies; (2) the allocation mechanism of resource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should be set up with “qualitative and fair growth” as its aim; (3) The quality standard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 should be worked out for playing the role of quality inspection in the fair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a relevant system of responsibility should also be established; (4) A national unified card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should be adopted, which would help abolish extra fees for non-permanent-resident students receiv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other places and (5) civilian-sponsored school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offer compulsory education.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iaoyu Yanjiu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7, (2): 3–11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scribe, critically analyse and discuss the Swedish system of assessing ethics education in compulsory school through national tests. The publicly available tests from 2013 for grades six and nine have been studied as have the assessment instructions for teachers. Staff responsible for the test construction have been interviewed. The aims, core content and knowledg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were also studied. The concept ‘ethical competence’ was used as an analytical tool in the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es.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is study, the actual test, its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curriculum were examin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thics education, given (a) the curricular construction of what ability to assess, (b) complexities of test construction in ethics and (c) possible teach-to-the-test effects, runs the risk of being limited to an argumentative, conceptual competence, with ethics education being emptied of crucial content. However, being included in national testing can strengthen the position of a school subject. Is it then an advantage for ethics education to be tested in this way? The critical problems the study raises make the author conclude it to be a disadvantage for ethics education to be tested through national te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