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佳伟 《江西教育》2022,(15):67-68
在数学建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建构时空、设置建构活动、开发建构资源,从而助推学生的数学知识建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多维视角,引导、支持、干预学生的学习建构,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通过"建构性学习",学生能学会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学习能力,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课堂是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场所,学生的认知出现错误有着很强的不可预测性,而这样的错误又恰恰是学生知识建构的真实反映.因此,充分让学生展现学习、认识的过程,对探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内在原因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宽容"错误" 华罗庚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心理学这样认为:出现错误是学生学习的必修课,因为每个学生所承载的家庭知识背景、思维方式、表达方式都和我们成年人不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是非常正常的.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有了"拨云见雾"、"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才有了探索、创新以及超越.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真正做到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错误,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数学,爱数学.  相似文献   

3.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从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还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因灌输数学知识而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数学情感的养成。灵动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培养数学情感、发展数学思维以及建构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所以,只有建构灵动课堂才能改变小学生厌倦、逃避学习数学的现状,让小学生在"玩中学"。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问题是推动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本文中笔者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出发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建构之间往往有一道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为此,教学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让他们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主动发展。一“、玩”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兴趣是推动儿童学习的内驱力,数学学习这一活动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尽兴地“玩”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变化同步的情境,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  相似文献   

7.
MKT是"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其强调以有效的数学知识质量支撑教学,强调在教学的视角下关注数学知识.MKT教学取向下,有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会被凸显并能彰显其意义,如对学生在数学学习困难中的关注,如教师的数学学科知识质量等.理解"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需要教师从学生知识建构的角度思考知识的发生过程,从而让数学知识真正具有教学意义.MKT理论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创设现实而又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主动理解建构数学知识。情境是沟通学生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以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  相似文献   

9.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决不是模仿者。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数学基础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还应从数学的本质出发,使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和人文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灵。因此,我们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之中,以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实际情景为背景,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开展数学学习。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例如,我们在数学课堂上挖掘数学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负数的引入"一节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  相似文献   

11.
林运蓉 《教育艺术》2008,(12):15-16
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提供多样化的情景方式,让学生去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文旨从数学典故、数学史;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现实背景;数学悬念;数学活动和数学实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方面去组织教学,让学生去喜欢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数学建构活动来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与教师角色的定位,明确地告诉我们: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从建构主义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学习中,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由此可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呢?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自主探索兴趣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取决于充满诱惑和问题的情境。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  相似文献   

14.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捕捉"生活现象",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新知,建构新知;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观念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方法改变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  相似文献   

15.
数学反思性教学的特征有:反身性、回顾性、内省性、深究性和反诘性.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从学生已有数学知识进行"反思",产生新的数学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反复地、持续地分析与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来建构数学新知识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将"问题"摆在关系数学发展的动力位置.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Polya)倡导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关注,以"问题解决"为口号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的浪潮,至今仍然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数学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以上种种可见,问题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数学学习的着手点.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相似文献   

17.
正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是中学数学整体内容中的两大"擎天巨柱"。从数学本身的角度来说数学思想产生数学知识,而数学知识又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根基、缺一不可。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思想方法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思想方法相对于知识而言更让人受益终生。因此,许多数学家都提倡在数学教育中应当首重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其次才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那么,又有哪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因式分解"中能让学习事半功倍并让学生终生受  相似文献   

18.
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学习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内涵。要深入挖掘知识背后蕴涵的基本思想,不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优势,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良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实现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寻求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本文从七个方面阐述了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习,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即建构概念、解决问题、纠正错误、张扬个性、发展思维、提升情感。真正做到通过体验数学、经历数学,进而感悟数学,建构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